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清照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清照陵,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太宗皇太極的陵墓,位於盛京(瀋陽)北部,因此也稱"北陵"。陵園占地面積16萬平方米。

建築的平面布局遵循「前朝後寢」的陵寢原則,自南向北由前、中、後三個部分組成,其主體建築都建在中軸線上,兩側對稱排列。

清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極以及孝端文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昭陵除了葬有帝後外,還葬有麟趾宮貴妃、洐慶宮淑妃等一批后妃佳麗,是清初關外陵寢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築之一。

清昭陵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1]

歷史沿革

清昭陵始建於清崇德八年(1643年)至順治八年(1651年)初步建成,順治元年(1644年)8月9日定名為昭陵。

康熙、乾隆、嘉慶各朝又對之作了若干增建和改建。

民國十六年(1927年),當時的奉天省政府將清昭陵闢為公園,即北陵公園。

1963年9月,清昭陵被列為遼寧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2年,國務院公布清昭陵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4年7月1日,清昭陵與瀋陽故宮瀋陽福陵撫順永陵,經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表決通過,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遺址特點

建築布局

清昭陵,是在平地上建立的,主要建築位於中軸線上,其它建築對稱分布於中軸線兩側。昭陵由三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下馬碑到正紅門。主要建築有[[下馬碑]、石獅華表等。下馬碑,是封建等級制度的標誌,在下馬碑處,按照等級尊卑,官員須下馬下轎步行,兩側還有雕刻精美的石獅和華表等。

過了石橋不遠處就是石牌坊,位於通往正紅門的中間路段,其上雕刻生動形象,是清代雕刻的珍品。過了石牌坊,就是正紅門了,是陵寢的大門,兩側院落東為更衣亭西為宰牲亭。 第二部分:正紅門到方城。主要建築有華表。石獅、石獬、石麒麟、石馬等。華表,是中國古代獨有的建築,其起源與堯時的「誹謗木」,供人留言提意,現已演變成為一種建築裝飾物。石像生,就是各類石雕物,本是驅魔辟邪,後來成為逝者身份地位的象徵。

石獅,代表王者、權威、高貴。石獬,代表統治者公正嚴明。

石麒麟,祥獸,希望太平盛世常在。

石馬,是皇太極最喜愛的坐騎。往前是碑亭,立有「昭陵神功聖德碑」,記載了皇太極一生的功德。

第三部分:方城、寶城、月牙城。與碑亭相對的就是隆恩門,過了隆恩門就是方城了,它是昭陵的主體建築,隆恩殿居於其中,後面是明樓,左右有配殿,四邊有角樓。過了明樓,是寶城,它下面就是葬有皇太極夫婦的地宮。

建築特色

清昭陵作為帝王陵寢,清昭陵的總體布局與單體建築、裝飾裝修均是完整而又獨具特色的,它既吸收了大量中原帝王陵寢文化,同時也保持了自身的民族特點,將漢、藏、蒙等建築文化與滿族建築文化巧妙融為一體,形成了異於關內明、清各皇陵的獨特風格,堪稱是中國古代建築精華,多民族文化交流的典範。

文物遺存

出土文物

宰牲亭和齊班房兩處遺址位於清福陵神道西部,宰牲亭遺址坐西朝東。

宰牲亭和齊班房始建於清太宗時期,但可惜的是,這兩座建築在清末因年久失修而不幸倒塌了。

為了恢復清福陵古蹟原貌,文物專家對兩處遺址進行挖掘,並出土了大量的碎瓦片、牲畜的牙齒和骨骼等歷史文物。

寶頂

寶頂就是墳塋。清昭陵寶頂直徑32米,高8米,在它的下方埋葬着清太宗皇太極和皇后博爾濟吉特氏。

在昭陵維修期間,有關部門在拆除了寶頂的水泥層和爐灰層後,按照古代工藝,使用糯米湯、青灰、白灰等物質進行夯頂。

御廁

更衣亭及其附屬建築御廁位於清昭陵正紅門外的東側有。御廁又稱淨房,即皇帝專用廁所,遺址基石仍完整可見,一條條巴掌寬的石條圍成正方形的三條邊,另一條邊則被腐爛的木頭所取代,這個正方形長寬各五六米左右,四角則鎮以圓石。

這座淨房是封閉的亭式建築,三面為牆,而面向照壁的一面則是木製門。在這座亭式建築中間的地面上,有一條2米長、3米寬的大石面,石面上有一個長約1米、寬不足50厘米的呈花生狀的石坑。

東配殿、西配殿

清福陵內的有東配殿和西配殿,東配殿和西配殿是清昭陵內舉行禮制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歷史上,每當隆恩殿大修之時,隆恩殿內的陵主神牌、寶座、五供、供案、祭器將移往東配殿。

西配殿是舉行「忌辰」行大祭禮時供喇嘛經做法的場所,殿內有方桌一張,位於殿內的中央,祭祀時桌上放一尊用白面和菜籽油製成的喇嘛塔,塔對面西牆上掛有「唐卡」(佛畫)。清朝崇信喇嘛教,因此西配殿只用於做佛事用。

隆恩殿

隆恩殿是清昭陵的正殿,是祭祀陵墓主人的場所。隆恩殿建在高六尺、周長三十六丈四尺二寸的巨大石台基之上。這座建築使用了很多珍貴石料,如隆恩殿正門檐下的「翡翠玉拜石」。

該石長六尺,寬三尺,「翡翠玉拜石」前的台階是由三塊「白寶石」鋪成的,台階的護欄也是由一種叫「青金石」的貴重石料雕刻而成的。

研究價值

清昭陵石獅

清昭陵建築群融滿漢民族建築藝術於一體,體現了早期喪葬理念逐漸漢化時的皇陵建築形式與格局,是滿漢民族建築藝術、喪葬理念相融合的實物例證,清昭陵是清初關外較為類型的一座帝王陵寢建築群,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對於研究中國古代喪葬藝術和滿文化的演進均有着重要的意義。 清昭陵的建築融合了多民族文化要素,顯示出獨特的文化屬性,揭示出特定歷史階段下文化交流的社會背景。

保護措施

2004年,清昭陵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後,嚴格按照相關要求和條理,以「不改變文物原狀」為原則,既保護文物建築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又賦予文物建築新的生命力,同時對文物建築周邊環境進行適當整治。

具體修繕時,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一是安全為主,包括對人的安全和主體結構的安全。

二是不破壞文物價值,文物建築的構件本身就有文物價值。古建築的修繕,能粘補加固的儘量粘補加固;能小修的不大修;儘量使用原有構件;以養護為主。

三是風格統一,經過修繕的部位儘量做到材質相同,規格相同,色澤相仿。

四是應以預防性的修繕為主,做好日常保養和維修,把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

五是在文物保護範圍內的拆、改、建和各種活動嚴格遵守報批制度。凡是文物保護工程,從勘測、設計到施工、監理都堅持承擔機構必須具有相應的專業資質。

文物修繕始終堅持抓好保養維護、搶險加固、重點修繕與局部復原三大核心工程,確保文物歷史價值不受破壞。

2009年,遼寧省加快對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等世遺保護立法工作,建立《關於遼寧省〈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的實施意見》、《關於我省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我省世界文化遺產警示名單》等法律法規,發揮法律保護的強力作用,並建立專門管理機構,將保護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

加強對環境因素的監測及對文物損壞的研究,提出科學保護措施等。

2018年4月18日,瀋陽北陵公園的古松養護管理員們在公園內安放「生物型害蟲誘捕器」,用於園內古松的害蟲防治。北陵公園內300年以上的古松有2102株,保護好這些「高齡」古松,成為養護管理員們最重要的任務。

歷史文化

清昭陵

愛新覺羅·皇太極

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即清太宗(1626年-1643年在位)。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第八子,清初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後金第二位大汗,兼任蒙古大汗,清朝開國皇帝。

崇德元年(1636年),在盛京(今瀋陽)稱帝,建國號大清,並且迫使李氏朝鮮臣服於清朝。

在崇德六年(1642年)的松錦大戰中生俘洪承疇,自此明朝關外精銳喪失殆盡,寧錦防線徹底崩潰,清軍入關已成必然之勢。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猝死於清軍入關前夕,未能實現奪取全國政權的夙願。

皇太極前後在位17年。他在位期間,發展生產,增強兵力,不斷對明朝作戰,為下階段清王朝迅速擴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廟號太宗,諡號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葬於瀋陽昭陵。

古代皇陵都有各自的名號,這些陵號的來源,或體現對皇帝一生功業的總結和讚譽,或者是帶有吉祥和祝福的含義。清代陵名一般由嗣皇帝欽定。 其次,清代還有一項制度,如果遇到陵名與地名重複時,必須將地名換掉,這叫避諱。

昭陵一名是順治元年八月初九太宗駕崩一周年火化梓宮時確定的。昭陵陵名的來歷前人有兩種不同解釋,一種解釋認為是仿效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另一種解釋說與古代昭穆制度有關。

其次,說到昭陵出自昭穆制度的說法也欠妥當。昭穆是古代宗法制度,此制用於墓葬的排列順序以及大廟種位的排列9其法以祖宗位居正中,其它各輩分按左昭右穆順序依次類推。 盛京有永、福、昭三座陵墓,其中一永演為祖陵,地位最高,福陵次之,昭陵排列第三。

如果按昭穆制度排列,永陵應在正中,福陵在其左(東)稱為昭,昭陵在其右稱為「穆」。而現行永福昭三陵,永陵在最東,福陵在中,昭陵在西,三座陵寢根本構不成昭穆關係。 昭陵的名可能是出於對「昭」字含義本身的選擇。古人以昭字作「彰明」、「顯揚」解。昭陵陵名的含義就是將太宗文德武功彰明於世,並使之顯揚了後的含義。 祭祀活動

祭祖,是昭陵一項根本活動。其名目分為「大祭」、「小祭」、「皇帝東巡致祭」等等。

大祭:昭陵每年舉行七次大祭。時間是清明、中元、十月朔、冬至、歲暮以及太宗忌辰、孝端文皇后忌辰。其中,清明、中元、冬至、歲暮又稱「四時大祭」,是祭祀中等級最高、禮制最繁瑣、祭品最豐盛的祭把形式。

清明:明清之際已將清明做為陵寢大祭禮的舉行時間。清明大祭最有特色的一幕是「敷土禮」。所謂敷土禮就是往寶頂上添土。

中元:古人以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古人將中元節做為祭日上墳掃墓。明清兩朝已將「中元」做為祭祀盛典的舉行之日。 冬至:冬至也是自然節氣,時間在十一月下旬前後。

歲墓:歲墓指一年終了。崇德二年已見歲暮「遣官致祭」福陵,「用牛一隻」的記載。昭陵首次舉行歲暮大祭是順治元年十二月。

十月朔:十月朔是十月初一。民諺有「十月一,送寒衣」之說,對已經故去的先人也要送去棉衣防寒。十月朔大祭除正常祭禮之外,還要燒「寒衣」。所謂「寒衣」,是用各色紙張做的皮、棉、單、各類衣裳。

忌辰:忌辰是皇帝、皇后的駕崩日。忌日雖然也是大祭,由於是國喪之日,祭祀必然有喪禮氣氛。祭掃者要穿戴孝服,而且有若干「不宜」的規定。 昭陵忌辰大祭每年舉行兩次,一次是八月九日皇太極喪日,再有四月十七孝端文皇后喪日。

小祭:小祭又叫「常祭」,「朔望祭」,時間是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兩天。昭陵每年小祭二十二次。

東巡致祭:清朝統治者敬天法祖的傳統觀念很深。在他們看來自己的一切都是祖宗給予的,甚至連自己的命運也受到祖宗在天之靈的制約。基於這種觀念,他們對祖光的陵墓、祖宗遺蹟、遺物,甚至包括世居的故鄉都十分崇敬。特別是對盛京感情更為深厚和淳樸,因為盛京是清朝開國「龍興」之地,山陵在焉。清帝東巡的主要目的在於祭祀祖宗山陵。其祭祖場面最盛大,禮制最隆重。皇帝親祭昭陵一般分為二天舉行(只有康熙皇帝例外),第一天舉行「展謁禮」,第二天舉行大饗禮,兩種祭禮不同。

其它祭禮:昭陵每年舉行大、小祭祀以及皇帝東巡臨時告祭之外,還要舉行若干次其它名目的祭掃,如每年皇帝或皇太后生日舉行的「萬壽告祭」,為皇太后加徽號舉行的告祭,或出征凱旋向陵告祭,或皇子每隔三年來此行禮,此外還有途經盛京的官員或者到盛京上任的新官也要到昭陵拜謁等等。愛新覺羅·皇太極

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即清太宗(1626年-1643年在位)。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第八子,清初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後金第二位大汗,兼任蒙古大汗,清朝開國皇帝。

崇德元年(1636年),在盛京(今瀋陽)稱帝,建國號大清,並且迫使李氏朝鮮臣服於清朝。

在崇德六年(1642年)的松錦大戰中生俘洪承疇,自此明朝關外精銳喪失殆盡,寧錦防線徹底崩潰,清軍入關已成必然之勢。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猝死於清軍入關前夕,未能實現奪取全國政權的夙願。

皇太極前後在位17年。他在位期間,發展生產,增強兵力,不斷對明朝作戰,為下階段清王朝迅速擴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廟號太宗,諡號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葬於瀋陽昭陵。

古代皇陵都有各自的名號,這些陵號的來源,或體現對皇帝一生功業的總結和讚譽,或者是帶有吉祥和祝福的含義。清代陵名一般由嗣皇帝欽定。 其次,清代還有一項制度,如果遇到陵名與地名重複時,必須將地名換掉,這叫避諱。

昭陵一名是順治元年八月初九太宗駕崩一周年火化梓宮時確定的。昭陵陵名的來歷前人有兩種不同解釋,一種解釋認為是仿效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另一種解釋說與古代昭穆制度有關。

其次,說到昭陵出自昭穆制度的說法也欠妥當。昭穆是古代宗法制度,此制用於墓葬的排列順序以及大廟種位的排列9其法以祖宗位居正中,其它各輩分按左昭右穆順序依次類推。 盛京有永、福、昭三座陵墓,其中一永演為祖陵,地位最高,福陵次之,昭陵排列第三。

如果按昭穆制度排列,永陵應在正中,福陵在其左(東)稱為昭,昭陵在其右稱為「穆」。而現行永福昭三陵,永陵在最東,福陵在中,昭陵在西,三座陵寢根本構不成昭穆關係。 昭陵的名可能是出於對「昭」字含義本身的選擇。古人以昭字作「彰明」、「顯揚」解。昭陵陵名的含義就是將太宗文德武功彰明於世,並使之顯揚了後的含義。 祭祀活動

祭祖,是昭陵一項根本活動。其名目分為「大祭」、「小祭」、「皇帝東巡致祭」等等。

大祭:昭陵每年舉行七次大祭。時間是清明、中元、十月朔、冬至、歲暮以及太宗忌辰、孝端文皇后忌辰。其中,清明、中元、冬至、歲暮又稱「四時大祭」,是祭祀中等級最高、禮制最繁瑣、祭品最豐盛的祭把形式。

清明:明清之際已將清明做為陵寢大祭禮的舉行時間。清明大祭最有特色的一幕是「敷土禮」。所謂敷土禮就是往寶頂上添土。

中元:古人以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古人將中元節做為祭日上墳掃墓。明清兩朝已將「中元」做為祭祀盛典的舉行之日。 冬至:冬至也是自然節氣,時間在十一月下旬前後。

歲墓:歲墓指一年終了。崇德二年已見歲暮「遣官致祭」福陵,「用牛一隻」的記載。昭陵首次舉行歲暮大祭是順治元年十二月。

十月朔:十月朔是十月初一。民諺有「十月一,送寒衣」之說,對已經故去的先人也要送去棉衣防寒。十月朔大祭除正常祭禮之外,還要燒「寒衣」。所謂「寒衣」,是用各色紙張做的皮、棉、單、各類衣裳。

忌辰:忌辰是皇帝、皇后的駕崩日。忌日雖然也是大祭,由於是國喪之日,祭祀必然有喪禮氣氛。祭掃者要穿戴孝服,而且有若干「不宜」的規定。 昭陵忌辰大祭每年舉行兩次,一次是八月九日皇太極喪日,再有四月十七孝端文皇后喪日。

小祭:小祭又叫「常祭」,「朔望祭」,時間是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兩天。昭陵每年小祭二十二次。

東巡致祭:清朝統治者敬天法祖的傳統觀念很深。在他們看來自己的一切都是祖宗給予的,甚至連自己的命運也受到祖宗在天之靈的制約。基於這種觀念,他們對祖光的陵墓、祖宗遺蹟、遺物,甚至包括世居的故鄉都十分崇敬。特別是對盛京感情更為深厚和淳樸,因為盛京是清朝開國「龍興」之地,山陵在焉。清帝東巡的主要目的在於祭祀祖宗山陵。其祭祖場面最盛大,禮制最隆重。皇帝親祭昭陵一般分為二天舉行(只有康熙皇帝例外),第一天舉行「展謁禮」,第二天舉行大饗禮,兩種祭禮不同。

其它祭禮:昭陵每年舉行大、小祭祀以及皇帝東巡臨時告祭之外,還要舉行若干次其它名目的祭掃,如每年皇帝或皇太后生日舉行的「萬壽告祭」,為皇太后加徽號舉行的告祭,或出征凱旋向陵告祭,或皇子每隔三年來此行禮,此外還有途經盛京的官員或者到盛京上任的新官也要到昭陵拜謁等等。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