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渭河嬗变(国柯)

渭河嬗变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渭河嬗变》中国当代作家国柯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渭河嬗变

渭河,古称渭水,发源于甘肃渭源之鸟鼠山,流经天水进入关中平原,是黄河之古道,是中华文明的诞生地。

《山海经》中记载:“鸟鼠同穴山,渭水出焉”,“三源孕鸟鼠,一水兴八朝”。自周以来,渭河因灌溉、漕运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朝代,将周、秦、汉、唐等八个王朝推向了历史巅峰;同时,她也哺育了数万万三秦儿女,为历朝历代的兴盛繁荣积攒了人脉。渭河的兴与衰,对应着社会的繁荣和沉寂,也是人与自然抗衡的真实写照。

历史的镜头拉回距今约百年前,在关中咸阳境内,每逢秋日阴雨绵绵之时,渭河水波涛汹涌,如脱缰的野马,冲刷着南北堤坝。水灾时刻准备吞噬两岸的村庄,村民们夜不能寐,专人在河堤巡视,一有汛情,立刻敲锣示警,其他村民就背起行囊,牵儿带女踏上逃亡之旅。

据口口相传的历史说,我的祖上就是因水患从古之邑或周至流浪至今槐里之汤坊五帮村,这里因在渭河北岸之第二高台,历来不受渭河水患侵扰。祖上随携家眷居住在村外,购置薄田几亩,躬耕传家。村子自明洪武年间,因驻扎了五百户王姓官兵,故称为五百王村,因战争流亡等原因,王姓不复存在,留存下吴、翟、康姓,到清朝末年,有吴姓几十户人家,后改为五帮村,在民国早期之县志记载,五帮村属于汤坊辖区,是当时槐里县西南之重镇。

在渭河北岸,有一刘姓村庄,相传为刘秀的后裔,世代以耕种小麦玉米作物为生,田地低洼处多种花生、西瓜作物,怎奈每到收获时节,一场暴雨过后,渭河水很快就漫过堤岸,一切农作物都随水漂荡,西瓜、花生也难保其身。

我的母亲就是刘家村人,据舅舅讲,水灾过后,为了活命,我的姑婆在解放前带领一帮人,劫富济贫,成为了威震四方的女中豪杰。在泾阳、三原一带,姑婆威名远扬。国民政府正规军多次围剿,姑婆的人马均安全脱身

解放后,人民政府大力褒奖她们的壮举,姑婆随后解散队伍,安家在蓝田县华胥镇,其后人与舅家往来至今。七十年代,刘家村有个能人,名叫刘天祥。他当选乡党委书记,带领全乡人民战天斗地,在渭河修堤坝。

为了运送石头,全乡男女老幼,先从户县境内秦岭山脚下将石头装上火车,运送到陇海铁路马嵬坡站,再拉着架子车,一车一车拉往渭河岸,修成一号坝。我父亲当年就是这大军中的一员,为了修大坝,不知道流了多少血汗,吃了多少苦头

在一号坝旁,还建成誉满西北的酒厂,生产分水亭牌大曲酒。因为高粱产自渭河沿岸,粒粒饱满,颗颗油亮,是酿酒的绝佳原料渭河水经沙石自然净化后甘甜清冽,酿造的大曲酒口味独特,后味淳厚,赢得了关中百姓的信任,据说当时价格比西凤酒还要高。同时,建起来的还有醋厂、鱼塘、五七大学。当时的渭河岸边,人头攒动,来参观的,学习的,上级检查的,真是摩肩接踵,车水马龙。

渭河堤岸,一派欣欣向荣景象。这是刘天祥书记在计划经济年代,大胆提出了走特色经济、观光经济的思路,并付诸实施的结果。试想,这是在改革开放还没有提出来的七十年代初啊,谁有这样的远见卓识呢?

[1]

作者简介

国柯,散文在线网签约作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