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的世界(叶美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清洁的世界》是中国当代作家叶美林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清洁的世界
向导说:天色好的时候,站在丽江古城,就能望见远处的雪山。
玉龙雪山,距离古城约三十公里的路程。伴随一路汽车的颠簸,左右摇摆,经过环山公路,零落分布的觅食牦牛慢吞吞回过头来,懒望一眼,又低下头。来到雪山下,抬头望去,山上像是盖上一顶白色蘑菇状的帽子。随着高度的提升,山的植被越见稀疏,也渐渐褪色,云雾不停游走缠绕山间,显得有些儿迷茫莫测。
如果说古城是丽江的风骨,玉龙雪山就是纳西族人的灵魂。
玉龙雪山是当地纳西族人心里的一座神山,占据着无上尊贵、圣洁和极其崇高的地位。大索道以上的山体常年迷雾弥漫,甚至风雪交加,人迹格外稀少。向导说只有幸运的人才能看到雪山巅峰的真正面目,这样的人在历史上也是凤毛麟角。接着,她给我们讲述二则历史故事。元朝成吉思汗曾经来到这里,看到雪山云雾缠绕,他扬着手中的鞭向雪山吼了一声,风雪就暂停了;建国后,周恩来总理也来到这里,那个时候,雪山也给了总理一个善意的面孔,风雪竟奇迹般停了,让总理得以安全地上山。
看来很多东西,无法用简单的因果来解释。信仰和虔诚,从来都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孪生兄弟。
索道,错过了每一步细节体验的回味,却能省略旅途很多体力的超支,同时,上山之字形曲折步行的路被层层的厚冰覆盖,路滑崎岖难登成为乘坐索道冠冕堂皇的借口。
雪山巅峰下面有一处专为游客开辟的游乐平台,类似一只平底锅,视野一下子就恢复了开阔的境界。不过,高原上空气稀薄,走到平台上,预测着下一步的气象,对高原反应也格外敬畏,所以很多人都感到气喘吁吁。不可思议的是,这里还在进行着“地船”的游戏,一个人拉着坐在橡皮船上的一整排人,从冰面地一边拉向另一边。船在冰面上穿梭,的确有几分新奇和刺激。有尖叫声,有呐喊声,也有气喘吁吁的换气声音。声音没有震落山上的结冰,却加重气息的负担。的确,在高原上摆弄着费气力的活动,是很让人担心的。
抬头望去,雪山顶峰果然结构奇特,像一把直入云霄的利剑,高耸、孤立、阴云弥漫,根本看不清隐入云霄顶峰的真正面目。向导说,这样的情况算是很好的了。大家都耐心地等待,看有没有奇迹出现。随着时间慢慢地流过,莫测的雪山顶峰依然没有除下最后一张最神秘的面纱,它像一位冷静的圣者,高高在上睥睨着脚下的万物生灵。有人统计过,珠峰之巅已不止一次被人征服过,而玉龙雪山最顶峰至今没有人成功登顶。没有人知道原因,其中有自然方面的因素。而当地人的说法是:圣洁的神山顶峰是庸俗的人类不可侵扰的,因为纳西族之神就住那里,人类应对它保持距离和敬畏。这可能是这座城市乃至人类世界里仅剩不多的净土之一。继而一想,大千世界,总有很多无法满足的期念,总有遗憾的痛惜。有了惜憾才能从另一个角度去感受瑰丽,有欠缺才能从另一个状态去体味完美,对缺憾产生追求而无法满足,才是对美和完整的天然捍卫。攀登的念头、痛惜的瞬间被虔诚和寄望所覆盖所超越。这么想着,掠见万千雪峰后,举目空旷辽远,脚下依旧尚有起伏的云霁,心里那一点寻觅的固执立即化解,瞬间什么都显得清朗透彻了。
穿梭了一圈,响起向导集合的声音,在依依的回首中下了山。
山下甘海子,新开发了一个旅游项目:“印象丽江”露天舞台,总导演是国内极负名气的大家。舞台剧“天上人间”的主题就是取材于有关雪山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流传着一段爱情悲剧。纳西族口口相传的故事里,有一对私订终身的青年男女,因为相爱受阻,苦苦追求仍得不到双方父母和族人的允许和祝福,于是他们决定在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来到雪山双双殉情,灵魂飞奔到没有苦难、没有苍老的玉龙第三国……
向导介绍说,露天舞台每天都重复着这个故事。这时刚好天空乌云密布,台上周围暂时关闭灯光,光线昏暗下,空旷的舞台竟就显得几分冷冷清清。
在气氛的烘托下,遥想故事结局,不禁令人震撼,又肃然起敬。爱,竟能令人放弃一切,包括生死。殉情的男女远去了,历史传说已无法追溯源头,在口口相传里,千古的纯情爱恋一步一步成为坚贞真实传奇,爱的价值在娓娓道来的叙述中慢慢成为不可怀疑的信仰。不知不觉中,历史成为昨天尘烟,爱情却能艺术加工成为催人泪下的情节,故事摇身一变,已是现代的舞台上芸芸众生的台戏。不得不承认,古朴而神圣的爱情搬上现场舞台是艺术奇才的杰作和神来之笔,再借助一座类似古罗马斗兽场的露天建筑的宽广舞台,凄美的爱情与直白的商业运作在这里格外自然地水乳交融了。
演出准备就绪,轻鼓几声,观众的注意力全集中在中间的舞台上。灯光初露,照耀着舞台的边沿,烘托着主角出场了。民间艺人穿着无法考究的演服,在鼓声的伴随下,缓缓入场。他们通过表演,将日复一日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重叙这个古老的沉重故事。青年男女民间艺人正依依不舍在回头告别后面排成长龙,期望跟随一道的另一拨青年男女,坐在短脚马走向前,消失在人海茫茫后面的道具“雪山”里……
爱,这是人生最玄妙的主题,抽象的人生课题,在一举一动,一张一弛中在舞台演绎起来,人物形象由初时抽象慢慢变得立体起来。其实,凄美的传说已无需考究年代,能感染着不同的观众,才是力量所在,能抓住看客的心灵,就是成功的范例。由于情节过于逼真,很多看客都不约而同地摘下眼镜和帽子,轻轻擦拭淋漓的泪水。
喧哗的生活之水,生存的情感危机,是舞台下的演员取之不尽的素材,更是看台上人们不断演绎真实的经历。故事与现实已变得模糊起来,一切的思索和反省在巨大的声音里混淆起来,几乎分不清谁是演员,谁是看客。一阵鼓乐叩问后,台上的看客,能否真正体会故事中刻骨铭心的爱情?聚散无常,至死相随结局,近乎浅白的台词常常令人唏嘘,在物质膨胀的年代,在功利扩张的现实,有多少男女还在一如继往坚守曾经的山盟海誓,有多少俗客在物化面前还苦苦信守海枯石烂的承诺?
慢慢地,此起彼落的鼓声穿越露天的舞台,余响四处飘荡,消失在观众的欢呼声里,沉静在高低错落的看台上,最后隐没在观众渐渐退场的冷清里。现实中,很多故事就是这样草草收场,那怕过程是如何地感天动地,情节如何扣人心弦,高潮处如何引人入胜,结局都是几乎如出一辙地令人叹息,不胜唏嘘。
我突然间想起一句很有名的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舞台冷清人已散尽。再抬头望去,只有远处散着银光的玉龙雪山,照见天地一片澄清。[1]
作者简介
叶美林,男,1979年出生,22岁发表第一篇纯文学作品,中间间断写作近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