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游道场山何山

《游道场山何山》宋代诗人苏轼的作品之一。

《游道场山何山》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的诗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是唐代著名散文家。

诗词描写了苏轼夜游道场山何山一方面是苏轼的水月境界,另一方面,晚上游览欣赏美景,珍惜人生美好时光的精神。苏轼的诗歌中水月交辉,是他最爱的境界,也给了苏轼人生的启示。

目录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游道场山何山[1]

创作年代;宋代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作者;苏轼

作品原文

《游道场山何山》

道场山顶何山麓,上彻云峰下幽谷。

我従山水窟中来,尚爱此山看不足。

陂湖行尽白漫漫,青山忽作龙蛇盘。

山高无风松自响,误认石齿号惊湍。

山僧不放山泉出,屋底清池照瑶席。

阶前合抱香入云,月里仙人亲手植。

出山回望翠云鬟,碧瓦朱栏缥缈间。

白水田头问行路,小溪深处是何山。

高人读书夜达旦,至今山鹤鸣夜半。

我今废学不归山,山中对酒空三叹。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2]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苏轼的诗现存约两千七百余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3]

视频

《百家讲坛》 苏轼(一)人见人爱苏东坡

苏轼趣味介绍

参考资料

  1. 《游道场山何山》 诗词文句网
  2. 苏轼简介 古诗文网
  3. 苏轼生平简介 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