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源村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源村鎮位於貴州金沙縣東部,是畢節市金沙縣的東大門地處烏江庫區偏岩河上游,三面是庫區與遵義市播州區鴨溪鎮三合鎮石板鎮隔河相望,本縣南鄰官田鄉,西接沙土鎮,西北抵木孔鎮,鎮境屬亞熱帶濕潤季風區,無霜期長,雨量充沛,海拔760--1100米之間,全鎮土地面積102平方公里。糧食作物有 水稻、玉米、小麥、紅薯。經濟作物有烤煙、油菜、辣椒、花生、"五星"枇杷、雪梨等。畜牧產品以豬、牛、馬、羊為主。水產品主要有銀魚、鰱魚、鯉魚等。礦產資源有煤、褐鐵礦、菱鐵礦、硅礦等。其中鄉境煤礦屬無煙煤,地質儲量約4億噸,燃燒值7000大卡左右;褐鐵礦已堪明儲量800萬噸,含鐵品位45%以上;菱鐵礦鄉境儲量1200萬噸,含鐵50%;硅礦儲量為1000萬噸。全鎮處於烏江電廠庫區河畔,水岸線長約40公里,有源村客運碼頭。旅遊景點有蝙蝠洞,石筍峽谷,紹龍寺廟遺址等。源村鎮是金沙回沙酒的發祥地,早在清朝嘉慶年間,源村鎮就發展有多家小作坊生產酒,民國時期,源村生產的義齋酒,以香味出名,銷往遵義、貴陽,聞名於地方和他鄉。1954年,金沙縣政府在源村修建酒廠,命名的"金沙窖酒"是畢節地區名酒,貴州省八大名酒之一,現在金沙回沙酒已遠銷省內外,除回沙酒廠外,已有多家小作坊在不斷發展,源村生產酒擁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1]

歷史沿革

源村鎮距離金沙縣城75公里,坐落在金沙縣東部,是金沙縣撤鄉並鎮後較大的一個鄉鎮之一,與播州區石板鎮共飲一河之水,境以河為界。

追溯歷史,單是一個"沅"字就有戲劇性的變化。

清初開場,定名為元村場,使用"元"字意是外來的人在這個地方已經逐漸增多,理應建立一個場鎮,新的元村場就此開始。

據源村古墓記載,元村場從乾隆年間開場一直到清末民初已有137年之多。從光緒年間到民國時期已開始把"元村場"的"元"更為"沅"。1938年間,有一位約六旬的道人,從大渡口河邊走到小溪溝,後經過一個山坡到半邊街休息時,吟了一首詩:"一上河來三點頭,一股銀水向東流。誰人撞得金鐘響,代代兒孫中公侯。"這首詩中的"向東流的大渡口河水"正是指沅江的水,沅村本就在大渡口河岸邊,所以不難看出沅村的"沅"就是沅江的"沅"。再查辭書:"沅江水流發源於貴州,流入湖南的洞庭湖",也能證明這一點。

1992年初,撤區並鄉後更名源村鄉,"源"意為源遠流長。

據古墓記載,道光年間元村修建了"萬壽宮"。1854年安底王鮓疤在安底率眾起事,稱緣人起義,輾轉省境,戰事頻多,"殺富濟貧"的口號影響着各地,沅村在這次運動中遭到嚴重創傷,萬壽宮被化為灰燼,至今留下少量瓦片來認定當年的舊址。

在同治元年(1862年),石達開率太平軍與川軍、湘軍在涪陵大戰失敗,攻遵義未克,左翼李福猷部佯攻綏陽後,經遵義南下入境源村,對源村老百姓進行燒殺搶奪,導致沅村場所住的平民百姓四處躲藏,外逃人員難以歸家,所剩房屋遭破壞,這一年就是傳說中的"逆亂"年間,沅村場再次遭到破壞,又移至今天趕的源村街。

河村平這條歷史沅村場留下街房無人居住,被損壞剩下木材房架,被一些姓氏撤去,街場房屋剩半邊,沅村半邊街由此而來。在民國初期,人們朝黑神廟的廟會,黑神廟的人又組織唱戲,黑神廟就成了集鎮,境內形成了兩個場鎮。後來,當地一人家因用火不慎發生火災,黑神廟街房被燒毀,趕了18年的黑神廟集市無奈被停。1955年至1959年間,建立初級社、高級社,人民公社時期,源村人民公社黨政辦公室所在地就是歷史遺留下來的萬天宮(今大關井坎上)。

2013年經省政府批覆,撤銷金沙縣源村鄉建制,設置源村鎮。以源村村、農莊村、普會村、石板村、石劉村、建國村、岩底村等及群星村老王山、灣家、榨房、馬頭、桐山、扁子、園子、干溪、竹林灣、老木壩等10個村民組地域為源村鎮行政區域,鎮人民政府駐源村村。[2]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源村鎮位於金沙縣東部,地理位置在東經106036`-106044/和北緯27°26/-27°27之間。

源村鎮距離沙土鎮11公里,距金沙縣城75公里,距畢節首府310公里,距遵義市50公里,南白鎮22公里,石板鎮12公里,距貴遵高速公路20公里。

氣候

鎮域屬亞熱帶濕潤季風區,光照比較充足,年平均氣溫在14.20℃-15.50℃,全年日照對數1114小時,全年無霜期290天左右,年降水量980-1053毫米,最大暴雨量為105毫米,光熱條件好,雨熱同季。森林覆蓋率達40%以上,平均海拔760-1100米之間。

行政區劃

轄8個行政村(社區),即:沙溪社區、雙星村農莊村普惠村、群星村、石板村、石劉村、岩底村、建國村。[3]

經濟

源村鎮在政府的積極爭取和努力下逐步改善鎮容鎮貌,逐一完善基礎實施。集鎮修建了客運站、文化廣場、農資市場,敬老院及變電站建設等。

全鎮有耕地面積18865畝,其中田6300畝糧食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麥、紅薯等。經濟作物有烤煙、油菜、辣椒、花生、高粱、五星枇杷、雪梨等。

其中水稻5890畝,玉米9870畝,高粱4315畝,烤煙500畝,辣椒4300畝,茶葉基地5000畝。經濟產業主要有煤炭企業,回沙窖酒,石材加工,火炮廠等等。名特產品有艷紅桃、五星枇杷、石地板等。

2012年生產總值32800.0萬元。

交通

源村鎮人民政府駐地回沙大道(小學旁),是源村鎮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轄區各村均通公路,公路里程達180公里。境內有現有兩棟跨境大橋(源石大橋,黑淡大橋),是南下遵義、貴陽、深港北上及經濟文化的交通要道。

旅遊

桃源洞

位於源村鎮榮勝村三木塘村民組的桃花山山腰,當地居民稱蝙蝠洞(因洞內蝙蝠多)。該洞距省城貴陽170公里,金沙縣城70公里,歷史名城遵義市40公里,遵義縣城南白鎮28公里,貴遵高速公路25公里,川黔鐵道幹線26公里,錢壯飛烈士墓28公里,紅軍長征菜籽坳戰鬥遺址18公里,息烽縣天洞50公里。該洞周邊有王家坪洞、麻三洞、楊家大洞、狐狸洞等形成一個溶洞群。花灘河流域、偏岩河流域交匯於此處。在桃花山上可與縣內官田鄉、沙土鎮、遵義市鴨溪鎮、石板鎮、南白鎮、三合鎮、烏江鎮相望。

處於烏江渡庫區的花灘河、偏岩河交匯處,魚群蝦美,八方遊客來次垂釣。國家旅行社將烏江高峽平湖劃為黔北旅遊風景線。

洞長4公里,最高處100米,最寬處30多米,洞中有洞、洞中有水,洞內有驚無險。天然石鐘乳形成的堆積物雄偉壯觀,千姿百態,鬼斧神工,有逼真的觀音聖母、濟公戲嫦娥、雄獅迎賓、仙女散花、嫦娥奔月、孫猴盜蟠桃、老壽星、羅漢曬肚、佛祖誦經、孟姜女哭長城、石林、天書樓頂天花板上古詩、石畫、有中文、甲骨文、藏文等文化遺產,還有逼真的唐僧收師徒、豬八戒拜師、桃園結義、關公刀、孔明墳。傳說三國時諸葛亮藏於此洞(洞中有墳墓為證),看一條數噸重的大鯉魚從天而降,正在跳龍門呢!進過一小溪到達一個河塘,再翻山越嶺,一道銀光閃閃的大雪山,山上水流下,好像冰雪融化成一條條小溪,雪山下有座雄偉壯觀的寶塔。

紹龍寺廟遺址

相傳源村鎮紹龍寺是大清"康乾盛世"時期貴州黔西境內三大佛寺(後山翁貢天靈寺、木孔灣子朝陽寺、源村石水紹龍寺)之一。當時的三大佛寺,天靈寺以"方竹",朝陽寺以"楠木",紹龍寺以"緬桂"為鎮廟之寶,而天靈寺之"方竹",朝陽寺之"楠木"已化為烏有,只有紹龍寺之"緬桂"至今仍在飄香。

據說紹龍寺這棵紅桂花,名為"丹桂",又稱"緬桂",它的來歷頗為傳奇。據說:有上輩人一代傳一代講,這棵桂花是大清乾隆初年紹龍寺主持照鉉大和尚把紹龍寺上下二殿左右兩廂房及山門修繕完畢後雲遊化緣,到達西南緬甸,印度拜謁佛祖,在緬甸化緣而得此樹,因此而得名"緬桂",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

由於歷史變革,時過境遷,紹龍寺已不聞晨鐘暮鼓,只剩下斷壁殘垣。但這棵"緬桂"依然生機盎然,綠綠蔥蔥。每年八月,花開滿樹、香飄十里、沁人心脾。在源村、沙土乃至全縣境內,這棵"緬桂"古樹是獨無僅有的一大景觀。

傳說,當年照鉉大和尚從緬甸化緣帶回"緬桂"樹時,將此樹栽種在紹龍寺廟後,並賦詩一首,詩曰:悟覺菩提植於心,紹龍寶剎栽靈根。他年香飄千萬里,已坐蓮花聽妙音。

老和尚種下這棵"緬桂"樹後,於次年八月桂花飄香時節,便圓寂西歸……。[4]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