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清教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清教徒》三幕正歌劇《I puritani》是佩波利公爵根據安思洛與波尼法斯寫的戲劇《圓顱黨與騎士》編劇,貝利尼譜曲,1835年1月25 日在巴黎歌劇院首次公演。這是貝利尼的最後一部歌劇 [1]

作曲家

溫琴佐·薩爾瓦多·卡梅洛·弗朗切斯科·貝利尼(意大利語:Vincenzo Salvatore Carmelo Francesco Bellini,1801年11月3日-1835年9月23日)生於意大利的西西里島,3歲開始學習音樂,18歲時入那不勒斯音樂學院。貝利尼並沒有像其同時代人那樣熱心於諧歌劇的創作,唯一一部帶有喜劇色彩的歌劇是他的第一部舞台作品阿代爾森與薩爾維納(1825年),其中包含着一個用那不勒斯方言演唱的喜劇男低音。

總的來講,在貝利尼的作品中所顯露出來的是一種浪漫主義[2]式的憂鬱。他的早期歌劇作品被認為在管弦樂的配器方面有所不足,《諾爾瑪》後這一缺點得以克服。貝利尼的作品有兩大特點:其一是美妙的旋律;其二是高難度的美聲唱段,這兩者的完美融合便是他歌劇的魅力所在。他歌劇中的許多詠嘆調,至今仍被奉為「美聲唱法」的經典教材。

劇情簡介

故事的歷史背景發生在英國內戰時期的普利茅斯,1644年效忠英王查理一世的軍隊被克倫威爾領導的清教徒軍隊打敗後失去了權利,1648年查理一世被俘,翌年被處死。

清教徒總督高蒂爾?沃爾頓正為女兒埃爾薇拉準備婚禮,讓她和效忠皇室的塔爾博特騎士結婚,同樣愛上埃爾薇拉的清教徒福特大為傷心。總督奉命護送一位重要的政治犯前往倫敦,塔爾博特認出這位囚犯正是查理一世的寡婦亨麗埃塔。為了拯救她,塔爾博特讓她戴上埃爾薇拉 的婚紗準備逃離,福特雖發現他們,但因發現她並不是心上人埃爾薇拉也就沒有阻攔。

埃爾薇拉知道塔爾博特拋棄她和另一女人逃跑後,傷心地失去理智,塔爾博特逃亡期間以叛國罪名被判死刑。塔爾博特把亨麗埃塔帶到安全之所後,冒着危險又回到普利茅斯。他在夜色掩護下進入城堡,並向埃爾薇拉解釋了不告而別的原因。埃爾薇拉只清醒一段時間後,又開始神智不清。護衛進來逮捕了塔爾博特並準備將他處死,所幸此時傳來克倫威爾已打敗保皇軍的消息,所有國王支持者都獲赦免,埃爾薇拉重新回復理智,並得以和塔爾博特結婚。

視頻

清教徒 相關視頻

貝利尼《清教徒》
歌劇《清教徒》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