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湘江战役旧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湘江战役旧址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由湘江战役战场、渡口、指挥部、烈士墓等组成,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1934年11月下旬,国军在桂东北湘江上游地区构筑了对中央红军从江西而来的第四道封锁线。11月25日至12月2日,中央红军分四个纵队,从兴安、全州之间渡过湘江,在兴安光华铺、全州脚山铺、灌阳新圩一带与国军展开激烈战斗。最终红军付出极大代价后突围成功。

中央机关渡江指挥部旧址(三官堂)在兴安县界首镇下街,建于民国时期,为两进四合院建筑,朱德等人曾在此居住。

红三军团新圩阻击战指挥部旧址(九如堂)在灌阳县水车乡宾家桥村,建于清光绪年间,亦为传统民居建筑,建筑面积290平方米。

红军标语楼(红军转战修整地旧址)在兴安县华江乡千家寺,建筑年代不详,楼内有大量标语和漫画

新圩阻击战战地救护所旧址(蒋家祠堂)在灌阳县新圩乡下立湾村,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建筑面积230平方米。

战役历史

背景

湘江战役,因为其主要战事发生在广西全州,因而在国民党方面称作全州战役。其时,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后,一路西进。此时,蒋介石调动40万兵力,分五路布成前堵后追、左右侧击的态势,希望在湘江东岸与红军决战。

抢渡

1934年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主力5个军团以及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共8.6万余人,开始长征。红24师和10多个独立团等共1.6万余人,在项英、陈毅等领导下,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

10月17日,中央红军南渡贡水。21日晚,中革军委以红1方面军团为左路前卫,红3军团为右路前卫,红9军团掩护左翼,红8军团掩护右翼,中央和军委机关及直属部队编成的2个纵队居中,红5军团担任后卫,开始抢渡信丰河,于25日全部渡河,突破了敌人的第一道封锁线。但在随后的行军中,由于部队、机关人员众多,携带了大量笨重的物质器材沿山路行进,拥挤不堪,行动缓慢。直到11月8日,才在汝城以南的天马山至城口间通过第二道封锁线。15日在良田至宜章间通过了第三道封锁线,进至临武、蓝山、嘉禾地区。这种大搬家式的转移和甬道式的行军队形,增加了部队的疲劳和减员,削弱了红军的战斗力。

围剿

蒋介石欲围歼我红军于湘江以东地区,于11月22日任命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指挥西路军和薛岳、周浑元两部共16个师77个团进行“追剿”;令粤军陈济堂部进至粤、湘、桂边进行截击;令桂军白崇禧以5个师控制灌阳、兴安、全州至黄沙河一线,扼要堵截。

11月19日,何键将“追剿军”分为5路:第一路司令刘建绪,率4个师由湘赣边向全州以北黄沙河地域集结,筑堡堵截;第二路司令薛岳,率4个师又1个支队由茶陵、衡阳进至零陵地区结集;第三路司令周浑元,率4个师由资兴、郴县向道县方向追击;第四路司令李云杰,率2个师与第三路配合,由桂阳向宁远方向追击;第五路司令李韫珩,率1个师协同粤军和桂军,由郴县、桂阳向江华方向追击。

11月18日,中央红军分两路继续西进,右路22日袭占道县,左路24日占领江华,随后全军在道县至江华间渡过沱水,一部兵力西出永明(今江永)。白崇禧害怕我军攻取桂林,遂令其主力由全州、兴安一线南下龙虎关、恭城一带,以阻止我军西进,并防止乘机进入广西。这样,全州、兴安一线敌兵力比较空虚。

突围

11月25日,中革军委决定,中央红军分4个纵队,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突破敌第四道封锁线,前出到湘桂边境的西延山区。此时,何键也令其第一路2个师由东安进至全州、咸水一线;第二路一部进至零陵、黄沙河一线;第三路由宁远尾追红军;第四、第五路由宁远向东安集结。

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第2、第4师个一部顺利渡过湘江,并控制了界首至觉山铺之间地域。这时,后续部队因道路狭窄,辎重过多,未及时赶到渡口。次日,敌“追剿军”第一路由全州向脚山铺地区的红军第2师发起进攻,敌桂军主力由龙虎关、恭城一带向兴安、灌阳以北进击。接着,2路敌军在飞机支援下,向湘江两岸红军阵地发起全面进攻,企图夺回渡河点,围歼红军于湘江两岸。

意义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5军团和在长征前夕成立的少共国际师损失过半,8军团损失更为惨重,34师被敌人重重包围,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直到弹尽粮绝,绝大部分同志壮烈牺牲。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2]

视频

湘江战役旧址 相关视频

全国首部湘江战役题材网络纪录片《湘江记忆》
探访湘江战役指挥所旧址 看红军当年用过的枪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