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西杂感诗·凿得新泉古砌头
《湖西杂感诗·凿得新泉古砌头》是宋初僧人释智圆的作品之一。释智圆(九七六-一〇二二),字无外,自号中庸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俗姓徐。年八岁,受具于龙兴寺。二十一岁,传天台三观于源清法师(吴遵路《闲居编序》)。居杭州孤山玛瑙院,与处士林逋为友(《咸淳临安志》卷七〇)。真宗乾兴元年卒,年四十七。谥号法慧(《武林高僧事略》)。有杂著《闲居编》五十一卷,仁宗嘉祐五年刊行于世。智圆诗,存于《闲居编》卷三七至五一。《闲居编》无单本传世,惟见《续藏经》。
“ |
凿得新泉古砌头,煮茶滋味异常流。 夜来闲看澄明性,天上无云月正秋。 |
” |
— [北宋]释智圆 |
目录
出家学儒
智圆从小身体不好,其父将8岁的儿子寄放于寺院,一则养病一则念书,并不准备让智圆出家,而是期望儿子将来能求取功名,光宗耀族。而当智圆十三岁时某一秋天夜晚,正巧睡在俗家,且做了一个印象深刻的梦,智圆将此梦告诉父亲,其父承认智圆与佛有缘,决定让他正式出家。
另一种说法是在智圆自己心中的感觉是他从小异于一般儿童,所以父母让他出家。智圆从少接受传统的儒家教育。智圆之父 希望儿子“友儒读书为本,干禄于明朝,以光我族”。
智圆从小友儒读书,志慕儒学,十五岁时就对《诗经》、《楚辞》略有了解,二十一岁时还打算深入学习儒学,拜师为文。智圆学习儒学非常勤奋,“杀青磨铅,不舍昼夜”;同时,他也表现出训世的勇气与信心,“鸣唱文教,金口木舌,大训乎衰世”。成年后的智圆之所以强调儒释调和、振兴儒学,与其年少时期所接受的儒家教育当有密切关系。智圆少善诗律。“十五微知骚雅,好为唐律诗[1]”,智圆在诗歌方面取得的成就,与其年少时在诗歌创作方面下过一番功夫,也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斩露头角
智圆虽然八岁出家,但其真正自觉开始学习佛法的时间当为二十一岁。记载智圆二十一岁师从源清法师学天台三观于奉先。由于智圆学习非常用功,再加上年少多病,至二十一岁时,因身体疾病对其学习带来了一定阻碍,既而开 始反省,认为自己身为佛家弟子应以学佛为先,此后智 圆才真正地开始用心研习佛学经典。
智圆虽以弘扬佛法为其主要事业,但由于其早年对儒家经典寄有深厚的兴趣,因而 “于讲佛经外,好读周、孔、杨、孟书,往往学为古文,以宗其道,又爱吟五七言诗,以乐其性情......” 。智圆“予多抱疾,尝自称病夫。著《病夫传》。
虽赢耗癯疾,而不倦讲道以诲人,三藏典诰,洎周、孔、苟、 孟、扬雄、王通之书,往往行披坐拥”。由于博览群书,智圆对《周易》、《春秋》[2]、《尚书》、《诗经》、《论语》皆有所得,也因为心有所得,所以更勇于为学,智圆研习儒学,撰写古文,在当时颇负名望,并得到了“知古人道,有古人文”的美称。
卜居孤山
大中祥符九年(1016),智圆四十一岁卜居西湖孤山,后人因称其为“孤山法师”,与林逋为邻友,交往甚密。智圆于大中祥符九年,也就是他四十一岁时,开始居住在西湖孤山。
淡泊无执
智圆“尝患脾病,语久食饱,辄气喘汗流,耳鸣目眩,不堪其苦也” ,虽“每精别方书,调品药石,以自医病” ,然终以斯人斯疾而逝,享年四十有七。智圆在天禧三年春,也就是其去世前三年,就立有《遗嘱》,他向门人交代好了个人的后事以及寺院之处置与未来。智圆在临终前两个月,由弟子云卿笔记《生死无好恶论》一文。
视频
湖西杂感诗·凿得新泉古砌头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最受热评的八首唐代律诗,个人图书馆,2021-02-03
- ↑ 孔子的《春秋》,到底讲了什么?,搜狐,2019-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