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渤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牛逼的土豪讨论 | 贡献2019年10月24日 (四) 15:27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渤海,旧称勃海、北海。渤海是西太平洋的一部分,也是中国的内海。三面环陆,在辽宁、河北、山东、天津三省一市之间。…”)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渤海,旧称勃海、北海。渤海是西太平洋的一部分,也是中国的内海。三面环陆,在辽宁、河北、山东、天津三省一市之间。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角与山东半岛北岸蓬莱遥相对峙,像一双巨臂把渤海环抱起来,海岸线所围的形态好似一个葫芦。渤海通过渤海海峡 与黄海相通。渤海海峡口宽59海里,有30多个岛屿,其中较大的有南长山岛、砣矶岛、钦岛和皇城岛等,总称庙岛群岛或庙岛列岛。 渤海由北部辽东湾、西部渤海湾、南部莱州湾、中央浅海盆地和渤海海峡五部分组成。地形属于渤海-华北盆地。

2018年12月11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明确了渤海综合治理工作的总体要求、范围与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提出了打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名称源起

根据史料记载,在西周时期,中国海还不存在具体海区的名称,凡是能见到的海,一律都称为"海"。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的增加、渔业的兴起以及沿海一带海洋灾害的不时发生,人们开始把海域加以命名区分。据史料记载,渤海改称为"勃海",苏秦曾说:齐北有勃海。田肯曾说:齐西有浊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渤海也被称为"少海",《韩非子》记载:齐景公游于少海。

自元朝以后,"渤海"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自然环境

地域位置

渤海是一个近封闭的内海,地处中国大陆东部北端

,即北纬37°07′-41°,东经117°35′-122°15′的区域。

它一面临海,三面环陆,北,西,南三面分别与辽宁、河北、天津和山东三省一市毗邻,东面经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辽东半岛的老铁山与山东半岛北岸的蓬莱角间的连线即为渤海与黄海的分界线。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犹如伸出的双臂将其合抱,构成首都北京的海上门户。放眼眺望,渤海形如一东北-西南向微倾的葫芦,侧卧于华北大地,其底部两侧即为莱州湾和渤海湾 ,顶部为辽东湾。

渤海海域面积77284㎞²,大陆海岸线长2668千米,平均水深18米,最大水深85米,20米以下的海域面积占一半以上。

地质地貌

地形属于渤海-华北盆地。

渤海海底平坦,多为泥沙和软泥质,地势呈由三湾向

渤海海峡倾斜态势。海岸分为粉沙淤泥质岸、沙质岸和基岩岸三种类型。渤海湾,黄河三角洲和辽东湾北岸等沿岸为粉沙淤泥质海岸,滦河口以北的渤海西岸属沙砾质岸,山东半岛北岸和辽东半岛西岸主要为基岩海岸。

渤海基本上为陆地所环抱,仅东部以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沉积物以淤泥和粉沙淤泥为主。渤海周围有三个主要海湾:北面的辽东湾,西面的渤海湾、南面的莱州湾。由于辽河,滦河,海河,黄河等带来大量泥沙,海底平坦,饵料丰富,是中国大型海洋水产养殖基地。盛产对虾,黄鱼。沿岸盐田较多,以西岸的长芦盐场最著名。主要岛屿有庙岛群岛,长兴岛、西中岛,菊花岛等。2007年在渤海海底发现丰富的石油,已大规模开采。明袁可立《甲子仲夏登署中楼观海市》:"秉钺来渤海,三载始一逢。"

渤海与黄海分界有多种说法,常见的是以辽东半岛的老铁山西角与山东半岛北岸的蓬莱头间的连线为分界,这种意义下,渤海的面积为7.7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8米,总容量不过1730立方千米。渤海沿岸水浅,特别是河流注入地方仅几米深;而东部的老铁山水道最深,达到86米。

根据地质、地球物理勘察资料,渤海在地质上是华北地台的一部分,具有与华北地台相同的地台型结构。可分为基底和盖层两部分:

据重、磁力测量资料及邻区地质资料得知,渤海以郯庐断裂带的渤海延伸段-营潍断裂带为界,分为东、西两个部分。断裂带以东包括胶辽地区为重力场高值区,磁力以负磁场为背景,说明渤海东部的基底与胶辽相似,以太古代和早元古代的结晶片岩和片麻岩组成。断裂带以西的西半部为渤海的主体部分,重力呈现低值区,磁力呈现正磁场背景。这种重力低磁力高的背景,与北部的燕山地区和南部的鲁西地区的重磁场特征相近。因而推断渤海西部基底与燕山和鲁西出露的太古界和元古界结晶变质基底相同,为一套变质程度较深、混合岩化普遍的混合岩,片麻岩,变粒岩组成的太古界,及变质程度中等、混合岩化作用不普遍的片岩、片麻岩、石英岩、板岩、千枚岩组成的早元古界地层。 区域基底构造研究表明,渤海构造发展与华北地台有相当的一致性。五台运动(22亿年±)使太古界产生东西向为主的褶皱,断裂,并伴有花岗岩类的侵入。吕梁运动(18.5亿年±)使下元古界产生北东--北北东向为主的断裂构造,并加深了下伏地层的变质程度。吕梁运动最终形成了包括渤海在内的华北地台的统一变质结晶基底。

根据综合物探资料和钻探揭露资料,渤海的盖层可分为三个构造层:

1.下构造层

以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为主,上古生代石炭--二叠纪海陆交互相地层极薄,且分布不广。

2.中构造层

是侏罗纪、白垩纪及老第三纪的陆相、湖泊相地层,与上下构造之间有轻微不整合。侏罗--白垩系在岩性上南北有差异,以沙垒田凸起--老铁水道为界,北部以中,基性火山岩和碎屑岩为主,南部主要为红色砂泥岩及凝灰岩类。中生代以来,渤海周围大部分地区上升隆起,而渤海地区则相对下沉。新生代是渤海盆地发展的全盛时期,在中生代的基础上继续下降,形成受北东-北北东向断裂控制的裂谷盆地。在整体下降的基础上又伴随有差异运动,内部形成四个次一级的坳陷:莱州湾坳陷沉积较薄,仅4980米;辽东湾坳陷沉积厚约5200米;渤海湾坳陷沉积厚约6270米;沉积最厚的为渤中坳陷,厚达7000米以上。 老第三纪早期(孔店组)沉积层厚500-600米,主要是深灰色,灰绿色及紫褐色的泥层及砂岩。泥岩中含有河北虫,高背纺锤虫等生物化石,砂岩为浅灰色粉砂、细砂,矿物成份以石英为主,分选性好,底部有薄层灰褐色油页岩,局部地区在此层之下曾钻到泥灰岩、白云岩,底部为砾岩。沉积相表明,老第三纪早期渤海为地壳不均匀下沉所形成的低地和湖泊,沉积物主要为陆相,但其中也有一些湖泊与海沟通,因而沉积了介形虫的泥砂岩。 老第三纪中期(沙河街组),沉积层厚100-400米,为浅灰、灰绿或深灰色泥岩层。这一沉积过程的环境不稳定,有多次玄武岩溢流,沉积差异也较大。 老第三纪晚期(东营组),为厚200-500米的泥岩和砂岩层,整个地层由上而下逐渐变粗(即泥岩--砂岩--砾岩),这反映出老第三纪晚期渤海呈湖泊环境,有河流作用,沉积物以杂色砂岩、泥岩为主。

3.上构造层

是晚第三纪陆相湖泊沉积与第四纪海相沉积层。喜马拉雅运动结束了早第三纪隆坳差异不均衡的局面,晚第三纪逐渐形成统一的稳定下沉的大坳陷,沉积中心迁移至渤海中部的渤中坳陷。上第三系从下至上可分为馆陶组和明化镇组,以陆相杂色碎屑岩建造为主,明化镇组晚期偶有海水浸漫,因而夹有少许海相夹层。沉积厚度达2000米以上。 第四纪渤海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湖盆大幅度下沉而被海水淹没形成现今之渤海。大面积沉积了平原组海相的砂、粉砂和粘土。整个第四纪期间海平面有多次升降,在辽东半岛发现三条贝壳堤,最老的高出海面7-10米,距今约有4270±120年,中间的高出4-5米,最新的高出2-3米,距今2000-2500年。说明在中全新世后期以来海平面有三次明显的降低。在莱州湾发现大批古牡蛎礁,证明在5500年以来海平面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在天津地区钻探中发现距今22900年及10000-8000年海平面又有二次明显的上升。由此可见渤海形成较晚,以升降运动为特征的新构造运动是强烈的。

渤海的形成,在地质史上经历了从陆地--湖泊--海的沧桑演变。渤海是一个近似封闭的海,其水文物理等诸方面受陆地影响很大,一方面辽河,滦河,海河,黄河等河随水带来的泥沙不断沉积,改变海底和海岸地貌。大量泥沙的堆积使渤海深度变浅,平均水深18米,全海区50%以上水深不到20米,只有辽东半岛南端有一水深70多米的凹地。另一方面,海水热力动态深受陆地的影响,表层水温季节变化明显。夏季水温可达24-25℃,冬季水温在0℃左右,除秦皇岛,葫芦岛一带外,普遍有结冰现象,但冰层不厚,一般为15-30厘米,冰期1-3个月不等。渤海盐度较低,大部分海区均低于30‰。海面风浪较小,沿岸平均波高0.3-0.6米。渤海盛产对虾、蟹和黄花鱼。沿岸淤泥滩蓄水条件好,利于产盐,产长芦盐的盐场是中国最大的海盐场。在渤海海底已发现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并已开采,石油产量在逐年增加。沿岸有天津新港、秦皇岛港等著名港口,通过渤海海峡与黄海沟通,是华北、西北和东北各省出海要道。

生态特征

渤海沿岸江河纵横,有大小河流40条,其中莱洲湾沿岸19条,

渤海湾沿岸16条,辽东湾沿岸15条,形成渤海沿岸三大水系和三大海湾生态系统。入海河流每年携带大量泥沙堆积于三个海湾,在湾顶处形成宽广的辽河口三角洲湿地、黄河口三角洲湿地、海河口三角洲湿地,年造陆达20平方千米。湿地生物种类繁多,植物有芦苇,水葱,碱蓬,三棱麓草和藻类等,鸟类有150多种。辽河口三角洲湿地和海河口三角洲湿地是中国芦苇的主产区,这里芦苇丛生,每年为中国造纸业提供了大量优质原料。

渤海沿岸河口浅水区营养盐丰富,饵料生物繁多,是经济鱼,虾,蟹类的产卵场,育幼场和索饵场。渤海中部深水区既是黄渤海经济鱼,虾,蟹类洄游的集散地,又是渤海地方性鱼,虾,蟹类的越冬场。因此,渤海有河口三角洲湿地生态系,河口生态系和渤海中部深水区生态系三大生态系统。环渤海三大城市群生态系统与渤海三大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构成了渤海地区的复合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