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清谈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清谈,又称清言,流行于魏晋时期。汉末黄巾之乱,中央政权瓦解,地方势力抬头,儒家经典随之衰落,乱世之中,老庄思想逐渐抬头,一般文人不谈俗事,不谈民生,祖述老庄立论,大振玄风,最常谈的是《周易》、《老子》、《庄子》称为“三玄”。何晏、王弼、夏侯玄、王衍、郭象等人皆有辩才。何晏“好老庄言”,认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和夏侯玄、王弼等倡导玄学,成为一时风气,往往废寝忘食,甚至可以把人累病谈死。“当时名士清谈,特如斗智。”是后世国学大师钱穆对当时清谈的叙述。

分期

清谈分为两期。西晋初期清谈当日政治上的实际问题,是士大夫藉以表示本人态度及辩护自身立场的方法。到了西晋后期直至东晋时的清谈已是口中或纸上的玄言,丧失政治上的实际性质,仅止于名士身份的装饰品。

一般认为魏晋清谈形成的时期在于“高平陵事变”到司马炎称帝这17年的政治动荡期[1]。余英时则认为“自汉末到魏晋,士大夫的精神还是有其积极的、主动的、创造的新成分,不仅仅是因为在政治上受到压迫和挫折才被动地走上了虚无放诞的道路。这个成分便是‘个体自觉’或‘自我发现’。”清谈的艺术,通常就是道家,用最精粹的语言,最简洁的语句,表达出来;东晋时期清谈到了后期,与佛教思想结合,渐渐发展为儒、道、佛三位一体的新学,替后来宋朝融合三教、探讨性命的理学奠定了基础,成为新型态的形而上学

柳翼谋谓:后汉之季,由朴学而趋游谈。汉末魏际天下大乱,乘时趋势者,不以道义为重。旷达之士,目击衰乱,不甘隐避,则托为放逸,遂开清谈之风。晋室之兴,世乱未已,向秀之徒,益尚玄凤。清谈者崇尚老、庄,则以任天率真为贵,推之政治,遂有鲍生无君之论,反之者又崇尚务实,勤于人事。盖时当大乱,人心不宁,或愤慨而流于虚无,或忧惧而趋于笃实,皆时会所造,因其性而出之。清谈有尚简括者,有尚博辩者。然以敷陈义旨、演述周析为尚,是亦学术之一大进步。清谈所标,皆为玄理。谈论者为玄言,著书者为玄部。稽其理论,多与释氏相通,故自晋以来,释子多治老、庄,清谈者亦往往与释子周旋,佛教于是与中国学说融合;或以佛与儒、道诸书并称,渐为儒释道之沟通融会。

清谈话题

思想史学者唐翼明的学术专著《魏晋清谈[2]将魏晋名士热衷的清谈话题总结、归纳为以下12类:

  1. 《老》、《庄》、《易》“三玄”之辨
  2. 本末有无之辨
  3. 才性四本之论
  4. 自然名教之辨
  5. 言意之辨
  6. 圣人有情无情之辨
  7. 名家论理之学
  8. 佛经佛理
  9. 养生论
  10. 声无哀乐论
  11. 形神之辨
  12. 鬼神有无论

视频

清谈 相关视频

有一种交流方式叫清谈陈果老师人生感悟人生
世说新语之魏晋清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