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畔奏鳴曲(董玉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湖畔奏鳴曲》是中國當代作家董玉明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湖畔奏鳴曲
我坐在一把有靠背的長椅上,用一種思想者的姿態,感受着我眼裡我心中的三月的北大。
我的身後三米遠的地方,是一塊巨型的石刻碑銘,它的後面,是一片濃蔭匝地的松樹林。我不知道誰在這條長椅上小坐過,我也不知道誰在那片樹林裡捉過迷藏,我也不知道石碑上寫的是什麼,現在我就靜靜地坐在這裡,我的心情,就像面前那一潭微波不興的湖水。
這就是我朝思暮想的北大的未名湖嗎?那邊聳立的太湖石上分明雕刻着未名湖三個字,現在我置身於此的就是未名湖畔了,我還懷疑什麼呢?
雖然三月的風絲有些沁涼刺骨,我這個從北方來的人,還套着厚厚的毛衫,可前面的湖水,卻早已顯出幾分春天的意味了。它寧靜中略有一種不意覺察的波動,它沉默中暗藏一種不能言明的喧囂,它深綠的底蘊中浮現出幾縷盎然的生機。我說不清到底是什麼,我也無法讓思緒歸於單一的狀態,我的心裡很亂,我想起一些人,想起一些事,想起一些別人說過的話。
一些散亂的句子,在我腦海中錯落成意義不明的詩句:
走進或者離開
停留或者消逝
在有水的地方
我總能感受到生與死的距離
我們是為水而誕生的
我們也總要為水而死亡麼
當一切歸於寧靜
當一切走向最初的源頭
我們是多麼渺小哇
像從一隻貝殼中
打開一扇門
找到我們的肉體和靈魂
然後合二為一成我們的笑容和理想
再然後訴說我們的經歷和生命本身
誰曾經在這裡/用舌尖咀嚼生存的苦境
他們沉思長嘆
他們悲痛哀怨
他們徘徊四顧
他們用背影和眼神
寫就了漸行漸遠的詩篇
我們是誰的後裔呢
我們踩着誰的足跡
我們站在自己的影子上
用脆弱而無助的聲音問自己
我們要去哪裡
我們是誰
一些聲音越來越清晰地聚攏在一起,我能聽出哪是小提琴,哪是管風琴,哪是小號,哪是薩克斯。哪是定音鼓,哪是響板,哪是鋼琴。我不明白那些樂器是怎麼演奏出聲音的,我也不知道那些聲音是怎麼凝聚成優美而華麗的旋律的,我也不知道那旋律是怎麼幻化成深刻而雋永的思想的,我更不知道那思想是怎麼進入我空寂而迷惘的心靈的。我就那麼呆呆地坐着,身體像個石塊,大腦一刻不停地演練着一段無名的湖畔奏鳴曲。在三月的北京的陽光下,在無邊無際的沉思默想中,我被感動着,說不出任何理由地被感動着,我找不出什麼語言來形容我的感覺。
有人在湖邊走動,是衣着樸素的女大學生。有人在輕聲低語,是披着金髮的外國人。有人踢着湖邊的小石子,是淘氣的小孩子。有人在長吁短嘆地讀古詩,是皺紋堆累的老教授。我耳中的音樂聲暗啞下來,我眼前的情景,卻匯聚成另一種音樂,在心底越來越清晰地演奏起來。我能聽到長號、短笛、排簫、豎琴、大提琴、節拍器,甚至還能聽到二胡、揚琴、馬頭琴、琵琶、古箏、編鐘的聲音。我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我只知道我坐在北大未名湖畔的一條普通的木質長椅上,我坐在北京三月的春風中,我被什麼萌動的真情感動着。
在那天的日記中,我寫上了這樣一句話:今天我聆聽了一場音樂會,在北大的未名湖畔,只有我一個人。這是為我一個人而演奏的音樂會。明天我就要離開了,可能今後再也沒有機會來北京了,我沒什麼遺憾了。
因為患病的原因,我的眼睛恐怕要面對失去光明的威脅,在我即將失去光明之前,我能親眼見一見我心中的北大,這也許就是最好的安慰了。
有些聲音傳來,聽不清楚,是王國維或戈麥的詩句呢?還是我自己的輕聲獨白?或者是杳然不再的湖畔奏鳴曲?那聲音真美啊。 [1]
作者簡介
董玉明,筆名方程,男,69年生人,原在某醫院工作,80年代初開始創作,98年因病雙目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