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遼上京古城遺址(趙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游遼上京古城遺址》是中國當代作家趙成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游遼上京古城遺址
八月十六日的下午,碧空如洗,陽光朗照,我懷着對歷史的崇敬跟隨着遊人行走在遼上京古城遺址木頭棧道上,憑弔遺蹤,感懷歷史。
古城遺址方圓五千平方千米,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漢城2部分組成,平面略呈「日」字形,城牆高聳,墟城空曠,荒草離離,偶有幾隻大鳥飛過,於長空中留下幾聲唳叫,給沁染的光陰,平添了幾分幽寂,讓人於滂沱歲月中頓生懷古之思:「城池俱壞,英雄安在?雲龍幾度相交代!」「贏,都變做了土; 輸,都變做了土」「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朝代入土,權力入土,唯有歷史在鳴奏。
為方便遊人,遺址上鋪設着木頭棧道,通往東西南北各門。立於墟城中心的棧道上環看,距北門不遠處有考古人員於圈定的區域中小心翼翼地發掘着文物,謹慎地打撈着過往歲月,找尋着歷史痕跡,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插在城墟中間的十幾面印有熊熊火光的紅色旗幟,於天空下迎風飄揚,獵獵作響,仿佛歷史老人在向着遊人講述着青牛白馬的美麗傳說,繪聲繪色地描繪着白馬如何如雪,青牛怎樣溫順,神人如何地多情,仙女又怎樣地嫵媚……讓人於時光深處了解契丹民族的起源。循着南北棧道向南眺望,只見墟城西南遺址上用角鋼與木頭搭建的高台上放着兩面大鼓,鼓聲隆隆,正敷陳着一千多年前契丹人如何在大漠深處萬馬奔騰,千里追風,颳起一陣無人能及的黃沙,而後又怎樣歷經二百一十次的揮殺,於水草豐美的塞外建起一個硬如鑌鐵的王朝。遊人們不時用手機拍着照片,話說着血脈僨張的大遼。
突然,烏雲如墨,壓頂而來,須臾,大雨如注,傾空而下,茫茫古城於兩目交睫之時籠罩在傾盆大雨之中。遊興正酣的人們尚未從對歷史興亡感嘆中回過神來即已被現實的雨水濕透衣衫,毫無準備的遊人即時陷入騷亂,開始了狼奔豕突,四散奔跑,慌不擇路地向着城牆外自己的車跑去。
瘋狂的雨鞭狠命地抽打着遊客,讓人手忙腳亂,張皇失措。蒙圈的我也捲入了奔跑的洪流,氣喘吁吁之後,我開始放慢了腳步,於風雨中睃巡墟城中的遊人。有的人撐着傘立於棧道上賞玩雨中丹青,聽籟音作響,看雨簾垂掛,靜待雲開雨霽,虹橋飛渡;有的人雖雨中無傘但仍不失優雅淡定前行,於煙雨中不時審視着柔弱的小草如何一次又一次在雨鞭下抬起頭,倔強地成長着,雖滿眼故事,卻臉無風霜,痛快淋漓地享受着天浴;有的人則懼雨澆淋,亡命奔跑,氣喘如牛;有的人怨聲不止,跑中摔倒,渾身泥漿。不久,驟雨停歇,太陽出來,東方的天空出現一道絢麗的彩虹,如彩色的絲巾聯結天上人間,世界分外妖嬈。遊人們除了持傘者未被澆淋,其餘無一倖免,不論每個人在風雨中如何奔跑都未逃出這場豪雨的盡淋。現實讓我睜大了眼睛,思考再一次冉冉升起。
人生要有憂患意識,做人要有遠見。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你永遠也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晴天備傘,飽中備餐。把眼光放遠,提前想到最壞的結果,做好充分的準備,以備不時之需,這樣才能臨危不亂,把不幸和災難擋在門外。人生沒有彩排,做事要有遠見,生活中只有做到未雨綢繆,才能防患未然。
面對困境,我們一時又走不出去,與其惶然不安地在泥濘中掙扎,不如在困境中詩意的生活,用樂觀的心,以微笑去面對。作家黎化說,如果無法掙脫,那就享受吧。於此,我忽然想到東坡居士於沙湖道中遇雨的情形,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吟嘯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生活中,如果我們每個人都以如此曠達的心境對待人生的風雨,人生又何嘗不是「也無風雨也無晴」。[1]
作者簡介
趙成,內蒙古中學語文高級教師,中國鄉村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