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秋浦白苛陂二首
《游秋浦白苛陂二首》是唐代詩人李白所作兩首五言律詩。唐天寶十三(754)年,李白往九華山,途經秋浦白苛陂,正逢雪後初晴,見山水秀麗,月色皎然,不禁觸景長嘯,遂留下詩《游秋浦白苛陂二首》。
《游秋浦白苛陂二首》 | |
---|---|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 |
其一山光搖積雪、猿影掛寒枝,形象再現了秋浦風光。其二故鄉不可見、腸斷正西看,表達了詩人獨行思鄉的感觸。全詩寫景觸情,描述皖南旖旎風光,享受山水之樂。更確切地說,是他在"賜金還山、志不獲展"之後需要避世和獨行的一種必然選擇。
目錄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游秋浦白苛陂二首》
一
何處夜行好,月明白笴陂。山光搖積雪,猿影掛寒枝。
但恐佳景晚,小令歸棹移。人來有清興,及此有相思。
二
白笴夜長嘯,爽然溪谷寒。魚龍動陂水,處處生波瀾。
天借一明月,飛來碧雲端。故鄉不可見,腸斷正西看。
注釋:
據《貴池縣誌》載:白苛陂"在城南80里,宋彭澤令曹清移家隱居於此(今曹村)"。曹村有山因生苛竹(箭杆竹)得名白苛山,陂為水邊、山坡。秋浦河支流龍鬚河從山下流過。
清興:清雅的興致
歸棹:歸舟
作者簡介
李白[2](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出生。字太白。其生地尚無確說。但一般認為唐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隆(後避玄宗諱改為昌明)為其故鄉。其家世、家族皆不詳。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按照這個說法李白與李唐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亦有說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據《舊唐書》記載,李白之父李客為任城尉。
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3]
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很好,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且同臻極境的,只有李白一人。[4]
視頻
參考資料
- ↑ 《游秋浦白苛陂二首》 詩詞古文網;
- ↑ 李白簡介 古詩文網
- ↑ 李白為什麼想要長生不老?李白的詩歌是怎樣流傳下來的 魚仔談綜合,發布時間;18-12-1713:04
- ↑ 「李白」詩詞全集(982首)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