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现代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 。此字最早字形见于战国时期的《鄂君启舟节》。六书属形声字。本义是指水名,也是湖南省的别称。[1]

[]

说文解字

【卷十一】【水部】息良切 水。出零陵阳海山,北入江。从水相声。

说文解字注

湘水,出零陵县阳海山,北入江。 县字今补。凡郡县同名,则言县以该之也。零陵郡零陵,二《志》同。《前志》零陵下曰:“阳海山、湘水所出。北至酃入江,过郡二,行二千五百三十里。”过郡二者,零陵、长沙也。又有离水,东南至广信入鬱(下衍林字非),行九百八十里。《水经》曰:“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东北流过下隽县西。又北至巴丘山,入于江。”郦曰:“阳海山卽阳朔山。山在始安县北,县故零陵之南部也。湘灕同源,南为灕水。北则湘川。”今广西桂林府与安县南九十里,俗谓之海阳山,即阳海山也。湘水出焉,北流经全州入湖南畍。经东安县、零陵县祁阳县常宁县衡阳县衡山县、湘潭县、善化县,至乔口,资水来会。又经湘阴县,至磊石山分为二派。又合入洞庭湖曰湘口。《汉志》云至酃入江,未详。按离水字本不从水旁,后人益之耳,许书所无。 从水。相声。

息良切。十部。按诗召南于以湘之。假借为鬺字。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字部】 《唐韵》《正韵》:息良切。《集韵》《韵会》:思将切,並音襄。水名。《说文》:水出零陵阳海山,北入江。

又山名。《史记·黄帝本纪》:黄帝南至于江,登熊湘。

又地名。《广舆记》:长沙府吴晋曰湘州。

又湖名。《广舆记》:在绍兴府萧山县。

又烹也。《诗·召南》:于以湘之,维錡及釜。

又《集韵》:思庄切,音霜,义同。 “湘”,形声字,从水,相声。小篆的“湘”字,左边是“水”,从“水”表示与水流的名称有关系,在字中表义,用作形符;右边是“相”,有“xiāng”的读音,在字中表音,用作声符,构成左形右声的形声字。隶书、楷书“水”写作“三点水儿”,笔画化。 “湘”从水,可表示江河名称。“相”为相互、交互、相关。“湘”就是指与某个事物相关联的江河。《说文·水部》:“湘,湘水也。”“湘”的本义就是湘江。湘江,又叫湘水,是长江的主要支流之一,源出广西省兴安县海阳山之龙门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湘漓同源”是湘江命名的原由。但是据历史记载,湘、漓原不相通,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便利漕运,曾遣史禄入桂林郡掘陡河以沟通二水;自此两水相通,而水流背道而下。 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所以“湘”又是湖南的简称。湖南历来又有“三湘”之说,但具体内容却众说纷纭。《地舆志》载:湘水与潇水会合为潇湘;与蒸水会合为蒸湘;与沅水会合为沅湘,故称为“三湘”。另一说,是指潇湘、资湘、沅湘的合称:因漓水南流入珠江,不属湘江水系;蒸水则太短小,所以去掉漓、蒸二名;而湘水北流至湘阴北之临资口汇入资水,叫资湘;北流至岳阳县西中洲,汇入沅江主洪道称沅湘;资水、沅水分别为湖南四大水系之一,流经地域占全省的三分之二,故用“三湘”泛指湖南全境。也有以湘乡、湘潭、湘阴为三湘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