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渤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10月24日 (四) 15:27 由 牛逼的土豪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渤海,旧称勃海、北海。渤海是西太平洋的一部分,也是中国的内海。三面环陆,在辽宁、河北、山东、天津三省一市之间。…”)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渤海,舊稱勃海、北海。渤海是西太平洋的一部分,也是中國的內海。三面環陸,在遼寧、河北、山東、天津三省一市之間。遼東半島南端老鐵山角與山東半島北岸蓬萊遙相對峙,像一雙巨臂把渤海環抱起來,海岸線所圍的形態好似一個葫蘆。渤海通過渤海海峽 與黃海相通。渤海海峽口寬59海里,有30多個島嶼,其中較大的有南長山島、砣磯島、欽島和皇城島等,總稱廟島群島或廟島列島。 渤海由北部遼東灣、西部渤海灣、南部萊州灣、中央淺海盆地和渤海海峽五部分組成。地形屬於渤海-華北盆地。

2018年12月11日,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聯合印發《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明確了渤海綜合治理工作的總體要求、範圍與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提出了打好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名稱源起

根據史料記載,在西周時期,中國海還不存在具體海區的名稱,凡是能見到的海,一律都稱為"海"。隨着經濟的發展、居民的增加、漁業的興起以及沿海一帶海洋災害的不時發生,人們開始把海域加以命名區分。據史料記載,渤海改稱為"勃海",蘇秦曾說:齊北有勃海。田肯曾說:齊西有濁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渤海也被稱為"少海",《韓非子》記載:齊景公游於少海。

自元朝以後,"渤海"的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自然環境

地域位置

渤海是一個近封閉的內海,地處中國大陸東部北端

,即北緯37°07′-41°,東經117°35′-122°15′的區域。

它一面臨海,三面環陸,北,西,南三面分別與遼寧、河北、天津和山東三省一市毗鄰,東面經渤海海峽與黃海相通,遼東半島的老鐵山與山東半島北岸的蓬萊角間的連線即為渤海與黃海的分界線。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猶如伸出的雙臂將其合抱,構成首都北京的海上門戶。放眼眺望,渤海形如一東北-西南向微傾的葫蘆,側臥於華北大地,其底部兩側即為萊州灣和渤海灣 ,頂部為遼東灣。

渤海海域面積77284㎞²,大陸海岸線長2668千米,平均水深18米,最大水深85米,20米以下的海域面積占一半以上。

地質地貌

地形屬於渤海-華北盆地。

渤海海底平坦,多為泥沙和軟泥質,地勢呈由三灣向

渤海海峽傾斜態勢。海岸分為粉沙淤泥質岸、沙質岸和基岩岸三種類型。渤海灣,黃河三角洲和遼東灣北岸等沿岸為粉沙淤泥質海岸,灤河口以北的渤海西岸屬沙礫質岸,山東半島北岸和遼東半島西岸主要為基岩海岸。

渤海基本上為陸地所環抱,僅東部以渤海海峽與黃海相通,沉積物以淤泥和粉沙淤泥為主。渤海周圍有三個主要海灣:北面的遼東灣,西面的渤海灣、南面的萊州灣。由於遼河,灤河,海河,黃河等帶來大量泥沙,海底平坦,餌料豐富,是中國大型海洋水產養殖基地。盛產對蝦,黃魚。沿岸鹽田較多,以西岸的長蘆鹽場最著名。主要島嶼有廟島群島,長興島、西中島,菊花島等。2007年在渤海海底發現豐富的石油,已大規模開採。明袁可立《甲子仲夏登署中樓觀海市》:"秉鉞來渤海,三載始一逢。"

渤海與黃海分界有多種說法,常見的是以遼東半島的老鐵山西角與山東半島北岸的蓬萊頭間的連線為分界,這種意義下,渤海的面積為7.7萬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8米,總容量不過1730立方千米。渤海沿岸水淺,特別是河流注入地方僅幾米深;而東部的老鐵山水道最深,達到86米。

根據地質、地球物理勘察資料,渤海在地質上是華北地台的一部分,具有與華北地台相同的地台型結構。可分為基底和蓋層兩部分:

據重、磁力測量資料及鄰區地質資料得知,渤海以郯廬斷裂帶的渤海延伸段-營濰斷裂帶為界,分為東、西兩個部分。斷裂帶以東包括膠遼地區為重力場高值區,磁力以負磁場為背景,說明渤海東部的基底與膠遼相似,以太古代和早元古代的結晶片岩和片麻岩組成。斷裂帶以西的西半部為渤海的主體部分,重力呈現低值區,磁力呈現正磁場背景。這種重力低磁力高的背景,與北部的燕山地區和南部的魯西地區的重磁場特徵相近。因而推斷渤海西部基底與燕山和魯西出露的太古界和元古界結晶變質基底相同,為一套變質程度較深、混合岩化普遍的混合岩,片麻岩,變粒岩組成的太古界,及變質程度中等、混合岩化作用不普遍的片岩、片麻岩、石英岩、板岩、千枚岩組成的早元古界地層。 區域基底構造研究表明,渤海構造發展與華北地台有相當的一致性。五台運動(22億年±)使太古界產生東西向為主的褶皺,斷裂,並伴有花崗岩類的侵入。呂梁運動(18.5億年±)使下元古界產生北東--北北東向為主的斷裂構造,並加深了下伏地層的變質程度。呂梁運動最終形成了包括渤海在內的華北地台的統一變質結晶基底。

根據綜合物探資料和鑽探揭露資料,渤海的蓋層可分為三個構造層:

1.下構造層

以下古生界海相碳酸鹽岩為主,上古生代石炭--二疊紀海陸交互相地層極薄,且分布不廣。

2.中構造層

是侏羅紀、白堊紀及老第三紀的陸相、湖泊相地層,與上下構造之間有輕微不整合。侏羅--白堊系在岩性上南北有差異,以沙壘田凸起--老鐵水道為界,北部以中,基性火山岩和碎屑岩為主,南部主要為紅色砂泥岩及凝灰岩類。中生代以來,渤海周圍大部分地區上升隆起,而渤海地區則相對下沉。新生代是渤海盆地發展的全盛時期,在中生代的基礎上繼續下降,形成受北東-北北東向斷裂控制的裂谷盆地。在整體下降的基礎上又伴隨有差異運動,內部形成四個次一級的坳陷:萊州灣坳陷沉積較薄,僅4980米;遼東灣坳陷沉積厚約5200米;渤海灣坳陷沉積厚約6270米;沉積最厚的為渤中坳陷,厚達7000米以上。 老第三紀早期(孔店組)沉積層厚500-600米,主要是深灰色,灰綠色及紫褐色的泥層及砂岩。泥岩中含有河北蟲,高背紡錘蟲等生物化石,砂岩為淺灰色粉砂、細砂,礦物成份以石英為主,分選性好,底部有薄層灰褐色油頁岩,局部地區在此層之下曾鑽到泥灰岩、白雲岩,底部為礫岩。沉積相表明,老第三紀早期渤海為地殼不均勻下沉所形成的低地和湖泊,沉積物主要為陸相,但其中也有一些湖泊與海溝通,因而沉積了介形蟲的泥砂岩。 老第三紀中期(沙河街組),沉積層厚100-400米,為淺灰、灰綠或深灰色泥岩層。這一沉積過程的環境不穩定,有多次玄武岩溢流,沉積差異也較大。 老第三紀晚期(東營組),為厚200-500米的泥岩和砂岩層,整個地層由上而下逐漸變粗(即泥岩--砂岩--礫岩),這反映出老第三紀晚期渤海呈湖泊環境,有河流作用,沉積物以雜色砂岩、泥岩為主。

3.上構造層

是晚第三紀陸相湖泊沉積與第四紀海相沉積層。喜馬拉雅運動結束了早第三紀隆坳差異不均衡的局面,晚第三紀逐漸形成統一的穩定下沉的大坳陷,沉積中心遷移至渤海中部的渤中坳陷。上第三系從下至上可分為館陶組和明化鎮組,以陸相雜色碎屑岩建造為主,明化鎮組晚期偶有海水浸漫,因而夾有少許海相夾層。沉積厚度達2000米以上。 第四紀渤海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湖盆大幅度下沉而被海水淹沒形成現今之渤海。大面積沉積了平原組海相的砂、粉砂和粘土。整個第四紀期間海平面有多次升降,在遼東半島發現三條貝殼堤,最老的高出海面7-10米,距今約有4270±120年,中間的高出4-5米,最新的高出2-3米,距今2000-2500年。說明在中全新世後期以來海平面有三次明顯的降低。在萊州灣發現大批古牡蠣礁,證明在5500年以來海平面有較大幅度的下降。在天津地區鑽探中發現距今22900年及10000-8000年海平面又有二次明顯的上升。由此可見渤海形成較晚,以升降運動為特徵的新構造運動是強烈的。

渤海的形成,在地質史上經歷了從陸地--湖泊--海的滄桑演變。渤海是一個近似封閉的海,其水文物理等諸方面受陸地影響很大,一方面遼河,灤河,海河,黃河等河隨水帶來的泥沙不斷沉積,改變海底和海岸地貌。大量泥沙的堆積使渤海深度變淺,平均水深18米,全海區50%以上水深不到20米,只有遼東半島南端有一水深70多米的凹地。另一方面,海水熱力動態深受陸地的影響,表層水溫季節變化明顯。夏季水溫可達24-25℃,冬季水溫在0℃左右,除秦皇島,葫蘆島一帶外,普遍有結冰現象,但冰層不厚,一般為15-30厘米,冰期1-3個月不等。渤海鹽度較低,大部分海區均低於30‰。海面風浪較小,沿岸平均波高0.3-0.6米。渤海盛產對蝦、蟹和黃花魚。沿岸淤泥灘蓄水條件好,利於產鹽,產長蘆鹽的鹽場是中國最大的海鹽場。在渤海海底已發現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並已開採,石油產量在逐年增加。沿岸有天津新港、秦皇島港等著名港口,通過渤海海峽與黃海溝通,是華北、西北和東北各省出海要道。

生態特徵

渤海沿岸江河縱橫,有大小河流40條,其中萊洲灣沿岸19條,

渤海灣沿岸16條,遼東灣沿岸15條,形成渤海沿岸三大水系和三大海灣生態系統。入海河流每年攜帶大量泥沙堆積於三個海灣,在灣頂處形成寬廣的遼河口三角洲濕地、黃河口三角洲濕地、海河口三角洲濕地,年造陸達20平方千米。濕地生物種類繁多,植物有蘆葦,水蔥,鹼蓬,三棱麓草和藻類等,鳥類有150多種。遼河口三角洲濕地和海河口三角洲濕地是中國蘆葦的主產區,這裡蘆葦叢生,每年為中國造紙業提供了大量優質原料。

渤海沿岸河口淺水區營養鹽豐富,餌料生物繁多,是經濟魚,蝦,蟹類的產卵場,育幼場和索餌場。渤海中部深水區既是黃渤海經濟魚,蝦,蟹類洄游的集散地,又是渤海地方性魚,蝦,蟹類的越冬場。因此,渤海有河口三角洲濕地生態系,河口生態系和渤海中部深水區生態系三大生態系統。環渤海三大城市群生態系統與渤海三大生態系統相互作用,構成了渤海地區的複合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