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現代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 。此字最早字形見於戰國時期的《鄂君啟舟節》。六書屬形聲字。本義是指水名,也是湖南省的別稱。[1]

[]

說文解字

【卷十一】【水部】息良切 水。出零陵陽海山,北入江。從水相聲。

說文解字注

湘水,出零陵縣陽海山,北入江。 縣字今補。凡郡縣同名,則言縣以該之也。零陵郡零陵,二《志》同。《前志》零陵下曰:「陽海山、湘水所出。北至酃入江,過郡二,行二千五百三十里。」過郡二者,零陵、長沙也。又有離水,東南至廣信入鬱(下衍林字非),行九百八十里。《水經》曰:「湘水,出零陵始安縣陽海山,東北流過下雋縣西。又北至巴丘山,入於江。」酈曰:「陽海山卽陽朔山。山在始安縣北,縣故零陵之南部也。湘灕同源,南為灕水。北則湘川。」今廣西桂林府與安縣南九十里,俗謂之海陽山,即陽海山也。湘水出焉,北流經全州入湖南畍。經東安縣、零陵縣祁陽縣常寧縣衡陽縣衡山縣、湘潭縣、善化縣,至喬口,資水來會。又經湘陰縣,至磊石山分為二派。又合入洞庭湖曰湘口。《漢志》雲至酃入江,未詳。按離水字本不從水旁,後人益之耳,許書所無。 從水。相聲。

息良切。十部。按詩召南於以湘之。假借為鬺字。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字部】 《唐韻》《正韻》:息良切。《集韻》《韻會》:思將切,並音襄。水名。《說文》:水出零陵陽海山,北入江。

又山名。《史記·黃帝本紀》:黃帝南至於江,登熊湘。

又地名。《廣輿記》:長沙府吳晉曰湘州。

又湖名。《廣輿記》:在紹興府蕭山縣。

又烹也。《詩·召南》:於以湘之,維錡及釜。

又《集韻》:思莊切,音霜,義同。 「湘」,形聲字,從水,相聲。小篆的「湘」字,左邊是「水」,從「水」表示與水流的名稱有關係,在字中表義,用作形符;右邊是「相」,有「xiāng」的讀音,在字中表音,用作聲符,構成左形右聲的形聲字。隸書、楷書「水」寫作「三點水兒」,筆畫化。 「湘」從水,可表示江河名稱。「相」為相互、交互、相關。「湘」就是指與某個事物相關聯的江河。《說文·水部》:「湘,湘水也。」「湘」的本義就是湘江。湘江,又叫湘水,是長江的主要支流之一,源出廣西省興安縣海陽山之龍門界。毛澤東《沁園春·長沙》:「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湘漓同源」是湘江命名的原由。但是據歷史記載,湘、漓原不相通,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便利漕運,曾遣史祿入桂林郡掘陡河以溝通二水;自此兩水相通,而水流背道而下。 湘江是湖南的母親河,所以「湘」又是湖南的簡稱。湖南歷來又有「三湘」之說,但具體內容卻眾說紛紜。《地輿志》載:湘水與瀟水會合為瀟湘;與蒸水會合為蒸湘;與沅水會合為沅湘,故稱為「三湘」。另一說,是指瀟湘、資湘、沅湘的合稱:因灕水南流入珠江,不屬湘江水系;蒸水則太短小,所以去掉漓、蒸二名;而湘水北流至湘陰北之臨資口匯入資水,叫資湘;北流至岳陽縣西中洲,匯入沅江主洪道稱沅湘;資水、沅水分別為湖南四大水系之一,流經地域占全省的三分之二,故用「三湘」泛指湖南全境。也有以湘鄉、湘潭、湘陰為三湘者。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