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湘南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湘潭县隶属于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历史悠久,人文鼎盛。梁天监年间(502—519年),分阴山县立湘潭县,湘潭县始。

湘潭县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湘江下游西岸,衡山北麓,长衡丘陵盆地北段,县域总面积2134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湘潭县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夏两季长,春秋两季短,暑热期长,严寒期短,热量充足,雨水集中,光、温、水空间分布差异小,灾害性天气较多,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

湘潭县山川秀丽,物华天宝。素有“天下壮县” “湘中明珠”“湘莲之乡”“楚南粮仓”等美誉,境内蕴含矿产资源33种,极具开采价值,煤、锰、海泡石等储量位列全国县市前列;是全国最大的湘莲集散市场,国内最大的槟榔加工基地,粮食和生猪产量更是多年稳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1]

建制沿革

境内荆洲老虎坑、锦石乡堆子山发现大溪文化时期聚落遗址(属湘中四大大溪文化遗址),从这里收集的彩绘陶器等文物,证明早在距今5000年左右,县内先民已由狩猎、采集活动,进入畜牧、水稻生产阶段,形成定居。

商周时期,境内出土的文物较多,其中最珍贵最有代表性的是九华桂花村船形山出土的豕尊和青山桥镇高屯村老屋出土的窖藏尊、鼎、觯、锸、爵、钟等青铜器。青铜器的种类、形制和纹饰工艺,说明境内先民已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懂得酿造技艺,尚祀神饮酒和娱乐活动。

战国时期,县域属楚国。隶长沙郡。境内已使用铁制工具,饮食具“饭稻羹鱼”特点。秦灭楚,置临湘县,今县地属临湘县,隶长沙郡。

西汉,析临湘置湘南县(东汉为湘南侯国),治所在今花石镇,今县地分属湘南县和临湘县,隶长沙国。

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年),分临湘立湘西县,治所在今石潭镇古城村。今县地分属湘南、湘西县,隶衡阳郡。晋,湘南、湘西隶属关系未变。南朝齐建元二年(480年),湘南县废。今县地分属湘西、湘乡、新康县。梁天监年间(502—519年),分阴山县立湘潭县,湘潭县始立,县地多在今衡东县境,治所在衡东石湾附近,隶湘东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湘潭县域扩大,将茶陵、攸水、阴山、建宁县并入,今株洲县凤凰山以北部分地域亦属湘潭县。衡山县域亦扩大,湘西、湘乡县、新康县部分并入。今县地属衡山县,隶潭州长沙郡。

唐天宝八年(749年),湘潭县大部划属衡山县,衡山县北部划属湘潭县,县治移至洛口(今易俗河镇),隶潭州。至此,县境初定,名地相符。

五代十国时期,县域属马殷楚国,隶潭州长沙府。

宋代,湘潭县隶荆湖南路潭州。元符元年(1098年),湘潭县析出2乡、长沙县析出5乡置善化县。南宋,县治移至今湘潭市观湘门直街。

元贞元年(1295年),湘潭县升为州,隶湖广行省潭州路。

明初,湘潭复降为县,隶长沙郡。

民国三年(1914年),湘潭县隶湘江道。民国十一年(1922年)撤道,隶湖南省。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隶湖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

1949年8月,湖南和平解放。11日,宣布湘潭和平解放。县域隶长沙专区(1952年,长沙专署改名湘潭专区,县域隶湘潭专区)。1950年,县城关区析出,建县级湘潭市。

1951年,株洲镇及太平桥等7乡从县境析出,建株洲市。

1959年,县境析出五星、卫星、星星、上游四个公社及红旗公社的一部分和雷打石镇入株洲市。1968年,析出韶山区建省属韶山特区。

1992年,规划易俗河镇为新县城所在地,并启动新县城建设。1995年9月28日,县治移址易俗河。

行政区划

湘潭县辖易俗河、谭家山、中路铺、白石、茶恩寺、河口、射埠、花石、青山桥、石鼓、云湖桥、乌石、石潭、杨嘉桥14个镇,分水、锦石、排头3个乡,321个行政村,9156个村民小组,12个居委会,22个社区。[2]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湘潭县位于长江中游平原与江南丘陵的交错地带,湖南省中部偏东,湘江下游西岸,北纬27°20′00″~27°50′44″,东经112°25′30″~113°03′45″。东与株洲市天元区和株洲县相连,东南隔湘江与衡东县相望;南与衡山县接壤,西南与双峰县相邻;西与湘乡市接界,西北与韶山市毗连;北与宁乡县相接、与湘潭市雨湖区、岳塘区隔涟水、湘江相望。县域总面积2134平方公里。

地形地势

地貌轮廓为西北、西南、东南三面高,中部和东北部低。最高为西南的昌山,海拔755.1米,最低为湘江沿岸原九华的万家塘,海拔33.2米,相对高差为721.9米,地势比降为10%,造成平原、岗地、丘陵、山地四种地貌俱备,以平原、岗地为主。其中平原占湘潭县总面积的39.54%。岗地占35.21%。丘陵占18.61%。山地占6.64%。

县境属湘中丘陵,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西南部群山绵延,昌山为县境最高峰,海拔755.1米,系南岳七十二峰之一。西部乌石峰凌空耸峙,海拔437米,有“乌飞将近月,石乱欲撑天”之势。东南部晓霞山脉绵延南北50公里,云集天马山、琵琶山、晓霞山、紫荆山四座高峰。北部仙女山,海拔311米,层峦叠翠,秀色一方。县境中部沿涓水、北部沿涟水形成肥沃的河谷平原,东北由湘江、涓水、涟水汇注,形成湘潭盆地。

气候环境

湘潭县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夏两季长,春秋两季短,暑热期长,严寒期短,热量充足,雨水集中,光、温、水空间分布差异小,灾害性天气较多,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年均温16.7-18.3℃,1月均温在5℃左右,7月均温在30℃左右,极端最高气温41.2℃,极端最低气温-12.1℃。年平均降水日150天,年平均降水量1300毫米。年均日照时数1584-1885小时,无霜期273天。

湘潭县年平均气温一般在16.7~18.3℃之间。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一般在5℃左右。1991年极端低温为-12.1℃。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一般在30℃左右,极端高温达41.2℃,冬夏温差24~25℃。年最低温度一般在-2℃~-8℃之间,年最高温度一般在39~40℃之间。县内年降水日,多年平均为150天左右,最多的年份曾达190天,最少的年份只125天,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300毫米左右,比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少5%左右。其中最多年降水量为1750.2毫米,最少年降水量只997.7毫米。

湘潭县平均日照总时数为1584~1885小时。7月份日照最多,2月最少。年际之间,差异颇大,最多年日照达2127.7小时,最少年为1449.5小时。境内春季和夏季多东南风,盛夏多南风,秋冬季多西北风。风速大于17米/秒,瞬间风力达8级以上,每年均有出现,年均7~8次,最大的风速为20米/秒。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湘潭县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主要有煤、锰、铅磷、石膏、海泡石、矽砂、石灰石、铁、金、高岭土、白云石和矿泉水等。

植物资源

县域内属中亚热带东部常绿阔叶林亚林带,按植被区系划分,属华中偏东亚系。过去对天然植被利用不当,致使现皆为次生植被或人工植被。次生植被的组成主要有壳斗科、樟科、山茶科等;人工植被的组成主要有用材林、油茶经济林及沼泽性水上植物等群落。地貌形态多样致使植被各具特色。县境内野生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名目较多,主要有林木类、竹类、药用植物类、花卉类等数百个品种。

动物资源

县境内野生动物属亚热带林灌丛草地农田动物群,常见的野生动物有鼠、野兔等6个种;禽类有麻雀、野鸡等22个种;鳞类有鲤、鲢等40多个种;介类有龟、蟹等6个种;昆虫类有蜘蛛、蝉等46个种;无脊椎类有蜗牛、蚯蚓等6个种;脊椎爬行类有眼镜蛇、水蛇等14个种;两栖类有泥蛙、泽蛙等5个种。

区域人口

2018年末,全县户籍人口97.48万人,常住人口86.8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9.82万人,农村人口47.03万人,城镇化率45.85%。全年出生人口11132人,出生率11.15‰,死亡人口6227人,死亡率6.24‰,人口自然增长率4.91‰。

区域经济

综合概述

2018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3.6亿元,增长8.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1.2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229.9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162.5亿元,增长12.9%。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1175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1.5:51.8:36.7,第一、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0%、44.8%和50.2%。

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87110万元,增长0.2%。其中税收收入209789万元,增长21.0%,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73.1%,较上年提高12.6个百分点。

全县承办的28项省市重点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工作任务,其中新增城镇就业、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提质改造农村公路、新增农村公路安保设施、农村危房改造、城镇棚户区改造、孕产妇免费产前筛查、农村适龄妇女和城市区低保妇女“两癌”免费检查等9项工作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第一产业

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7.5亿元,增长3.4%。全县粮食播种面积9.04万公顷,粮食总产量62.6万吨,下降8.3%;蔬菜播种面积1.92万公顷,蔬菜产量60.1万吨,增长9.4%;油料播种面积1.05万公顷,油料产量1.11万吨,增长38.9%。水产品产量4.18万吨,增长5.2%;禽蛋产量1.85万吨,增长3.5%;全年出栏生猪92.59万头,下降3.2%;出栏牛0.46万头,增长12.2%;出栏羊5.18万头,增长8.6%。

全年水利工程投入资金3.99亿元,开工各类水利工程1.3万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平方公里,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33.3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39.3公顷。全县年末农业机械总台数31.68万台,总动力达144.67万千瓦。水稻机耕率达98.8%,机收率达98.9%,机插率达36.6%,综合机械化率达75.9%。

第二产业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593.3亿元,增长12.3%,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168.7亿元,增长7.8%,其中天易示范区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129.3亿元,增长13.5%,占全县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6.7%。全县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48.7亿元,增长10.7%,实现利润总额19.0亿元,增长17.1%。

全县实现建筑业增加值23.4亿元,增长5.9%。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73.4万平方米,增长23.5%,其中新开工面积164.9万平方米,增长25.1%;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83.0万平方米,增长35.5%。

第三产业

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0亿元,增长10.3%,其中限额以上法人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实现零售额15.1亿元,增长14.6%。

2018年接待游客957.9万人次,增长17.9%,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6.8亿元,增长71.2%;其中境外入境游客1.85万人次,实现境外入境旅游收入2034万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全县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5所,在校学生5023人,教职工421人。普通高中9所,在校学生18348人,教职工1601人。初中学校60所,在校学生29472人,教职工2473人。普通小学142所,在校学生47599人,教职工2462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58人,教职工12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4213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均为100%。落实义务教育保障资金9391.6万元,发放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691.1万元;发放中职国家助学金367.6万元,资助中职学生3676人次;落实中职免学费资金1344.2万元,资助中职学生12025人次。

科技事业

全县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415.3亿元,增长15.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22.3亿元,增长16.9%。专利申请372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85件;专利授权27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8件。

文化事业

2018年末全县有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纪念馆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1个。年末全县有线电视用户达17.9万户,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为100%。全年放映农村公益电影7716场。

卫生事业

2018年末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773个,其中医院13个,妇幼保健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计综合监督执法局1个,乡镇卫生院17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200个,村卫生室540个。卫生技术人员3874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624人,注册护士1542人。年末医院、乡镇卫生院共有床位3577张。

体育事业

2018年末全县共有体育场地1551个,其中体育馆1座,运动场514个,游泳池11个,各种训练房105个。全年开展全民健身项目22项次,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行政村15个。

人民生活

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33元,增长9.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843元,增长7.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35元,增长8.6%。全县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646元,增长10.8%。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956元,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538元,增长9.1%。

社会保障

全县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556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363人,新增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626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35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98%。年末全县城镇低保对象2098人、农村低保对象15947人、特困供养对象7314人。全年累计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1628.9万元,发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4638.5万元,发放特困供养资金7916.1万元。年末,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人数14596人,参加企业单位养老保险人数45157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503325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56802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762947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7005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53978人。

资源环境

2018年末全县耕地保有量65300公顷,基本农田面积55020公顷。全年批准建设用地121.6公顷,其中占用耕地都得到补充,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267公顷,其中荒地造林面积300公顷,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1333公顷,活立木蓄积量445.6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48.26%。

全年空气质量达到优良以上标准323天,优良以上空气质量达标率为88.5%,较上年提升5.8个百分点。湘江湘潭县段水质稳定在三类以上。

历史文化

民风民俗

中国木偶真正成为艺术,还在它的戏剧特征人以木偶为媒介,"以歌舞演故事"。中国木偶戏成于何时?普遍的观点是:"源于汉,兴于唐"。汉代(前206--220年),已有"作魁儡"(《后汉书·五行志》)的记载,三国(公元220--265年)时马钧的"水转百戏"显然是对汉代人戏的模仿;北齐(公元550--577年)时水动的"机关木人"制作,技艺高超,尤其出现了"傀儡子"演"郭秃"故事的木偶艺术,暗示了中国木偶戏的形成年代。后世历朝多有木偶戏演"郭秃"故事的记载,陕西合阳线戏至今犹在的"来报子"(癞包子)角色,也有"郭秃"的影子。依史而断,"至迟在公元550年至577年的北齐时代,中国已正式形成了由人直接操纵、木偶装扮具体人物、当众表演简单故事的木偶戏"。

在湘潭县的西南边陲石鼓镇,有一座巍峨峻峭的大山——昌山,海拔755.1米,是湘潭县的最高峰。民间素有南岳、昌山为“姊妹山”的美谈,当地民风淳朴,传统文化盛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鼓·青山唢呐”在这里得到传承。然而,据当地的老人介绍,石鼓还有一种非常有特色的民间技艺——“木偶戏”,几十年前曾红极一时,现如今已经基本上没有人能演了。

石鼓唢呐

石鼓民间唢呐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许多与众不同的地方特色,素有“唢呐之乡”的美誉。其唢呐传人更是一代胜过一代,石鼓镇安乐村陈庆丰是石鼓唢呐的精英人物,1956年,陈庆丰与朱梅江、王雨池、左元和、袁碧琪共五人创谱《哭懵懂》,并将此曲谱在湘潭县农村群众艺术观摩会演时首演成功,获一等奖。同年年底,他们以湘潭地区代表队身份,参加湖南省农村群众艺术观摩会演,《哭懵懂》节目再次获奖。随后,省会演领导小组将陈庆丰、朱梅江、左元和三人列入湖南省代表团成员,1957年他们带着《哭懵懂》曲目上北京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哭懵懂》被评为优秀节目,并代表全国进驻中南海怀仁堂作了汇报演出,当时周恩来、朱德、宋庆龄、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观看。这样,在中南海上空,第一次回荡着石鼓骄子演奏的、造诣高深的唢呐之声,为石鼓乃至湘潭文化事业发展史写下辉煌一页。

石鼓的唢呐文化经久不衰,一直流传下来,70年代以后,又有优秀传人左金宇、莫柏槐分别两次晋京演出,并受到过宋任穷、屈武等领导人的接见。近年来,石鼓唢呐技艺又取得长足发展,演奏队经常在省、市、县组织的唢呐大赛中获奖,在2003年2月湘潭市首届唢呐艺术大赛中,《畅音子》、《哭懵懂》又荣获一等奖;在2006年7月份举行的第七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奖暨全国首届民间吹歌展演活动中,湘潭县文化体育旅游局副局长、中国南派唢呐第三代杰出传人莫柏槐,带领石鼓民间唢呐艺人代表队,作为我省唯一代表参加演出,以集体合奏《哭懵懂》和个人独奏《双点鼓》技惊四座,赢得了现场与会领导、全国各地参赛代表队以及7万余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并得到了组委会领导和专家评审组的高度评价,获得全国民间艺术表演“优秀表演奖(最高奖)”荣誉。这是继左元和朱梅江50年前进入中南海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以及去年莫柏槐同志获全国乡土艺术表演成就奖之后,湘潭县石鼓镇民间唢呐艺术再次获得国家级大奖。另外,本次活动石鼓镇中青年演奏员左天露因用鼻孔出色演奏唢呐曲目而获得民间吹歌个人表演三等奖。

2006年5月,以石鼓唢呐为核心的青山桥民间唢呐艺术又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为挖掘和保护石鼓镇本地唯一的一个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唢呐艺术提供了强有力保障。自此,石鼓唢呐艺术的发展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又将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油纸伞

湘潭县石鼓镇的油纸伞制作距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近几年,伴随旅游业的兴起以及各地游客对传统工艺的青睐,石鼓镇积极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将传统油纸伞升华打造成制作精良的旅游工艺伞,并建立相关产业,打造文化强镇,传统的油纸伞正演绎着一场华丽的蜕变……

位于石鼓镇的竹缘工艺伞厂,是我县最出名的旅游工艺伞作坊,也是目前全省生产工艺伞品种最多的企业。日前,记者来到了这里。

正值岁末,老板赵文涛正在忙着对即将外贸出口到国外的一批伞进行清点。“现在像我手里这把伞是销路比较好的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能够看到它的身影,我在早几天,还接了一个三千个的订单。”这一把把颜色鲜艳、外形靓丽的伞,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作——旅游工艺伞。

土特名产

顶峰腊肉:顶峰腊肉熏制的都是顶峰山上的土猪,不喂一粒颗粒饲料,肉鲜美,无公害绿色食品。熏制出来的腊肉色泽鲜明,肌肉呈鲜红或暗红色,脂肪透明或呈乳白色,肉身干爽、结实、富有弹性,色香味美,实属优质腊肉。

湘莲:我国莲子以湖南省湘潭县产的湘莲,福建建宁县产的建莲,浙江武义县宣平产的宣莲最为著名,被称为中国的3大莲子。其中又以湘莲为最有特色,历来作为进贡朝廷的珍品,故又称“贡莲”,被誉为“中国第一莲子”。后来人们逐渐扩大3大莲子的范围,泛指湖南莲子为“湘莲”。湘莲何时开始栽培,何时名登榜首,无从查考。3000多年前战国楚大夫屈原,被流放在湖南沅湘之间时,写下的诗词中有大量关于莲的描写,如《招魂》:“芙蓉始发,杂芰荷些。”《湘君》:“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由此可知,当时湘莲已引人注目,而且莲的影响已渗入到湖南民间习俗之中。屈大夫笔下描写的“少司命”的装束是:“荷衣兮蕙带,倏而来兮复而逝。”他自己也要“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模仿“少司命”的穿着。

药糖:药糖产于湘潭县中路铺,它是一种饴糖,又名“炒片子芝麻糖”,以优质大米、小麦、芝麻为主要原料,辅之以冰碱、熟石膏、茶油,经19余道工艺精制而成,具有“润肺、滋阴、健胃、消食、化痰”等药用效果,其外表浅黄发亮,厚薄均匀,甜脆可口。1986年2月获湖南名、优、特、新食品“芙蓉奖”。

碧泉贡米:碧泉贡米产于湖南省湘潭县锦石乡,因其被碧泉潭低温温泉所灌溉生长,由此得名。清泉贡米入口绵软悠长,香糯唇齿留香,微甜。自唐代以来,历朝历代碧泉潭流域有贡米之乡的美誉。自古以来,用碧泉水浇灌稻田,谷粒饱满,形似“桂花蕊”,曾被奉为贡粮。据传乾隆皇帝游江南时,指定碧泉潭罗家四亩产的米为贡米。碧泉贡米历史悠久,其种植方法一直遵循着古老的工艺,秉持绿色环保的种植理念,回归传统农业的耕种方式,采取物理和生物的方法来培肥土壤,防治虫害,不能使用除草剂以及任何化肥农药。

羊鹿茶:羊鹿茶色泽嫩绿隐翠,香气清远,滋味浓厚耐泡,叶底细嫩绿亮。湘潭县杨嘉桥镇农技站承包的羊鹿茶场(厂)所研制羊鹿毛尖茶,继1994年获省优质茶荣誉称号后,1995年羊鹿系列高级名茶再显辉煌,共获得一项国家金奖、两项全省金奖、一项银奖。其中,羊鹿毛尖在湖南省第13届名茶评比会上被定为“湖南省名茶”。而且,被选送进京(全省共6个名茶)参加,95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评比,一举夺得金奖(全省4个金奖),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湘潭市第一个获得国家金奖的农产品。

云湖桥脐橙:云湖桥脐橙是初拟稿湖南农科院引进的美国脐橙品种,除了在果品中含维生素C最高以外,还含有钙、磷、钾、β-胡萝卜素、柠檬酸、橙皮甙及醛、醇、烯等。云湖桥脐橙个大,色彩鲜艳,酸甜可口,外观整齐漂亮,是纯有机果品(只是有机肥和低毒的生物药剂),在常温下可收藏达三个多月之久,深受人们喜爱,也是走亲访友的馈赠佳品。

“乌石情”黑糯米:“乌石情”黑糯米煮饭,味极香,而且又糯,民间作为补品,有紫糯米或"药谷"之称。黑糯米含钙量达到73.58,营养价值极高。紫米熬制的米粥清香油亮、软糯适口,因其含有丰富的营养,具有很好的滋补作用,因此被人们称为"补血米"、"长寿米"。黑糯米被誉为"黑珍珠",稻米类植物,是带有紫红色种皮的大米,因为米质有糯性,所以又称为血糯米。黑糯米的营养价值很高,除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外,还含丰富的钙、磷、铁、维生素B1、B2等。黑糯米有补血养气功效,长吃可健身,也可泡酒。用黑糯米煮的粥,色泽呈咖啡色,吃起来浓香可口。据有关科研部门在黑糯米产区调查,食用黑糯米,对慢性病患者、恢复期病人、孕妇、幼儿、身体虚弱者都有滋补作用。以黑糯米为主要原料制成的饮料、食品,更有明显的医疗效果。

槟榔:"槟榔越嚼越有劲,这口出来那口进,交朋结友打园台,避瘟开胃解油性。”这是一首流传在湘潭街头巷尾的民谣,生动地反映了槟榔与湘潭人民和湘潭食文化的不解之缘。槟榔,作为一种小吃食品,已在湘潭生根发展达三百余年的历史,据《湘潭市志》介绍:一六五零年(顺治六年)正月,清兵在湘潭屠城九天,县城人口数万,所剩户不上二、三十,人不满百口。有一位姓程的安徽商人,得一老和尚嚼槟榔避疫之法收尸净域,从此嚼槟榔习惯也就陆续延续下来。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湘潭大疫,湘潭城内居民患臌胀病,县令白景将药用槟榔分患者嚼之,臌胀病消失,尔后原患者常嚼之,以致使未患者也随嚼之,久而成习。

风景名胜

五龙山大杰寺

五龙山大杰寺位于中路铺镇柱塘村五龙山上,始建于明代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系湘潭境内“四大”古刹之一,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惨遭破坏,几近毁灭。现寺为1995年重修,建筑属于重檐宫殿式,飞檐斗拱,琉璃瓦盖、金碧辉煌。占地面积100多亩,建筑面积约50000m2,寺坐北朝南,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万圣殿四部分组成,自南而北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左右两侧分别设有钟鼓楼、念佛堂、玄帝殿、寿佛殿、龙山客堂。清光绪年间(公元1888年—1892年),齐白石、王仲言等七位才子在此组建龙山诗社,公推齐白石担任社长。

石鼓生态旅游区

石鼓生态旅游区位于石鼓镇。景区内有昌山、铜梁山、铜梁水库等自然山水,这是一片无污染的净土,山峦起伏,森木繁茂葱茏,泉水清澈晶莹,瀑布如白练飞空,水与山相互环绕,有“小三峡”的奇秀,有“漓江水”的澄澈,碧水蓝天,青山倒影,相映成趣。顶峰度假村的纯原生态农家饭菜可口诱人,唢呐艺术声名远播,民俗风情十分浓郁。

昌山:位于石鼓镇与双峰县井字镇交界处。昌山巍峨峻峭,气势磅礴,方圆近60km,海拔755.1m,乃湘潭全境的屋脊,东南与南岳遥相对峙,并与南岳共称“姊妹峰”。其主峰为锦鳌峰,又称灵应峰,为“昌山之秀”,系南岳七十二峰之一。昌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山间云雾蒸腾,奇峰耸立,灵应峰松杉披翠,山左山右,风景奇异,形成闻名遐迩的昌山九景。上有定海寺,系明末僧人竹浪所建。清光绪四川提都学使、书法家赵启霖题联:“仙女拜观音,手捧香炉,头顶三碗斋饭;太公钓锦鳌,身骑青龙,脚踏北斗七星”便含此意。

湘军古道:湘军古道全长约7.5公里,均为石板路面,依山盘旋而上。贯穿昌山南北,连接北麓石龙口福星亭,南麓双峰县井字街同福亭,隔山相望。为清末朝廷重臣(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1811--1872年)捐资修建,系曾国藩从外地回乡的必经之路,故称“曾国藩石板路”、“曾国藩栈道”、“曾国藩官道”。另有一条古道从东麓塘湾,经丫枝岭,至西麓双峰县土地冲。相传亦为曾国藩所修。

铜梁山:位于石鼓镇,铜梁山风景秀美,险峰峭立,幽谷悬泉,云雾盘绕。春天,百花吐艳,万紫千红;盛夏,气温只20多度,是理想的避暑佳境。铜梁山景点甚多,最为突出的是曹家坳瀑布和铜梁水库。铜梁水库内绿水荡漾,碧波粼粼,乌龟山浮于水中。库内有机帆船和小木船穿梭水面,乘载游人或从事捕捞。周围青山环绕,风平浪静时,青山倒影,水天一色。

曹家坳瀑布:曹家坳村口有溪水从巨型青石沟壑倾泻而下,形成高100余米、宽5米余的瀑布。瀑布飞泻时,水雾喷发,甚是壮观。尤其是大雨过后,周围山窝有9条小瀑布同时飞泻,形成瀑布群,景象更是迷人。

顶峰村:因位于铜梁山之顶,故名顶峰村。这里山水风光秀丽,民风淳朴。既能体验天然户外大氧吧,领略顶峰无限风光,又能品尝纯原生态的农家饭菜。现建有度假村休闲服务区,能为旅游爱好者提供餐饮、住宿、娱乐等优质的服务。

油菜示范基地:石鼓油菜花系金香油9号、湘杂油631两个品种,采取机械化全程服务的方式,连片种植。当地良好的气候条件和肥沃的土壤基础,适宜绿色无公害农作物生长。每年阳春三月,油菜花开时节,花香四溢,流金溢彩。

梅林农业公园

湘潭梅林农业公园位于湘潭县易俗河镇,辖梅林桥、高桥、谷洪3个村。2013年7月开始投资建设,2015年建成对外开放。公园以生态田园为主题,以紫荆河、梅林山庄、虎形山为亮点,建设了紫荆河骑行、田园风光走廊、虎形山登山健步、汽车越野、航空飞行营地、儿童乐园、花海乐园等项目,

打造了春看油菜、夏赏荷花、秋摘葡果、冬观梅林为“四季景观”。美女晒羞、石人石马、虎笑潭、眺岳峰四大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公园作为省市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片、市城乡统筹发展示范片、市两型综合示范片,2016年成功创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点)。

花石湘莲文化基地

花石度假乐园旅游区位于花石镇,距湘潭市区50公里,景区内有花石水库、十八罗汉山、日华琵琶、观政桥、汉城桥等景点。花石水库风景如画,两岸青翠欲滴,水面碧波荡漾,乘舟徜徉其中,水路时宽时窄,不时有小岛隐现,形态各异。十八罗汉山惟妙惟肖,观政桥、汉城桥古貌依旧。既可观光,尤宜休闲度假。

花石荷花园:花石镇有着悠久的种莲历史,是全国最大的湘莲集散、贸易中心。花石荷花园是在花石万亩湘莲连片高产示范种植基地的核心区,是湘潭最负盛名的荷文化展示基地。位于花石镇马垅村,东倚十八罗汉山,西邻湘莲大市场,南接花石水库,北近战国墓群,总面积近3000亩。每逢盛夏,园内花红叶碧,荷香远溢,鸥鹭翔集,古迹神奇,一派“接山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

花石水库:位于湘江一级支流涓水的罗汉河上,地处花石镇罗汉村中庸观,距花石镇1km左右。该水库始建于1959年8月,是湘潭县最大的一个中型水库,担负着防洪灌溉的大任,兼有发电、养鱼等多种综合利用功能。水库水面面积4.86km²,水库四周青山葱茏,与南岳遥相呼应,水质良好,库中有一小岛,岛上有农户居住。从大坝处摇舟前往,水路时宽时窄,既有中流击水之酣畅,又有曲径通幽之微妙。水库中有珊瑚岛(其形如珊瑚,故名)、泰坦尼克岛(其山体似巨舰出海,形如即将沉没的泰坦尼克号故名)、子母洲(是湖中伸出水面的一大一小两个高地,形如母子相随,故名)。

十八罗汉山:位于花石镇罗汉村,站在花衡公路朝南远眺,一排山峦错落有致,形似罗汉,故名。罗汉山享有盛名,现在仅见十七座,传说古代有十八个和尚到南岳朝香,约定必须在天明前赶到南岳,不巧走到花石时,天就亮了,因而都化变成山,其中一位因迷恋湘江月色,最后变成今天湘潭市的壶山胜迹,山上建有望衡亭。罗汉山山体为红色砂岩,“罗汉”惟妙惟肖,姿态各异。

日华琵琶:位于花石镇南龙口乡内的琵琶山,其主峰又名日盖峰,系南岳七十二峰之一。传说有仙女在此居住。因一联“日照九州,华光万里”而该称该峰为日华峰。峰海拔327m,周10km许,层峦叠嶂,云雾蒸腾,景象奇特。曾有仙女祠、开福寺、雷祖殿、天龙庵、宝龙庵等古建筑。

观政桥:位于花石镇超上村,为一古代石桥。现有建筑为1944年由当地民众集资重修。桥长30m,宽10m,两侧石柱上有狮、象、兔、麒麟、猴、观音座、须弥座等石雕,造型生动,形态逼真。

汉城桥:位于花石镇罗汉村,为一古代红石拱桥。因桥北附近为西汉湘南县治所在而得名。现存建筑为清雍正三年(1725)所建,桥长12m,宽5m,高7m。原来桥面两端为石级,中间为台面,台面两边为石栏杆,结构紧密、古朴雄健,是古代通往南岳衡山的要道。

洛口古镇

洛口古镇位于湘潭县县城所在地易俗河镇,长株潭三市“金三角”地带,易俗河自古为三湘名镇,唐天宝八年至南宋年间,湘潭县治设于此镇,昔日为中国四大米市之一,部分建筑物保留了浓郁的原始风貌。景区内有许多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名胜古迹有老街、金霞山、龙兴寺、罗水竹湾、上马石、杨泗庙、砚井等,以及被称为“易俗河六景”的古飞羊铺、铁牛戏沙、萧祠卧龙、古刹钟声、紫竹生辉、牛头饮水。革命纪念地有中共早期领导人罗亦农故居和革命烈士杨昭植故居。

易俗河老街:位于县城易俗河镇东侧。古称洛口,原为古时米市的中心地带,总共有“三街、六巷、十二码头”,现留存一部分青石路面及部分码头。另有一座肖家祠堂尚保存完好。

金霞山:位于县城易俗河镇东侧湘江南岸,海拔151.2m,系湘潭四大名山之一。朝阳映翠,岚气金光,绚丽多彩。民间传说:附近有一男一女,男名金哥,善医术,女名霞姑,识草药,两人相互配合,长期在金霞山一带治病救人,造福一方。乡人为纪念他们,便以金哥的金字、霞姑的霞字为山名。山体为石灰岩,以产石灰石著称。山上昔有霞栖庵、龙兴庵,今有龙兴寺。金霞山树木葱茏,青翠欲滴,现有133.4公顷的森林公园。登上金霞山巅,可俯瞰湘潭县城全景。金霞山植被丰茂,风光旖旎,山顶建有龙兴寺,寺内香烟缭绕,木鱼钟磬之声不绝于耳,是一个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风景区。

龙兴寺:龙兴寺(原名安禅院)位于湘江河畔的金霞山上,风景秀丽,环境幽雅。是经湖南省政府批准对外开放的千年古刹,始建于东晋咸康公元335年,历代高僧辈出,享有“湘南名刹”之盛名。近年来,寺院新修了法堂藏、经阁、千佛塔、放生池、普同塔和化身窑,生活与接待用房百余间。

罗亦农故居:罗亦农故居现位于湘潭县易俗河镇青狮村雷公塘,仅剩遗址。

砚井:位于易俗河镇飞羊铺。井口边长103cm,深5m,井底有香炉。水呈清墨色,雨旱不溢不枯。井四周有栅栏,井栏南墙原有石碑,碑文首句为“宋太使路常洗砚池也”。此碑已不存。另有一碑,长120cm,高45cm,正楷阴镌“咸淳庚午韦仁甫重修”9字(咸淳庚午为南宋咸淳六年,即公元1270年)。1986年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砚井为一奇井,井水粗看呈墨色,舀出细看则清澈无比,一年四季,不溢不枯。此井虽小,却古今载誉,远近闻名。

隐山湖湘文化源生态旅游区

隐山湖湘文化源生态旅游区位于湖南省湘潭县排头乡,距离湘潭市区40多公里,毗邻彭德怀故里红色旅游区。作为湖湘文化的发祥地,这里不仅山水旖旎,风景秀丽,名胜古迹甚多,而且钟灵毓秀,乃人文荟萃之区。景区内有碧泉书院、三贤祠、胡安国胡宏父子合葬墓地、左宗棠故居、周小舟故居等人文历史资源,自然风光优美,有美轮美奂的“四美湖”,神秘莫测的龙王洞,天然温泉以及历代为州官府吏,文人墨客浏览的圣地“四池”(莲花池,洗笔池,化砚池,雷池),“八桥八景”(即隐水桥,流叶桥,通箭桥,珂里桥,栗林桥,狮龙桥,神仙桥,龙王桥)等,游客既可寻幽访古,又可休闲度假,采莲赏荷,登山探险。

隐山:位于排头乡黄荆坪,海拔437m,距湘潭市区40km。又名龙山,龙王山,历为湘潭四大名山之一。自宋元以来至民国初年,隐山成了州府官吏、迁客骚人荟萃之地。因北宋大文学家,大理学家周敦颐隐居讲学而闻名天下,并因南宋名儒胡安国,胡宏父子在此讲学授徒,创立湖湘学派,而被称为“湖湘文化之源头”。明正德皇帝朱厚照游江南至此,曾亲笔御书“天下隐山”。

濂溪书堂:位于排头乡黄荆坪小街南侧,隐山东南麓。现建筑改建于民国六年(1915),祠宇宏大,建筑面积22050m2。相传为周敦颐授徒讲学之所。前有护墙,荷花池。祠前牌楼上有潇湘八景图,即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洞庭秋月、渔村夕照、远浦归帆、山市晴岚、平沙落雁、江天暮雪。技艺精湛,现祠堂牌坊、戏楼、厢房及柱础尚存。

四美湖:又称上石坝水库,位于乌石镇云峰村,东临乌石峰,西倚云盘寨,南有“天下隐山”为伴,北有韶山灌区为邻,风景秀丽。水库始建于1973年,1975年5月建成,是一中型水库,总库容1332万m³,库内水面1600余亩。上石坝水库数十里山川相映成趣,苍松傲立,修竹亭亭,水面澄碧,鸥鸟飞集,空气清新,湖中还有一岛,外加三个半岛,岛上竹木参天,景色宜人。

碧泉书院:位于锦石乡碧泉村,距离碧泉潭500m,为胡安国初建,清代光绪24年重修,民国29年再次重修。前门有楹联:“武夷道脉,湘楚名家。”昔碑文甚多,有光绪二十年重修碧泉书院捐资碑,碑文有“皆有所衿式,受命于先师”,“将以斯道觉民也,乐得英才而教之”。现碧泉书院已毁,遗址尚存。宋代著名理学家张栻《过胡文定公碧泉书堂》诗云:“入门认溪碧,循流识深源。念我昔来此,及今忘寒暄。人事几变更,寒花故犹存。堂堂武夷翁,道义世所尊。永被霖雨手,琴书贲丘园。当时径行地,尚想笑语温,爱此亭下水,若炯玻璃盆。晴香浓花涌,静见潜鳞翻。朝昏递日月,俯仰鉴乾坤。因之发深感,倚栏更忘言”。

胡安国墓:宋代著名思想家、湖湘学派创始人胡安国墓位于排头乡的隐山脚下。该墓为胡安国夫妇及其子胡宏合葬墓,墓前原有石狮、石马、石羊,现已毁。该墓坐落于一山凹内,犹如仙鹅抱蛋。墓碑联语有“秉春秋大笔,葬天下隐山”。“闽江生出到湖南,学问渊源不等闲。秉笔大书千载史,春秋留给后人看。放学三湘恋地形,碧泉驻迹讲诗文。潭州开派分枝秀,留得声名到此今。”高度概括了胡安国的生平和历史地位。

元帅树:位于排头乡黄荆坪流叶桥边,为“中华名树”。古树为明代栽植,距今490年,高22m,胸径1.2m,1958年12月17日彭德怀回湘潭调查,路经黄荆坪,见几个民兵捆着一位老人往公社走,彭德怀忙喝止住,并问明捆人原委。原来老人是因保护流叶桥边的一棵古树被扣上反对“大跃进”的帽子并遭捆绑。彭德怀命民兵放了老人,制止了砍树行为。1998年10月24日国家林业局等单位举办的“中华100棵名树”公选养护活动,将此树确立为“中华名树”,命名“元帅树”。

连理银杏:位于排头乡黄荆坪龙王寺遗址前,系同根两干的古银杏,在树高1.5m处分双枝上长,粗细相近,左枝胸围2.8m,右枝胸围3.5m。右枝上2m处,又分双枝上长粗细均匀,3枝高约28m许,覆盖面达120m2。枝繁叶茂,碧绿如染,且每年结果。树下有曹传禅师塔。

古柏垂吊:位于黄荆坪乡龙王寺遗址前,已有900多年的历史,高30m,干粗4.5m。雄奇挺拔,远近闻名,已列入湖南古树名录。传说此树为周敦颐亲手所植。

周小舟故居:位于乌石景区黄荆坪,为一幢大型双天井复合式传统建筑。正堂大门上方悬挂“周小舟故居”匾额。故居结构复杂,保存较为完好。现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点)”、“湖南省红色旅游示范点”。周小舟是建国后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

左宗棠故居:又称桂在堂,位于乌石景区黄荆坪,距离隐山东麓3km处。左宗棠少年时入赘周家——桂在堂,并在此学习生活长达12年,桂在堂是诗书礼乐之家,湖湘文化底蕴深厚,因而造就了左宗棠等一大批人才。桂在堂现已遗弃,其白粉墙上尚留存四幅描述左宗棠建造马尾船厂的墙画。皇帝钦赐之青石碑刻:“皇清荣禄大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周公千岩府君之神道”。字迹清晰,保存完好。

碧泉潭:位于锦石乡碧泉村。传说该潭“头在江西铁树观,尾在湖南碧泉潭,摇一摇,摆一摆,洗掉湖南做中海。”碧泉潭有三奇,即:泉貌奇,潭面酷似开水荡漾,团团波纹逐圈扩散,在阳光照映下,被染成七色,瑰丽无比;水质奇,碧泉水终年保持在20℃左右,盛夏酷暑来到泉边,顿觉凉气袭人,清爽适身,隆冬则热气蒸腾,宜于洗脸濯足;潭中鱼类的习性奇,每当黎明之前,泉中会涌来大量螃蟹,太阳一出便逃遁无踪。

齐白石文化旅游区

齐白石文化旅游区主要位于湘潭县白石镇、中路铺镇,其中白石镇是杰出的人民艺术家、世界文化名人、国际和平奖获得者齐白石(1864—1957)的家乡。景区处于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的莲花峰下,距县城35公里,与衡阳相距60公里,是长沙—南岳人文黄金旅游线的重要景区。景区内有星斗塘老屋、梅公祠、寄萍塘三处齐白石故居,有紫荆湖、响水塘瀑布等名水,有莲花峰、九龙山等奇峰。这里山水风光异彩纷呈,齐白石诗云:“江滔滔、山巍巍”,“桃源在”、“香径斜”。有星斗塘、齐白石祖墓、尹氏宗祠、五龙山大杰寺、天妃宫等与齐白石一生有着渊源的古迹文物,还有千年古桥、千年古树、神秘莲花池、传奇灵慧泉等文化景观。年接待游客达20余万人次,2016年成功创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点)。

齐白石故居:又名齐家老屋、星塘老屋、星斗白屋,位于白石乡杏子坞星斗塘。距湘潭市50km,距彭德怀故居68km,距花石湖20km,距南岳衡山40km,通过107国道与南岳相连。故居坐西朝东,背依紫荆峰,右有星斗塘,左有稻田,门前为芬芳馥郁的荷花池。故居建于清咸丰年间,为一土墙茅舍,是湘中普通农家院落。1864年1月1日,世界文化名人、中国现代国画艺术大师齐白石诞生于该茅舍南正房,并在此生活了36年。故居房屋面积350m2,由堂屋、两间正房和南北厢房构成。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齐白石对故居有深厚的感情,对养育他成人成才的这片沃土有着深深的眷恋,他曾留下这样的诗句:“一丘香芋暮秋凉,当得贫家谷一仓。到老莫嫌风味薄,自煨牛粪火炉香”。

齐白石故居(梅公祠):位于白石乡莲花峰下,距星塘老屋2.5km。1900—1907年,齐白石佃居于此,齐白石称“白梅书屋”,后筑书屋“借山吟馆”。齐白石在此读书、作画、写字、吟诗,其画作常题“借山吟馆”。该祠及借山吟馆已拆除,有待恢复。

齐白石故居(寄萍堂):位于茶恩寺镇茹家冲,距星塘老屋4km。1907年齐白石从梅公祠迁居至此,在此生活了十多年。门前曾有王闿运题写的“寄萍堂”横匾,内设书室“八砚楼”,陈设作画刻印几案及远游得来的八块砚石。室前果木芬芳,有船形山、寄萍塘。船形山系齐白石早年远眺构思之处,寄萍塘莲花满池,荷香扑鼻,齐白石常在塘前赏荷画荷。室后杉梓成林,有泓泉水,大如磨盘,齐白石曾砍竹为枧,引泉入厨,亦取此水磨墨作画。齐白石在此十余载,专攻书画、篆刻与诗词,其画常以寄萍堂、寄萍老人、萍堂主者题款。

五龙山:五龙山位于中路铺镇五龙山上,海拔164m,据《湘潭五龙山大杰寺碑记》载:“钟衡岳之灵,毓湘水之秀”,“五峰排闼,其形蜿蜒,故谓之五龙”。此山古木参天,云霞辉映,有江南名刹——大杰寺坐落其间,为明代高僧慧安所建,至今500年。

大杰寺:位于中路铺镇五龙山上,传为明代高僧慧安所建,至今500余年。大杰寺供奉玄武大帝、释迦牟尼和观音菩萨,明清两代以及民国时期多次重修,现寺为1995年重修,建筑面积1000m2,金檐宫殿形式,琉璃瓦盖,金碧辉煌。起门联云“堂上高朋,曾有明室二藩、龙山七子;门前风物,且看湘江流水、南岳浮云。”清光绪年间,齐白石等人在此组建龙山诗社。现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点)”。

尹氏宗祠:位于白石镇,又名妙公祠,座西北朝东南,1905—1906年修建,清末古典式建筑。占地2000m2,是保留齐白石雕刻瑰宝的仅存建筑,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整个建筑的设计、雕刻手艺、木工全部由齐白石大师负责,充分展示了白石大师雕刻技艺的独到精深。尹氏宗祠的大门门联为“金天帝胄,洛水儒宗”,反映了该家族昔日的辉煌。门右有“收族”,门左有“敬宗”,墙头有浮雕水泊梁山、王义章摆渡、梅花等浮雕,宗祠由庭院、善养堂、祖宗堂、戏台等构成。祖宗堂壁上题有“诚、勤、慎、清”四个遒劲大字,厅中陈设齐白石雕刻制作的精美香案,祠堂还陈设了齐白石早年雕刻制作的床铺、洗脸架等文物,上面有慈母教子、夫妻同乐、童子戏耍、桃园结义、松鹤延年、慈母喂狗、仕女图等富有浓郁地方生活情趣的浮雕。该祠解放前为当地尹氏族人祭祀先人和讲学的场所,曾先后设立“养正校”、“诚正学校”,著名爱国人士马璧教授曾在此教书。

黎氏八骏故居:黎氏故居位于湘潭县中路铺境内晓霞山西麓菱角村长塘,为清代晚期七品官员黎葆堂所建,其子晚清秀才黎松安续建。故居2011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年黎培銮(松安)在此生儿育女,并创办杉溪学校,所生八男三女在此启蒙,儿女一个个外出成才,后来成为驰名中外的“黎氏八俊”。故居是当时档次较高农居建筑,背靠晓霞山,坐东朝西,原有房屋共47间,占地面积12亩。房屋为青砖青瓦木质结构。

湘潭长塘黎氏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耀眼的家族之一,这里曾走出八个少年,分别是黎锦熙、黎锦晖、黎锦曜、黎锦纾、黎锦炯、黎锦明、黎锦光、黎锦扬。当年他们深受“严谨治学、教育开明”的家教家风影响,勤奋好学,奋发有为,分别在语言、音乐、文学、教育、矿冶、桥梁等领域各领风骚,为我国文化教育与实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成就,是在中国由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最艰难的转型时期取得的,既继承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又面对世界新文化的挑战勇敢地站立潮头,成功地开创了中华文化升华的新天地。

紫荆山:紫荆山位于白石镇,海拔383m,有莽莽万亩竹林,峰披竹浪,景色秀美。山顶可远望醴陵、攸县、株洲、衡山、衡东、宁乡、湘乡等地,也可近观天马山、花石湖、湘江。山顶有5座山峰围环屹立,中间有一天然盆地,人称“五马归槽”。盆地中建有千年古寺帝兴庵,建筑面积500m2,砖木青瓦结构,粉饰精致。古庵西墙外,有南北二井,水清冽,四方百姓皆呼为“神泉”。泉旁有赵恒惕墓。

晓霞山:晓霞山介于中路铺镇和白石镇之间,海拔452m。在晓霞山观日出,一轮红日喷薄而出,霞光万道,分外妖娆,故名。晓霞山植被丰茂,一座座翠绿的山岭簇拥着晓霞主峰,故名晓霞翠岭。该山呈南北走向,东面多陡峻之壁,西面多平缓之坡,山中沟壑纵横水险幽深,山麓是一碧如洗的印子山水库。此山又是佛道胜地,相传昔日佛寺、道观共有48处。

中林寺(上庵子):位于晓霞山上,昔有联语“中通仙境,林无俗情”,“举目望西天,诚心诚意,归菩提无树;低头思东土,弃情弃欲,渡苦海有舟。”现四周林木葱郁,残碑古木犹存。

莲花寨:位于白石乡,山顶峰峦如五瓣荷花,中间为莲花池,昔有野莲绽放。传说是王母的侍女沐浴的地方,侍女热爱凡间生活,从天廷盗仙莲植于此,从此湘莲广为种植,故有仙女出浴、王母赐莲之景。莲花寨山下有贡莲田,盛产“寸三莲”。站在莲花寨上可见“群山碧涛”、“湘江玉带”、“白石明镜”等秀丽奇特的景观。

紫荆湖:位于白石乡,又名超英水库,水面600余亩,湖岸为青山包围,山上茂林修竹,连绵十余里,有“竹海碧水”之美誉,水面平静,水质清澈,湖中翠岛点缀,港汊幽深而曲折,湖边尚有笔架峰、一字峰、蚌壳山、响水潭、杨泗将军庙等胜景。尤以响水潭瀑布为妙,绝壁飞珠,素练长悬,落差30余米,下注深潭,响声如雷。

寺门前义渡:寺门前义渡位于白石镇马家堰潭口村,距107国道8.5公里。义渡为湘潭衡东两县之交通渡口。宣统二年,寺门前码头义渡加捐维修,当地乡绅马立安捐资6千文,码头捐资石碑上有记载,马立安对村民们很慷慨,常接济贫困邻居。现已修建书善亭,并将功德碑移到亭内保护。

彭德怀故里旅游区

彭德怀故里红色旅游景区位于湖南省湘潭县乌石镇,距湘潭市区40公里,离省会长沙90公里,与韶山毛泽东故居、宁乡花明楼刘少奇故居构成湘中伟人故里“红三角”黄金旅游线。

景区占地面积150亩,主要景点有牌楼、虎头门、铜像广场、纪念馆、故居、德怀墓、烈士墓、、乌石峰、乌石寨遗址、楠木冲水库、九船采莲、观景台等,先后荣获“98全国文物系统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点)”、“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多项殊荣。

彭德怀故居:位于乌石镇乌石村,距湘潭市40km,距韶山毛泽东故居35km,距花明楼刘少奇故居50km,与之构成湘中伟人黄金旅游线。故居座西北朝东南,主体面宽三间,进深两间,砖木结构,粉墙青瓦,是一栋具有江南风味的普通农舍。当时名“三华堂”,彭德怀亲手撰写门联“为善最乐,见恶必除”。故居总面积460m²,正堂门首嵌有汉白玉阴刻贴金“彭德怀同志故居”匾额,为邓小平1982年题写。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彭德怀纪念馆:位于乌石镇,距湘潭市40km。彭德怀纪念馆位于故居斜对面卧虎山下,1996年9月16日奠基,历时3年建成,由江泽民题写馆名。纪念馆富有浓厚地方色彩的马头墙门廊、青灰瓦屋顶以及灰白墙镶着的仿宋窗棂,既有古老的楚湘神韵,又有较强的时代感。纪念馆正厅(又名序厅)有彭总巨型半身铜像一座,高浮雕3组,气势恢宏;壁画2幅,反映彭老总与群众血肉相连的崇高思想。陈列厅内有照片306张,实物155件,电文、书籍、文稿147件,雕塑2座,油画6幅。还有彭德怀在朝鲜的五个指挥所中呆的时间最长的一个山洞—空寺洞的场景复原陈列。

彭德怀元帅铜像广场:位于乌石镇乌石村,彭德怀铜像重3.8t,铜像高5m,基座高3.1m,合共8.1m,基座上“彭德怀同志”五个金字,由江泽民亲笔提写。铜像座落在故居对面的卧虎山上,坐西北朝东南,背依雄伟的乌石峰,前望开阔的田园,表现了“彭大将军横刀立马”的磅礴气势。铜像的设计者为著名雕塑家程允贤。

德怀亭:位于乌石镇乌石峰下,系八角双层飞檐式琉璃瓦传统建筑,高10.25m,占地面积49.5m2。金黄色琉璃瓦盖面,凤尾爪角八面翘起,琉璃屋顶上安有黄铜避雷针。檐坊有人物、花、鸟、虫、鱼等彩绘58副。顶板雕塑“鲤鱼跳龙门”,工艺精湛。两旁圆柱刻联:“百战方酬平寇志,万言已尽济民心”,镏金行书,闪闪发光。该亭整体古朴典雅,宏伟壮观。

彭德怀纪念园仿古牌楼:系彭德怀纪念园大门,上书“彭德怀纪念园”六个镏金大字,由著名书法家启功题写。园门为中国传统牌坊式建筑,主体为花岗岩构造,上盖金色琉璃瓦,古朴典雅,庄严肃穆。

乌石寨:位于湘潭县乌石镇,乌石寨山峰陡峭,进可攻,退可守,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元末明初红禁军领袖陈友谅之参政易华在乌石屯兵,并在峰顶及四周建立48寨,抵抗明军,拒不降服。乌石寨是易华的大本营,乌石寨之下的黄泥坪、五家坪、苏家坪、赵家坪是其练兵场。该部攻城掠地,夺取湘潭、湘乡及附近30余县,威震一方。后人为纪念易华,建镇德寺,供奉塑像祭祀易华。

乌石峰:位于乌石镇乌石村,为南岳七十二峰之一,南接衡山,北接岳麓,高耸入云,钟灵毓秀。山上有虎口、虎啸谷、楠木冲水库、幽林虎径、乌石庙、德怀陵、德怀亭等景观。

德怀陵:位于乌石镇乌石峰山麓,为彭德怀骨灰安放地,墓碑为巨型花岗岩长城造型,墓体为黑色花岗岩菱形造型。德怀陵以乌石峰为屏障,苍松翠柏环绕,气势雄伟,庄重肃穆。

彭金华、彭荣华烈士合葬墓:位于乌石镇德怀故居后山,为彭德怀弟弟彭金华、彭荣华烈士合葬墓。墓碑为王震所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