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斗形肌性管道(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漏斗形肌性管道(咽) |
咽(英文名:pharynx)是一前后略扁的漏斗形肌性管道,位于第1~6颈椎前方,上端附于颅底,向下于第6颈椎下缘或环状软骨的高度续于食管。
咽有前壁、后壁及侧壁,其前壁不完整,故咽向前分别与鼻腔、口腔及喉腔相通。咽腔分别以软腭与会厌上缘为界,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3部。
咽具有吞咽功能,呼吸功能,保护和防御功能以及共鸣作用。此外,咽也是一个重要的发音共振器,对发音起辅助作用。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咽
外文名; pharynx
汉语拼音; yān yàn yè
字形字义; 连接口与肺和胃的通道
简介; 是气体的通道
长度; 长约12~14cm
生理机能; 呼吸功能
读音
咽 [yān]口腔后部由肌肉和黏膜构成的管子,分三部分,上段与鼻腔相对称"鼻咽";中段与口腔相对称"口咽";下段在喉的后部称"喉咽"。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路(亦称"咽头"):~喉。
咽 [yàn]使嘴里的食物或别的东西通过咽头到食道里去:~唾沫。狼吞虎~。细嚼慢~。
咽 [yè]阻塞,声音因阻塞而低沉:哽~。呜~。
折叠编辑本段字形字义 咽(yān)形声。字从口,从因,因亦声。"因"意为"承上启下"。"口"与"因"联合起来表示"上承于口,下接于胃"或"上接于口,下接于肺"。本义:连接口与肺和胃的通道。辨析:咽与喉。"咽"指气体和食物的输送管道;"喉"指发音用的管腔。
简介
咽位于鼻腔的后方,是气体的通道,也是食物的通道。喉位于咽的后下方,由软骨和声带组成,气体经过时可以引起声带振动而发声。吞咽时会厌软骨盖住喉的入口处,以防止食物入喉。
器官"咽"
咽(pharynx) 食物入食管和呼吸介质(水或空气)入鳃或肺的共同通路。咽介于口腔和食管之间,既属于消化系统又属于呼吸系统。
鱼类的鳃于咽的两侧形成。在胚胎的早期,咽部两侧突出5个咽囊。与此相对应,外胚层也向内凹陷,内外两胚层相遇后打穿,乃形成鳃裂。鳃裂间为鳃隔,其前后面发生出丝状或板状的表皮突起--鳃。鳃裂的数目随动物种类而不同。在脊椎动物中,最多可达14对,如一种盲鳗;圆口类多为7对鳃裂。鲨鱼一般为5对,许多种鲨鱼在鳃裂前面还有一个吸水孔,从发生来看,吸水孔乃是退化的第一对鳃裂。
陆栖脊椎动物虽用肺呼吸,但在胚胎期也形成咽囊,这些咽囊有些暂时打穿形成鳃裂,但以后即行封闭。咽囊在发育中形成一些和呼吸无关的衍生结构。
第1对咽囊的远端部膨大形成鼓室(中耳),其近端部仍保留着和咽的联系,成为耳咽管,或称欧氏管。耳咽管和鼓室与鲨鱼的吸水孔同源,都是由第1对咽囊发生而来。第2对咽囊在哺乳类形成腭扁桃体,在其他陆栖脊椎动物多趋于退化。腭扁桃体为淋巴器官,其功能是产生淋巴细胞和抗体,有防御作用。第3和第4对咽囊形成甲状旁腺(背侧上皮)和胸腺(腹侧上皮)。第5对咽囊的上皮形成后鳃体。陆栖脊椎动物的后鳃体位于甲状腺旁,哺乳类的成体无后鳃体。后鳃体分泌的激素称为降钙素,可调节血浆中钙离子浓度。
咽囊的底面中央处发生出甲状腺。在系统发生上,甲状腺相当于文昌鱼的内柱。用放射性碘注入文昌鱼体内,则注入的碘全集中到内柱,证明内柱与甲状腺同源。圆口类的幼体在咽部有内柱,变态后内柱变为甲状腺。
在鱼类,水与食物共同入口,到达咽部,水由鳃裂流出,在流经鳃丝时进行气体交换;食物则由咽入食管。两栖类有了内鼻孔,空气由鼻孔经口咽腔入肺;食物则由口经过口咽腔入食管。
哺乳类的内鼻孔后移,硬腭之后延伸出软腭。沿软腭的背中线向前剪开,可见鼻咽腔(咽部对向鼻腔的部分)。在鼻咽腔侧壁上可见耳咽管(欧氏管)的开口,此管沟通咽部及中耳腔。咽向后有两个通路:一是靠背面的食管,一是经喉门通入腹面的气管。吞咽时,食物经口腔、咽进入食管,即从腹前方通向背后方,所以呼吸通路和消化通路在咽部形成咽交叉。在喉口外盖有一个叶片形的软骨--会厌软骨,吞噬食物经过咽部时,会厌软骨盖住喉门,迫使食物进入喉门背面的食管而不误入气管。呼吸时,空气通过鼻腔、咽,由喉门入气管,即从背前方通向腹后方。
对于人体而言,咽是消化道与呼吸道的共同通道,呈前后略扁的漏斗形肌性管道。上附于颅底,下端至第6颈椎体下缘续于食管,全长约12 cm。咽的后壁与侧壁较完整,前壁自上而下分别与鼻腔、口腔和喉腔相通,因此,咽可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1]
参考文献
- ↑ 漏斗形肌性管道(咽), 360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