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渤海」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自然环境
行 1: 行 1:
 +
[[File:2345 ima2ge file copy 62.jpg|缩略图 |[http://s8.sinaimg.cn/middle/5f7671e7hb8cc757766b7&690 原图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7671e70102dzzs.html 来自 新浪博客   的图片]]]
 
 渤海,旧称勃海、北海。渤海是西太平洋的一部分,也是中国的内海。三面环陆,在辽宁、河北、山东、天津三省一市之间。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角与山东半岛北岸蓬莱遥相对峙,像一双巨臂把渤海环抱起来,海岸线所围的形态好似一个葫芦。渤海通过渤海海峡  与黄海相通。渤海海峡口宽59海里,有30多个岛屿,其中较大的有南长山岛、砣矶岛、钦岛和皇城岛等,总称庙岛群岛或庙岛列岛。 渤海由北部辽东湾、西部渤海湾、南部莱州湾、中央浅海盆地和渤海海峡五部分组成。地形属于渤海-华北盆地。
 
 渤海,旧称勃海、北海。渤海是西太平洋的一部分,也是中国的内海。三面环陆,在辽宁、河北、山东、天津三省一市之间。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角与山东半岛北岸蓬莱遥相对峙,像一双巨臂把渤海环抱起来,海岸线所围的形态好似一个葫芦。渤海通过渤海海峡  与黄海相通。渤海海峡口宽59海里,有30多个岛屿,其中较大的有南长山岛、砣矶岛、钦岛和皇城岛等,总称庙岛群岛或庙岛列岛。 渤海由北部辽东湾、西部渤海湾、南部莱州湾、中央浅海盆地和渤海海峡五部分组成。地形属于渤海-华北盆地。
  

於 2019年10月24日 (四) 15:38 的修訂

渤海,舊稱勃海、北海。渤海是西太平洋的一部分,也是中國的內海。三面環陸,在遼寧、河北、山東、天津三省一市之間。遼東半島南端老鐵山角與山東半島北岸蓬萊遙相對峙,像一雙巨臂把渤海環抱起來,海岸線所圍的形態好似一個葫蘆。渤海通過渤海海峽 與黃海相通。渤海海峽口寬59海里,有30多個島嶼,其中較大的有南長山島、砣磯島、欽島和皇城島等,總稱廟島群島或廟島列島。 渤海由北部遼東灣、西部渤海灣、南部萊州灣、中央淺海盆地和渤海海峽五部分組成。地形屬於渤海-華北盆地。

2018年12月11日,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聯合印發《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明確了渤海綜合治理工作的總體要求、範圍與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提出了打好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名稱源起

根據史料記載,在西周時期,中國海還不存在具體海區的名稱,凡是能見到的海,一律都稱為"海"。隨着經濟的發展、居民的增加、漁業的興起以及沿海一帶海洋災害的不時發生,人們開始把海域加以命名區分。據史料記載,渤海改稱為"勃海",蘇秦曾說:齊北有勃海。田肯曾說:齊西有濁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渤海也被稱為"少海",《韓非子》記載:齊景公游於少海。

自元朝以後,"渤海"的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自然環境

地域位置

渤海是一個近封閉的內海,地處中國大陸東部北端

,即北緯37°07′-41°,東經117°35′-122°15′的區域。

它一面臨海,三面環陸,北,西,南三面分別與遼寧、河北、天津和山東三省一市毗鄰,東面經渤海海峽與黃海相通,遼東半島的老鐵山與山東半島北岸的蓬萊角間的連線即為渤海與黃海的分界線。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猶如伸出的雙臂將其合抱,構成首都北京的海上門戶。放眼眺望,渤海形如一東北-西南向微傾的葫蘆,側臥於華北大地,其底部兩側即為萊州灣和渤海灣 ,頂部為遼東灣。

渤海海域面積77284㎞²,大陸海岸線長2668千米,平均水深18米,最大水深85米,20米以下的海域面積占一半以上。

地質地貌

地形屬於渤海-華北盆地。

渤海海底平坦,多為泥沙和軟泥質,地勢呈由三灣向

渤海海峽傾斜態勢。海岸分為粉沙淤泥質岸、沙質岸和基岩岸三種類型。渤海灣,黃河三角洲和遼東灣北岸等沿岸為粉沙淤泥質海岸,灤河口以北的渤海西岸屬沙礫質岸,山東半島北岸和遼東半島西岸主要為基岩海岸。

渤海基本上為陸地所環抱,僅東部以渤海海峽與黃海相通,沉積物以淤泥和粉沙淤泥為主。渤海周圍有三個主要海灣:北面的遼東灣,西面的渤海灣、南面的萊州灣。由於遼河,灤河,海河,黃河等帶來大量泥沙,海底平坦,餌料豐富,是中國大型海洋水產養殖基地。盛產對蝦,黃魚。沿岸鹽田較多,以西岸的長蘆鹽場最著名。主要島嶼有廟島群島,長興島、西中島,菊花島等。2007年在渤海海底發現豐富的石油,已大規模開採。明袁可立《甲子仲夏登署中樓觀海市》:"秉鉞來渤海,三載始一逢。"

渤海與黃海分界有多種說法,常見的是以遼東半島的老鐵山西角與山東半島北岸的蓬萊頭間的連線為分界,這種意義下,渤海的面積為7.7萬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8米,總容量不過1730立方千米。渤海沿岸水淺,特別是河流注入地方僅幾米深;而東部的老鐵山水道最深,達到86米。

根據地質、地球物理勘察資料,渤海在地質上是華北地台的一部分,具有與華北地台相同的地台型結構。可分為基底和蓋層兩部分:

據重、磁力測量資料及鄰區地質資料得知,渤海以郯廬斷裂帶的渤海延伸段-營濰斷裂帶為界,分為東、西兩個部分。斷裂帶以東包括膠遼地區為重力場高值區,磁力以負磁場為背景,說明渤海東部的基底與膠遼相似,以太古代和早元古代的結晶片岩和片麻岩組成。斷裂帶以西的西半部為渤海的主體部分,重力呈現低值區,磁力呈現正磁場背景。這種重力低磁力高的背景,與北部的燕山地區和南部的魯西地區的重磁場特徵相近。因而推斷渤海西部基底與燕山和魯西出露的太古界和元古界結晶變質基底相同,為一套變質程度較深、混合岩化普遍的混合岩,片麻岩,變粒岩組成的太古界,及變質程度中等、混合岩化作用不普遍的片岩、片麻岩、石英岩、板岩、千枚岩組成的早元古界地層。 區域基底構造研究表明,渤海構造發展與華北地台有相當的一致性。五台運動(22億年±)使太古界產生東西向為主的褶皺,斷裂,並伴有花崗岩類的侵入。呂梁運動(18.5億年±)使下元古界產生北東--北北東向為主的斷裂構造,並加深了下伏地層的變質程度。呂梁運動最終形成了包括渤海在內的華北地台的統一變質結晶基底。

根據綜合物探資料和鑽探揭露資料,渤海的蓋層可分為三個構造層:

1.下構造層

以下古生界海相碳酸鹽岩為主,上古生代石炭--二疊紀海陸交互相地層極薄,且分布不廣。

2.中構造層

是侏羅紀、白堊紀及老第三紀的陸相、湖泊相地層,與上下構造之間有輕微不整合。侏羅--白堊系在岩性上南北有差異,以沙壘田凸起--老鐵水道為界,北部以中,基性火山岩和碎屑岩為主,南部主要為紅色砂泥岩及凝灰岩類。中生代以來,渤海周圍大部分地區上升隆起,而渤海地區則相對下沉。新生代是渤海盆地發展的全盛時期,在中生代的基礎上繼續下降,形成受北東-北北東向斷裂控制的裂谷盆地。在整體下降的基礎上又伴隨有差異運動,內部形成四個次一級的坳陷:萊州灣坳陷沉積較薄,僅4980米;遼東灣坳陷沉積厚約5200米;渤海灣坳陷沉積厚約6270米;沉積最厚的為渤中坳陷,厚達7000米以上。 老第三紀早期(孔店組)沉積層厚500-600米,主要是深灰色,灰綠色及紫褐色的泥層及砂岩。泥岩中含有河北蟲,高背紡錘蟲等生物化石,砂岩為淺灰色粉砂、細砂,礦物成份以石英為主,分選性好,底部有薄層灰褐色油頁岩,局部地區在此層之下曾鑽到泥灰岩、白雲岩,底部為礫岩。沉積相表明,老第三紀早期渤海為地殼不均勻下沉所形成的低地和湖泊,沉積物主要為陸相,但其中也有一些湖泊與海溝通,因而沉積了介形蟲的泥砂岩。 老第三紀中期(沙河街組),沉積層厚100-400米,為淺灰、灰綠或深灰色泥岩層。這一沉積過程的環境不穩定,有多次玄武岩溢流,沉積差異也較大。 老第三紀晚期(東營組),為厚200-500米的泥岩和砂岩層,整個地層由上而下逐漸變粗(即泥岩--砂岩--礫岩),這反映出老第三紀晚期渤海呈湖泊環境,有河流作用,沉積物以雜色砂岩、泥岩為主。

3.上構造層

是晚第三紀陸相湖泊沉積與第四紀海相沉積層。喜馬拉雅運動結束了早第三紀隆坳差異不均衡的局面,晚第三紀逐漸形成統一的穩定下沉的大坳陷,沉積中心遷移至渤海中部的渤中坳陷。上第三系從下至上可分為館陶組和明化鎮組,以陸相雜色碎屑岩建造為主,明化鎮組晚期偶有海水浸漫,因而夾有少許海相夾層。沉積厚度達2000米以上。 第四紀渤海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湖盆大幅度下沉而被海水淹沒形成現今之渤海。大面積沉積了平原組海相的砂、粉砂和粘土。整個第四紀期間海平面有多次升降,在遼東半島發現三條貝殼堤,最老的高出海面7-10米,距今約有4270±120年,中間的高出4-5米,最新的高出2-3米,距今2000-2500年。說明在中全新世後期以來海平面有三次明顯的降低。在萊州灣發現大批古牡蠣礁,證明在5500年以來海平面有較大幅度的下降。在天津地區鑽探中發現距今22900年及10000-8000年海平面又有二次明顯的上升。由此可見渤海形成較晚,以升降運動為特徵的新構造運動是強烈的。

渤海的形成,在地質史上經歷了從陸地--湖泊--海的滄桑演變。渤海是一個近似封閉的海,其水文物理等諸方面受陸地影響很大,一方面遼河,灤河,海河,黃河等河隨水帶來的泥沙不斷沉積,改變海底和海岸地貌。大量泥沙的堆積使渤海深度變淺,平均水深18米,全海區50%以上水深不到20米,只有遼東半島南端有一水深70多米的凹地。另一方面,海水熱力動態深受陸地的影響,表層水溫季節變化明顯。夏季水溫可達24-25℃,冬季水溫在0℃左右,除秦皇島,葫蘆島一帶外,普遍有結冰現象,但冰層不厚,一般為15-30厘米,冰期1-3個月不等。渤海鹽度較低,大部分海區均低於30‰。海面風浪較小,沿岸平均波高0.3-0.6米。渤海盛產對蝦、蟹和黃花魚。沿岸淤泥灘蓄水條件好,利於產鹽,產長蘆鹽的鹽場是中國最大的海鹽場。在渤海海底已發現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並已開採,石油產量在逐年增加。沿岸有天津新港、秦皇島港等著名港口,通過渤海海峽與黃海溝通,是華北、西北和東北各省出海要道。

生態特徵

渤海沿岸江河縱橫,有大小河流40條,其中萊洲灣沿岸19條,

渤海灣沿岸16條,遼東灣沿岸15條,形成渤海沿岸三大水系和三大海灣生態系統。入海河流每年攜帶大量泥沙堆積於三個海灣,在灣頂處形成寬廣的遼河口三角洲濕地、黃河口三角洲濕地、海河口三角洲濕地,年造陸達20平方千米。濕地生物種類繁多,植物有蘆葦,水蔥,鹼蓬,三棱麓草和藻類等,鳥類有150多種。遼河口三角洲濕地和海河口三角洲濕地是中國蘆葦的主產區,這裡蘆葦叢生,每年為中國造紙業提供了大量優質原料。

渤海沿岸河口淺水區營養鹽豐富,餌料生物繁多,是經濟魚,蝦,蟹類的產卵場,育幼場和索餌場。渤海中部深水區既是黃渤海經濟魚,蝦,蟹類洄游的集散地,又是渤海地方性魚,蝦,蟹類的越冬場。因此,渤海有河口三角洲濕地生態系,河口生態系和渤海中部深水區生態系三大生態系統。環渤海三大城市群生態系統與渤海三大生態系統相互作用,構成了渤海地區的複合生態系統。

自然資源

渤海沿岸有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遼河、海河、黃河 等河流從陸上帶來大量有機物質,使這裡成為盛產對蝦、蟹和黃花魚的天然漁場。

遼東半島南端老鐵山西角與山東半島北岸蓬萊頭的連線是渤海與黃海的分界線。

渤海在遼東半島南與山東半島北連線以西,為一半封閉型中國內海。渤海包括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3個灣和中部海區,海域面積77000㎞²,為我國海域面積的1.63%。渤海由河北,山東,遼寧3省和天津市環抱,總共有13座環渤海城市。

過去的數十年中,豐富優質的漁業、港口、石油、景觀和海鹽資源,使得環渤海地區經濟具有快速發展的顯著特徵。海洋資源的開發和海洋工業成為該地區經濟發展重要的領域之一。

然而,隨着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活動,渤海的資源和生態環境同時受到較大的破壞。渤海環境質量嚴重惡化,表現于海岸帶污染明顯,污染範圍擴大,生態系統弱化,生態環境退化,赤潮,富營養化等。渤海環境狀況已經引起政府和研究機構的關注。對其環境質量已經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諸如生態系統、環境參數、赤潮、富營養化等。

漁業、港口、石油、旅遊和海鹽是渤海的五大優勢資源。

渤海水質肥沃,營養鹽含量高,餌料生物十分豐富,浮游植物年生產量1.4億噸,魚類年生產量49萬噸。渤海是黃渤海漁業的搖籃,是多種魚,蝦,蟹,貝類繁殖,棲息、生長的良好場所,故有"聚寶盆"之稱。對蝦、毛蝦、小黃魚、帶魚,是最重要的經濟種類。

渤海港口具有分布密度高,大型港口及能源出口港多,自然地理條件好,經濟發達,腹地廣闊,資源豐富等優勢,是我國北方對外貿易的重要海上通道。已建和宜建港口100多處。

渤海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十分豐富,整個渤海地區就是一個巨大的含油構造,濱海的勝利、大港、遼河油田和海上油田連成一片,渤海已成為我國第二個大慶。[1]

渤海沿岸自然風景優美,名勝古蹟眾多,充分具備了以陽光、海水、沙灘、綠色、動物為主題的溫帶海濱旅遊度假資源條件。

渤海是我國最大的鹽業生產基地,底質和氣候條件非常適宜鹽業生產。我國四大海鹽產區中,渤海就有長蘆、遼東灣、萊州灣三個。萊洲灣沿岸地下滷水儲量豐富,達76億立方米,折合含鹽量8億多噸,是罕見的儲量大、埋藏淺、濃度高的"液體鹽場"。

水文特徵

水溫變化

渤海地處北溫帶,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多年平均氣溫10.7℃,降水量500-600毫米,海水鹽度為30‰。

渤海水溫變化受北方大陸性氣候影響,2月在0℃左右,8月達21℃。 嚴冬來臨,除秦皇島和葫蘆島外,沿岸大都冰凍。3月初融冰時還常有大量流冰發生,平均水溫11℃。由於大陸河川大量的淡水注入,又使渤海海水中的鹽度僅為30PSU(Practical salinity unit),是中國近海中最低的。

水質特點

從1994年到1998年,除了萊州灣1997年外,3個灣的TN濃度顯著高於渤海中部海區。1994年到1998年遼東灣和渤海灣的TP濃度亦大於中部海區。萊州灣1994年到1996年TP濃度略低於中部海區,1996年以後,TP濃度增高,超過了中部海區。總體上講,海岸帶地區的TN和TP濃度高於中部海區。此外,渤海中部海區的TN和TP濃度較穩定,變化平緩,而在遼東灣,渤海灣和萊州灣各年變化劇烈。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海岸帶地區比渤海中部海區更容易受到陸域活動的影響。在不同海域和不同時間內,陸域活動具有不同的影響頻率和程度。顯然,渤海中部海區水質是來自海岸帶地區污染物混合擴散的結果。所以,陸域活動應當認為是造成渤海中部海區水質下降和富營養化的最終原因。

可以發現,出現污染的範圍從河口區擴大到渤海整個海岸帶地區,範圍明顯增加。此外,據報道,海水達標率由1992年的78.77%降到1996年的49.05%。2001年渤海受污染面積由24.7%增加到2002年的41.3%。該結果意味着,過去幾年中渤海水質明顯下降。TN、TP和石油類超過標準。TN超標嚴重,石油類超標較小。因此可以推斷,渤海水質主要問題和富營養化主要原因來自於營養鹽氮和磷。

污染物濃度變化不大時,渤海受污染的面積亦逐年擴大。解析渤海衛星遙感照片能夠清楚地看到,1992年整個海域受污染面積為16347㎞²達海域的21.2%,1996年則增加到39232㎞²,達海域的51.0%。這樣一來,受污染面積5年增加了2.4倍。另外可以看出,海洋水文和海洋動力學特性對污染物的擴散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海流較弱的物質輸移作用下,大部分受污染海區靠近海岸帶地區,尤其是在河口地區。這就證明了渤海環境質量主要受來自陸域活動的影響。

海冰

冬季,渤海由於強寒潮頻繁侵襲而出現結冰現象。自11月中、下旬至12月上旬,沿岸從北往南開始結冰;翌年2月中旬至3月上、中旬由南往北海冰漸次消失,冰期約為3個多月。1-2月,沿岸固定冰寬度一般在距岸1千米之內,而在淺灘區寬度約5-15千米,常見冰厚為10-40厘米。河口及灘涂區多堆積冰,高度有的達2-3米。在固定冰區之外距岸20-40千米內,流冰較多,分布大致與海岸平行,流速50厘米/秒左右。

據歷史記載,渤海近50年來曾發生過三次嚴重冰封:第一次發生在1936年冬季;第二次在1947年1-2月;最嚴重的一次大冰封發生在1969年2-3月。

海浪

以風浪為主,隨季風的交替具有明顯的季節性。10月至翌年4月盛行偏北浪,6-9月盛行偏南浪。渤海風浪以冬季為最盛,波高通常為0.8-0.9米,周期多半小於5秒。1月平均波高為1.1-1.7米,寒潮侵襲時可達3.5-6.0米。夏秋之間,偶有大於6.0米的颱風浪。海浪以渤海海峽和中部為最大,遼東灣和渤海灣較小。渤海的平均波高多為0.1-0.7米,以海峽區最大,平均為0.8-1.9米。

潮汐和潮流

渤海具有獨立的旋轉潮波系統,其中半日潮波(M)有兩個,全日潮波(K)有一個旋轉系統。半日分潮占絕對優勢。渤海海峽因處於全日分潮波"節點"的周圍而成為正規半日潮區;秦皇島外和黃河口外兩個半日分潮波"節點"附近,各有一範圍很小的不規則全日潮區。除此以外,其餘區域均為不規則半日潮區。潮差為1-3米。沿岸平均潮差,以遼東灣頂為最大(2.7米),渤海灣頂次之(2.5米),秦皇島附近最小(0.8米)。海峽區的平均潮差為2米左右。潮流以半日潮流為主,流速一般為50-100厘米/秒,最強潮流見於老鐵山水道附近,達150-200厘米/秒,遼東灣次之,為100厘米/秒左右;最弱潮流區是萊州灣,流速為50厘米/秒左右。

人文環境

歷史淵源

春秋時,吳人曾遣舟師自渤海入齊。

漢元封年間,楊仆等自齊渡過渤海討伐朝鮮。

三國時,孫權遣將周賀渡渤海使遼東與公孫淵通好。

隋開皇十七年,伐高麗,使周羅睺分道自東萊泛海取平壤。大業七年,伐高麗,亦使來護兒自東萊入海取平壤。

唐貞觀十八年,征高麗,使張亮自萊州泛海趣遼東。二十一年,復遣牛進達等自萊州渡海擊高麗。顯慶五年,蘇定方伐百濟,自成山濟海。開元二十年,渤海大武藝遣將帥海賊寇登州,殺刺史韋俊。

宋建隆二年,女真泛海,自登州來貢馬。重和元年,遣馬政從此道使女真,與約攻遼,遂成宋室之亂。

經濟發展

環渤海城市是我國較發達的地區之一,其中擁有許多著名的大中型企業。1997年,13座城市的GDP占了全國GDP的7.8%。因此,環渤海城市的經濟對於全國十分重要。根據環渤海4省、直轄市工農業GDP增長速度可以看出,這些地區的經濟保持着高速發展的勢頭。其中工業包括鋼鐵、機械、電子儀器、石油、石油化工、造船等行業,在全國工業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2007年來,該地區工業發展迅速。1994-1998年河北和山東兩省的工業GDP持續增長;天津市和遼寧省在1994-1997年保持增長,但到1998年稍有回落。儘管農業GDP增長速度不及工業GDP增長明顯,尤其是在1996年以後,但農業發展穩定,產值保持穩定增加的趨勢。在過去幾十年的經濟顯著發展和城市化過程中,環渤海城市對全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基礎支持。[2]

渤海豐富的漁業、港口、石油、旅遊、海鹽等資源及其宜人的自然環境條件,為渤海地區的經濟發展注入了無限生機。同時,由於第一產業的蓬勃發展,還帶動了海洋化工、修造船、水產加工、石油化工、紡織等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另外,渤海灘涂十分寬廣,有灘涂面積5100平方千米,每年淤漲面積達20平方千米,豐富的灘涂資源為解決沿海地區人多地少的矛盾提供了廣闊的生存和發展空間。2000年,渤海沿海城市人口為3586.48萬人,占全國沿海城市人口的23.8%;渤海沿海城市國內生產總值5453.26億元,占全國沿海城市GDP的28.5%。環渤海地區已經成為中國人口素質和密度最高,經濟和文化教育最發達,科技力量和工業基礎最雄厚的地區之一。早在九千年前,渤海還是一片淺窪地,地勢低平,後采海面上升,海水入侵形成今日之渤海。渤海面積7.8萬平方千米,海岸線長3784千米,平均水深18米。渤海由萊州灣,渤海灣,遼東灣和中央盆地四部分組成。三面環陸,東面以渤海海峽與黃海相連,是個瓶頸式的半封閉內海,自身水體交換異常緩慢。據專家估計,整個渤海海水的循環周期大約需要40-200年,自身的納污淨化能力非常有限。

環境污染

由於控制人口措施的效果,1994-1998年人口增長率處於相當低的水平,但實際人口數一直保持增加。該地區旅遊業在1994-1998年間迅速發展,遊人數量和旅遊業收入均顯著增長。

為了控制因人口增加帶來的廢物排放,在國家的渤海碧海行動計劃中,要求加強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

渤海沿岸有大小港口近百個,油污染非常嚴重。黃河、小清河、海河、大遼河、灤河等40多條河流常年注入渤海。此外天津、河北、山東和遼寧等地沿海城鎮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直接入海。

百川歸大海,大量的陸源污水和污染物隨水流進入渤海。據統計,進入渤海的年污水量達28億噸,占全國排污水量的32%。其中天津市入海污水量有10-11億噸,北京有3億噸。各類污染物質70多萬噸,占全國入海污染物質總量的47.7%,使渤海成為一個人工納污池和天然垃圾場。以遼東灣、渤海灣和萊州灣的污染最為嚴重,三灣的污染量占整個渤海污染總量的92%。污染物主要有無機氮、無機磷、石油類和耗氧有機物,此外還有重金屬。

遼寧省葫蘆島市長35.5千米的五里河,更確切地講是條排污溝。因為沿河的錦州化工總廠、錦西煉油化工總廠等每年向河中排放近3000萬噸污水,葫蘆島鋅廠每年排放1396噸鋅入海,占全國鋅入海量的64.8%。五里河城區段的河底底質中汞含量約為90噸,沿岸100米以內的土壤和農作物中汞含量大大超標。

小清河是穿越山東省的主要河流,每年入海污水幾萬噸,據說在治理後的1998年3月,河水還呈醬色,羊角溝地段河水透明度不足30厘米。

遼東灣海域油類超標率達75%,其中錦州灣海域油污染達100‰工業有毒有害廢渣還以每年10米的速度向錦州灣推進,從1992年至今己造成了兩平方千米的渣灘,形成海退渣進的"奇觀"。另有原貝類資源豐富的467公頃(7000多畝)灘涂成為不毛之地的死灘,而且錦州灣還有7㎞²海域為無生物之海。

大量氮、磷物質入海,使海水呈現較強的富營養化狀態,致使赤潮頻頻發生。2007來渤海發生的赤潮每年不下有10多次,1989年8-10月,河北唐山市唐海縣發生大面積赤潮,並影響到遼寧,山東,天津,面積達1300㎞²,損失3億多元。1990年老鐵山水道發生了面積達1000㎞²的赤潮,也造成巨大經濟損失。

渤海的污染通過食物鏈己嚴重危及當地人民的正常生活和身體健康。已引起地區漁民頭髮中的汞、鉛和砷的檢驗值超過正常,癌症發病率明顯上升。除河北省外,其餘省市漁民惡性腫瘤死亡率高於農民區。山東漁洞埠村20世紀80年代死於癌症者達百人,同時發現有60%以上的兒童肝大。葫蘆島漁民頭髮中的砷和汞含量遠遠高於正常。五里河區段地下水被污染,民用機井全部廢棄,人們不得不化費5000多萬元尋找新的水源。

秦皇島海域污染情況,10海里的水域養殖的扇貝都不能生長,水面變色混濁。相關的報道關注也只停留在2007年,秦皇島海域還算污染度較好的地區,但2009年無人問津的狀況,找不到數據讓我們了解情況,但數據也只是理性感受的,你想象得出嗎?更直觀的還是親眼見見此時的海水,以上說明是海邊當地居民的真實表述,真不知讓我們做何感想。

治理開發

海洋開發

環渤海地區的海洋開發活動可以由各種海洋產業產值的變化表示,如漁業、石油、天然氣、海鹽等。可以看到,1994年到1998年所有海洋產業呈現出總體增長的態勢。

海水西調

綜述


"南水北調"將南方的水引入北方,緩解北方用水問題。如今,又有人提出"海水西調",要將渤海之水引入沙漠,化戈壁為良田。

2010年11月5日,在烏魯木齊召開的"陸海統籌海水西調高峰論壇"上[4] ,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為推動這項工程出謀劃策。但在許多人看來,把海水引入沙漠的想法荒誕不經。那麼,"海水西調"到底是痴人說夢還是錦囊妙計?[4]

為本次峰會做總結演講的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海洋分會秘書長,高級工程師張寶印表示,"海水西調"絕不是無稽之談。

張寶印解釋,"海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渤海距渾善達克沙地只有400多千米,地理位置非常接近。"據悉,渾善達克沙地是對北京氣候構成最嚴重危害的沙漠之一。渤海灣有黃河、海河、灤河、遼河等大陸河流注入,含鹽量相對較低,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讓渤海成為不二選擇。

據學者們研究,西北地區降雨量多寡取決於三個充要條件:一是西風帶;二是高山冷凝系統;三是水汽供應源。其中西風帶和高山冷凝系統是具備的,惟獨由於缺水乾旱,水汽供應源不具備。如果東調深入我國北方大陸500千米的渤海海水,做填充內蒙古到新疆沙漠中封閉的構造盆地和一個個的大小鹽水湖,形成人造海,壓制沙漠,擴大濕地面積,通過海水的自然蒸發,提供西北地區的濕潤氣候條件,增加降雨量的水汽供應源。這樣,必將從根本上改變西北和華北地區乾旱的惡劣生態環境。

在 "海水西調"的設想中,被外界質疑最多的,是引入海水是否會影響內陸土壤結構,造成不可逆轉的生態影響。張寶印表示,這絕不會造成任何後果。他說,渤海灣的海水與太平洋相連,一般自淨周期為5年,而引入渤海灣海水,能夠將淨化周期人為縮短,促進渤海灣地區環境變化,甚至促進養殖業發展。

專家已初步確定運輸材料選用玻璃鋼管,不易被海水腐蝕,穩定性強,一般可使用20-30年。"初步計劃鋼管直徑為8米,基本能滿足需求。進入內陸的海水,第一步就要通過半透膜過濾法,達到淡水與鹽分離的目的,從而保證後期進入內陸的水源變為淡水,避免海水流經內陸帶來土地鹽鹼化等危害。"

當記者發出 "這是不是一筆虧本的買賣"的疑問時,張寶印卻不以為然。他給記者算了筆賬,平均每噸水的成本費是4元,當地煤化工生產煤氣購入用水的價格是每噸12元,這當中還賺了8元錢差價。"工業用不了的水可以搞農業,如養殖魚類、開辦牧場,這樣當地的工農業都能發展。"

基本構想

從渤海西北海岸提送海水達到海拔1200米高度,到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再順北緯42°線東西方向的窪槽地表,流經燕山,陰山以北,出狼山向西進入居延海,繞過馬鬃山余脈進入新疆。在新疆分為北、中、南三支,北支進入艾比湖,中支進入吐魯番、哈密盆地,南支進入羅布泊盆地。[5]

西調海水在沙漠地區形成"人造海"和大片濕地,靠自然蒸發,增加空氣中的濕度,增加當地的降雨量,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實現水的大循環,[5] 達到治理我國沙漠、沙塵暴,徹底改變華北、西北地區生態環境惡劣的目的。[5]

五大問題

1.鹽鹼化問題,引水渠沿內蒙古邊境鹽鹼乾涸窪地,故鹽鹼化影響甚微;

2.能源問題,中國電能已供大於求;

3.資金,工程提水站一次性投資不大,要在30-50年以後實施,屆時中國經濟發達,是西北戰略性基礎工程。海水西調工程運行投資巨大,但產出更大。如年增1000億立方米的海水淡化水,按國際價格計算為1000億美元,為我國2000年GDP的1/10;

4.水汽損失估價。據估計調水蒸發水汽大部分降落在包頭-蘭州一線300毫米降水線以西,即使東面可以兼顧陝、甘、寧和河北、山西地區,理論分析表明海水西調水汽損失率大體與西北濕地自然退縮率相當;

5.冬季運行。海水西調經北緯42度線,冬季冰下照常流水,可以取冰制淡水,僅內蒙古東西長3000千米可供水植樹種草,形成50-60千米寬、3000千米長的中國第一防風沙林帶。

質疑

"海水西調"的新聞一經媒體報道,頓時在網絡上引起熱議,有網友戲稱,此設想和當年牟其中提出的"把喜馬拉雅山炸開一個口子,讓印度洋的暖濕氣流進來,西藏變成真正的江南"有一拼。[6]

網友:如果引渤海水入疆的設想很對路,那為什麼京津地區不充分利用海水,還要去長江黃河調水?

網友:不少沿海城市由于海水倒灌而引發土地酸鹼度變化。如果把渤海水引入新疆,一旦沿途海水泄漏,缺少降雨的新疆很可能會導致土地鹽鹼化。[6]

網友:淡化海水在技術上雖說中國已經能做到,但成本仍然不便宜。而且工程可能引發沿線土地徵收進而引發強拆,工程款是否滋生腐敗……

網友:經過地震帶不?玻璃鋼管能不能抗地震?

網友:在各行各業造假屢禁不止的情況下,玻璃鋼管會不會漏水?奔騰的河水是否會變成玻璃不能承受之重?[6]

網友:海水所流經的地方多有漫長的冬季,結冰斷流了怎麼辦?即便海水西調成功,又怎能保證蒸發的水分只降雨在當地,不會形成新的氣流循環方式?

行動計劃

2018年12月11日,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聯合印發《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計劃到2020年,渤海近岸海域水質優良(一、二類水質)比例達到73%左右,自然岸線保有率保持在35%左右,濱海濕地整治修復規模不低於6900公頃,整治修復岸線新增70公里左右。

一是陸源污染治理行動。針對國控入海河流實施河流污染治理,並推動其他入海河流污染治理;通過開展入海排污口溯源排查,嚴格控制工業直排海污染源排放,實施直排海污染源整治,實現工業直排海污染源穩定達標排放,並完成非法和設置不合理入海排污口的清理工作;推進「散亂污」清理整治、農業農村污染防治、城市生活污染防治等工作;通過陸源污染綜合治理,降低陸源污染物入海量。

二是海域污染治理行動。實施海水養殖污染治理,清理非法海水養殖;實施船舶和港口污染治理,嚴格執行《船舶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標準》,推進港口建設船舶污染物接收處置設施,做好船、港、城設施銜接,開展漁港環境綜合整治;全面實施灣長制,構建陸海統籌的責任分工和協調機制。

三是生態保護修復行動。實施海岸帶生態保護,劃定並嚴守渤海海洋生態保護紅線,確保渤海海洋生態保護紅線區在三省一市管理海域面積中的占比達到37%左右,實施最嚴格的圍填海和岸線開發管控,強化自然保護地選劃和濱海濕地保護;實施生態恢復修復,加強河口海灣綜合整治修復、岸線岸灘綜合治理修復;實施海洋生物資源養護,逐步恢復渤海漁業資源。

四是環境風險防範行動。實施陸源突發環境事件風險防範,開展環渤海區域突發環境事件風險評估工作;實施海上溢油風險防範,完成海上石油平台、油氣管線、陸域終端等風險專項檢查,定期開展專項執法檢查;在海洋生態災害高發海域、重點海水浴場、濱海旅遊區等區域,建立海洋赤潮(綠潮)災害監測、預警、應急處置及信息發布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