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湛江人龙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湛江人龙舞

湛江人龙舞是广东省的传统舞蹈。

广东省东海岛东山镇东山圩村的人龙舞素有“东方一绝”的美称。表演时,几十至数百名青壮年和少年均穿短裤,以人体相接,组成一条“长龙”。在锣鼓震天、号角齐鸣中,“长龙”龙头高昂,龙身翻腾,龙尾劲摆,一如蛟龙出海,排山倒海,势不可挡,显现出独特的海岛色彩和浓厚的乡土气息,是东海岛乃至雷州半岛经久不衰的民间风俗和大型广场娱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湛江人龙舞遗产在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基本内容

中文名:湛江人龙舞

遗产类别:传统舞蹈

批准时间:2006年

地区:广东省

遗产编号:Ⅲ-4

申报地区:广东省湛江市

基本资料

所属地区: 广东 · 湛江

文化遗产名称:湛江人龙舞

遗产编号:Ⅲ—4

遗产类别:民间舞蹈

申报日期:2006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广东省湛江市

遗产级别: 国家

历史溯源

中国龙舞之湛江人龙舞:号称“东方一绝”

历史古籍《海康县续志--风俗》记载:"龙舞,舞龙者一人为头,后为龙尾,次一人直手抱前者脚夹后者,挨次第抬向街直走,则念曰:骑龙头龙头落下水,骑龙尾龙尾竖上天。"

湛江的"人龙舞"始于明末清初。 据当地老人讲,东海岛的民间有一种说法:逢年过节看大戏或逛圩街,小孩都喜欢坐在大人肩头上,手拿零食或小玩具在老街一路招摇。艺术产生于游戏。农闲时为寻开心,大人便扛着小孩与另一对父子在康王庙前斗力斗智,谁先把谁拉倒就胜出。后经人点拨,围绕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做文章,"人龙舞"由此应运而生。

另有传说, 据艺人传说,人龙舞大约始于明末,被清军打败的明军撤退到雷州半岛东海岛,适逢中秋,地方百姓为鼓舞明军士气,编排了这个舞蹈。此后人龙舞便在这里流传开来,至清乾嘉时达于鼎盛。 人龙舞是东海岛特殊社会历史因素与地域自然条件的产物,它将古海岛群众娱龙、敬龙、祭海、尊祖、奉神等多种风俗融入“人龙”之中,形成了自创一体、独具一格的龙舞表演形式和“人龙”精神。湛江人龙舞有起龙、龙点头、龙穿云、龙卷浪等独具特色的表演程式,表演者练就了快速托人上肩的稳健动作和步法,队形流畅多变,动作一气呵成,远望动感十足,近观粗犷雄壮,成为中华龙文化延伸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旧时村里男人很热衷舞人龙,老街东西两头也就按地形分成两条人龙。[1]平日,两条人龙的成员相安无事,但到中秋前夕相互就不再搭理,皆因两条龙都想争最长最强,以便搏得"雄龙"之称(出演人数少的一条龙就是"雌龙")。这就是人龙的"雌雄之争"。正因如此,"人龙舞"更是声名远播,踊跃者众。

历史沿革

龙舞,也称“舞龙”,民间又叫“耍龙”、“耍龙灯”或“舞龙灯”,在全国各地和各民族间广泛分布,其形式品种的多样,是任何其他民间舞都无法比拟的。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现以数人集体祭龙求雨的文字;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的记录中已有明确的各种舞龙求雨的记载;此后历朝历代的诗文中记录宫廷或民间舞龙的文字屡见不鲜。直至现在,龙舞仍是民间喜庆节令场合普遍存在的舞蹈形式之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