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湖口米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湖口米粑是具有江西省湖口县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曾在2006年大年除夕中央一套《一年又一年》栏目中隆重推出。湖口的粑俗,有着悠久的历史。

湖口粑俗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考古,在湖口新石器时期的史家桥和文昌洑遗址中,发现了用于制作麻糍粑的陶臼,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随着湖口农村各种节日习俗的增加,品种繁多,形状各异的粑应运而生,并一直沿续至今。[1]

品种

湖口米粑,品种有20多个,其中的麻糍粑、柳米粑、糯米粑、炒米粑、印粑和豆粑为湖口的六大粑。也是湖口地区千百年来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粑,是我们九江一带的习惯称谓,它其实与江南一带称为糕的食品是完全相同的东西,仅仅是叫法不同而已。它们都是用大米、糯米为主要原料,再酌情配以各种杂粮、豆类加工制作而成的大众粮食制品。粑的形状各异,有圆有方,有鼓有扁,粑的颜色丰富多彩,图案也是五花八门,还有各种吉祥字语

在湖口的20多种米粑中,做工最精、口味最好的要数柳米粑。柳米粑不仅光洁细腻,而且非常甜润爽口。柳米粑被誉为“米粑王”,是年夜饭桌上的佳肴。在外的游子无论如何,都要在大年三十赶回家中,与家人喝上一杯团圆酒,吃上几片可口的柳米粑。

外观最美的要数印粑。圆圆的印粑上往往印有菊花梅花、福字寿字等许多精美的图案,颜色有红、白、黄三种,小孩子们特别喜欢。

虽然每一种粑都有特别的含义,但寓意最深的还是爹娘粑。在鄱阳湖畔,青年男女举行婚礼前,男方要给女方家里送去两块各用5升糯米做的爹娘粑,并配上装有结婚日期的帖子和10枚铜钱的红盒子,象征着十全十美

“湖口米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传统饮食文化的一朵奇葩。

文化

湖口米粑,是鄱阳湖畔的米粑文化与当地民风民俗相结合,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种习俗。历史中,凡逢年过节,生养寿庆,定婚成亲,做屋上梁等,乡民们无不做粑,以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和祝福。湖口人对粑的感情很深,做粑的时候习惯招集周边的乡邻、亲戚帮忙,而帮忙的人自己也认为这是一种荣誉。如果不邀请某人帮忙,则会被认为看不起对方。

湖口米粑也成为当地农村生活及传统习俗中比不可少的一种尊品、祭品、馈赠品。湖口地区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各具特色,以稻谷为主体的粑食文化既是湖口的饮食文化奇粑,也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瑰宝。

历史

糕(粑),古时称为饵为糍。《周礼·天官·笾人》中有“羞笾之实,糗饵粉糍”。的记载,汉代郑玄注:“之糍糕”。可见糕(粑)作为一种方便可口的干粮在周代已经较普遍出现,汉代时才正式称为糕,也就是粑。饵,是将米磨成粉蒸熟制成的糕,食,又称为粢,是将米炊熟捣烂而已。饵的意义表示坚洁;粢的意义是慈软,后来才将它们统称为糕或粑。

中国自古以来大多在北方建国,北方种植以小麦为主,南主则以种稻为主,所以古时吃糕(粑)的人比吃以小麦为原料的面条、饼、馒头的人少。

宋代周密《武林旧事》中记载,南方一带的糕(粑)当时有19种之多:糖糕、蜜糕、栗糕、粟糕、麦糕、豆糕、花糕、糍糕、闲炊糕、干糕、乳糕、社糕、重阳糕。这和湖口历史上流行的各种叫法的粑基本相同。重阳糕最出名,汉代人们已有重阳节登高习俗,外出登高不便火炊,于是带糕(粑)这种美味干粮充饥,后来渐渐形成重阳节吃糕(粑)的习俗,并把重阳节这天吃的糕(粑)叫重阳糕(粑)。

明代张自烈在《正字通》中讲,糕本作餻,后来因为多为米制故从米字旁。由于糕字是从古代的饵、糍转换而来,所以古代重要典籍《五经》中没有糕字。 新石器时代先人们用来祭祀神灵、祖先、图腾的供品主要是一些动物、家畜和农作物的植株或颗粒,远没有把粮食制或糕(粑)来作供品的文明程度,这是当时农业生产、原始炊具水平所决定的。

视频

农家乐-湖口米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