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清名桥古运河街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清名桥古运河街区,又称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位于中国江苏无锡市梁溪区,是大运河畔典型的江南水乡,被誉为“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街区由南长街、京杭大运河无锡段、南下塘、伯渎港、大窑路一带等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区域组成。街区以古运河为轴,占地18.78公顷,由寺、塔、河、街、桥、窑、坊众多景观组成特色环境,构筑了独具风韵的江南水弄堂。而始建于明代、飞架运河两岸的“清名桥”则是街区内的标志。

2014年6月22日,清名桥历史街区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中的江南运河无锡城区段组成部分[1]

概况

明代以前,京杭大运河均是取无锡城内径直而行、穿城而过,元代《无锡志》曾载,“运河越(无锡)州城,胜七百石舟”,直至明嘉靖年间为抗倭计,才将运河改道,绕城而行,而城中旧道易名“直河”。因河道较窄,1965年起,又新辟老鸦浜至下甸桥段运河,形成了无锡古、今三条运河并行的城市风貌。

运河旧称为“塘河”,无锡城北段运河为“北塘”,南段则名“南塘”,而无锡南门(望湖门)外至与伯渎港交汇处,即今清名桥历史街区,便位于南塘。南塘河两岸,以清名桥西为南上塘、桥东为南下塘。而此地历史,至少可追溯至宋之前。

北宋乐史之《太平寰宇记》载,“太伯渎,西带官河,东连范蠡渎,入苏州界,淀塞年深,粗分崖岸,元和八年,刺史孟简大开漕运,长八十七里,水旱无虞,百姓利之。”此“太伯渎西带官河”处,即街区内之伯渎港。此河道相传为泰伯奔吴后所开,以梅里(今无锡梅村)为中心,西北经太伯桥通往无锡市区,东南经鸿山通往苏州。对此,水利专家武同举业经考证,认为中国运河“征诸历史,最古为太伯渎。”伯渎港即为中国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段。

北宋时,官府依古运河平行而建驿道,南连苏州、北接常州,成为一处水陆皆通的重要官道。这一官道即今日南长街。此后,此地愈发繁荣,尤以窑业、冶铸业、造船业等手工业为最著,并逐渐建起了米行、地货行、小猪行等交易场所,明、清又成为棉花、蚕茧等货物集散地。清末,因无锡米市的兴起,这一地区亦有伯渎港、黄泥桥、南上塘三个地段的米市。19世纪末,杨宗濂、杨宗瀚在羊腰湾兴办无锡第一家近代企业:业勤纱厂, 此后南长街、清名桥地区陆续建起了一批近代企业。规模较大的有周肇甫的鼎昌丝厂、许稻荪的振艺丝厂、薛寿萱的永泰丝厂等。至1949年以前,这一地区已有缫丝、机器、粮食加工等各类企业60余家,职工18000余人,可谓无锡近代民族工商业先河之地。

1980年代,在世俗中尘封时久的清名桥逐渐为外人所知,众多外籍游客、学者前来参访这段古运河上的水弄堂,并称为“东方神秘之旅”,日本歌手尾形大作所演唱的《无锡旅情》、《清名桥》更使这里名声藉甚。此时,国内建筑学家吴良镛、徐莹光等亦已关注清名桥古运河地区的保护。无锡市人大也于1983年通过《古运河规划决议》,提出保护方案。然而当时的无锡市政府主政者则认为并无保留价值,谓“不要因为一些外国人感到好奇、新鲜就一味推崇”,并于1994年首先对南长街南禅寺至跨塘桥一段560米进行改造,将道路放宽至30米并拆除重建了该段道路两侧的建筑,引起众多民间及专业人士之批评,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无锡市政府对该地区采取不问不闻的放任态度,因此也保留下了跨塘桥至清名桥900米长的古运河精华段,直至2007年方重启保护计划。

2007年年底,清名桥地区正式开始保护性修复,规划由吴良镛主持,香港戴德梁行、南京美力三采、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完成设计。2010年6月,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2011年10月,街区正式开放;2014年,又获评国家4A级景区[2]。目前,整个街区商业依南长街、南下塘两条沿着古运河岸线上的老宅而设,以文创产业为主。而在大窑路及南下塘两侧,则依旧保留有大量的传统江南民居。

视频

清名桥古运河街区 相关视频

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南长街)宣传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