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游金山寺(苏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游金山寺》

作品名称:《游金山寺》

创作年代:北宋

文学体裁:七言古诗

作者:苏轼

《游金山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全诗二十二句,大致可分三个层次。前八句写金山寺山水形胜,中间十句写登眺所见黄昏夕阳和深夜炬火的江景,末四句抒发此游的感喟。贯穿全诗的是浓挚的思乡之情,它反映了作者对现实政治和官场生涯的厌倦,希望归隐田园的心情。此诗虚写与实写相结合,幻景与现实相结合,意象巧妙,变化莫测。

原文

译文

我的家乡地处长江初始发生之源头,为官出游却随江水滚滚飘然东入海。

听说此地大潮打起浪头足足一丈高,即使天寒地冻还有沙痕印迹之存在。

中泠泉畔南面巨大石山名号称盘陀,自古以来出没水中追随浪涛和江波。

尝试登上绝高山顶遥望万里外家园,无论江南江北看看都是青山格外多。

羁旅在外乡愁只恐难寻回家之归舟,山上圣僧苦苦挽留欣赏山中之落日。

微微风里波涛万顷阵阵荡漾起细鳞,半天晚霞空中恰似排排鱼尾血样红。

正当此时江中月亮刚刚还在初升起,二更时辰月儿下山天空一片深漆黑。

静静长江江心好似有着一炬火大明,飞腾火焰照得山中栖息鸟儿纷纷惊。

惆怅失然归卧僧舍心中也莫能辨识,不是鬼魂不是生人究竟何处之事物。

江山弥幻而今如此为何还不回家园,江神莫非责怪我的脾性警示太顽固。

在这里我向江神言明,我有不得已的苦衷所以无法归隐,如果我可以归隐却推辞不归那就有如江水一样。[2]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苏轼在京城任殿中丞直馆判官告院,权开封判官。当时王安石秉政,大力推行新法。苏轼写了《上神宗皇帝书》、《拟进士对御试策》等文,直言不讳批评新法,自然引起当道的不满。苏轼深感仕途险恶,主动清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乃有通判杭州的任命,苏轼当时三十六岁。途经镇江,他曾到城外长江中的金山寺,拜访了宝觉、圆通二位长老,二者盛情款待,盛情难怯,苏轼宿在寺中,半夜得以观赏江上夜景,不由得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七言古诗。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文学家、知名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洵、弟辙,合称“三苏”。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学习,青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显露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枕头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考进士时,主司欧阳修见其文章连称“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时,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以“讪谤朝政”罪名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五年后,改任汝州团练副使。哲宗即位司马光等旧党执政,他复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充任侍读,又因与司马光等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后任兵部尚书兼侍读、端明殿这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元祐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3]


参考资料

  1. 《游金山寺》(苏轼), 古诗文网,2019-05-13
  2. 游金山寺, 古诗文网,
  3.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 苏轼), 学习网2020-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