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行旅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溪山行旅圖
是北宋畫家范寬的作品,此圖是他傳世的惟一真跡,是范寬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繪畫史中的傑作。
打開《溪山行旅圖》,一座大山矗立眼前,和山水一起映入人們眼簾的,還有不少收藏者的題款,而這些題款,就成了揭開名畫流傳千年的唯一線索。[1]
印記題跋
谿山行旅圖曾被明、清兩代文人墨士珍藏流傳至今,當中不乏著名鑑賞家和多位皇室成員,經手累加的印鑑多達22枚,而清高宗的印鑑竟有6枚,可見其珍愛程度之盛。以下依照時代順序列出印鑑的各項資訊,並可對照左圖的標記示意,認識這些印記題跋有助於釐清此畫受到重視的程度以及其輾轉流傳的時代背景。
谿山行旅圖的作者是在1958年確立,由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牛性群先生與副院長李霖燦先生在該畫右下處騾隊後方樹叢中發現有「范寬」二字,佐證了明代董其昌所題:「北宋范中立谿山行旅圖」,至此谿山行旅圖為范寬所繪已殆無疑義。
構圖
畫作中遠近側正的視覺角度下觀察各有不同,遠看有巍峨巨石的壯闊,高山右側直直垂注一縷涓瀑,山壁岩牆上的特殊紋理不僅歷歷可見,線條亦是變化多端、粗黑曲折,不僅使山形更加雄偉厚重,也產生了層次和立體的切入觀感。而山壁上密如細雨的筆觸(雨點皴),更拉長了山高的視覺感受,忠實地呈現了范寬的繪畫特色。
山頂的樹木叢生無論遠近皆能望見枝葉疏密透光的層次,近處則更可見枝幹節瘤突出、盤根錯節,紋理幾可亂真,似乎可解釋成使用細小的畫筆,施以蒼勁的筆力如刻畫而來,此外,部分植物葉片依稀可見紅色和綠色消褪的痕跡,可知此畫原先是以彩色的形式發表。而近景的小瀑左岸走出的挑擔之人頭戴斗笠、動作如生,可能即將走過溪水之上的人工架橋,圖幅右下方更出現了駝獸列隊前進的律動,在蒼勁十足的景致中添加了生物的活躍氣息。
賞析
這件作品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氣勢雄強,巨峰壁立,幾乎占滿了畫面,山頭雜樹茂密,飛瀑從山腰間直流而下,山腳下巨石縱橫,使全幅作品體勢錯綜,在山路上出現一支商旅隊伍,路邊一灣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飛瀑,使觀者如聞水聲、人聲、騾馬聲,也點出了溪山行旅的主題。[2]
隨著流水往全圖的下方望去,以更加細膩的筆觸在幽暗的深谷中暈出如霧氣一般的墨彩幻化,米芾便以「深暗如暮夜晦明」形容這種呈現了瀑布沖洩的力道以及水花的效果。水流盡頭可引領觀察者拉至近景,此時每一棵樹的枝枒葉梢巨細靡遺、疏落有致,巧妙的是右下角可見一行馬車行隊,在其右方分岔如「橫Y」字形枝幹下方的樹葉呈現了一個缺口,可見范寬的落款簽名,但由於年代久遠,此畫顏色略顯暗沉,距離半公尺的距離下要細分此畫作的各個細節並非易事,因此現在畫展中多見遊客舉起望遠鏡近距離檢視賞閱。
收藏
立軸 絹本 淡設色
縱206.5厘米 橫103.3厘米
1958年8月5日,李霖燦(時任台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從畫的右下角發現了畫家的簽名,在樹叢處有「范寬」二字才確定是真跡無疑,此畫是世界上唯一一幅范寬簽名版國畫。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是台北故宮的天字號重寶。
視頻
范寬《溪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以及李唐《萬壑松風圖》被台北故宮定為“鎮館三寶”,是什麼樣的故事令它們有著如此崇高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