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漾江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漾江镇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彝族自治县境内,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20公里,境内最低海拔为1560米,最高海拔为3900米,群众居住的最高海拔为2700米。

乡镇概况

漾江镇国土面积415.03平方公里,辖紫阳、桑不老、上邑等共12个村 委会,105个自然村,居住着傈僳纳西、傣、苗、回等12个民族,2006年末共有4087户15021人。镇党委下设12个村党支部,3个机关、事业党支部,镇政府设直属站所8个,有干部职工108人,垂直部门12个,有干部职工216人。全镇总耕地面积19316亩,年平均气温16.2℃,年降雨量1050毫米。镇内主产水稻、玉米、白芸豆等。水资源总量名列漾濞县第一位,小型电站建设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丰富的大理石等多种矿藏。苍山西坡属苍山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教育

漾江镇在教育方面,坚持依法治教,“两基”成果得到巩固提高,通过了省教育督导团对我镇“两基”工作的检查验收。积极推进镇中心校管理制度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 ,强化管理,全面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解决1500名寄宿制困难学生生活补助,切实减轻了家长负担,解决了部分孩子上学难的问题。人口与计划生育方面,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认真落实“奖优免补”奖励政策,全镇共办理农村《独生子女光荣证》333户,兑现奖励19.21万元,156名独生子女享受了免费教育。文化方面,农村文化生活日渐丰富多彩,组织参与了州庆文艺汇演、林权制度改革文艺演出、“六一”儿童节等4场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同时还成立了镇老年人协会、老年体育协会,通过寓教于乐,广泛参与,积极配合等多种形式极大地陶冶了老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操,弘扬了民族文化。医疗卫生方面,完成妇女乳腺普查普治,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等传染病防治宣传。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参合农业人口12958人,参合率达90.67%。科技推广运用方面,开展核桃病虫害防治知识等科技培训93场次,参训人员达3700人次。水稻肥床旱育、机制钵等农业技术已普遍推广运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方面,坚持党管武装的原则,根据有关会议精神,把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列入议事日程;认真完成民兵年度整组工作,建立健全各种制度,按质按量完成征兵工作任务,县体检合格9人,被批准入伍3人;完成了基层武装部正规化建设,已通过验收,我镇武装部达A类标准;及时完成了县人武部下达的其它各项任务。全镇民族宗教、妇女儿童保护、残疾人关爱等工作都得到了较好的开展。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积极作用进一步得到发挥和加强。

自然资源

漾江镇地广人稀,资源富集。全镇土地资源总量中陆地面积占98.5%,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仅为36人,人均占有土地(含水域)4.22亩;总耕地面积18565亩,其中水田79 97亩, 旱地7539亩, 水浇地4641亩;林地448468亩,未利用土地79540亩。镇内属亚热带、温带气候,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6.2℃,年降雨量1050毫米。适宜于种植多种农作物,镇内主产水稻、玉米、荞子、小麦、油菜、蚕豆、洋芋、白芸豆等。水资源总量名列全县第一位,主要有漾濞江、金盏河、艾拉河、咕噜堡河和紫阳河等,河水流量大且常年流水,小型电站建设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丰富的大理石、锑、铜、雄黄、石墨等多种矿藏。

农村经济

漾江镇着力培植农业支柱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扎实推进农业 农村各项工作。按照“打基础、调结构、建支柱、奔小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加快核桃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全年完成泡核桃种植0.736万亩,总面积达8.636万亩,核桃产量1250吨,产值2100万元,农民人均核桃收入1020元,单户核桃年收入最高达15万元,核桃产业已成为全镇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63万亩,粮食总产773.5万公斤,增长2.4%;粮食单产262公斤,增长9公斤;人均占有粮食514公斤,增长14公斤。种植烤烟105.7亩,收购266.5担,17户烟农收入15.55万元。种植白芸豆、红花、重蒌等特色经济作物4170亩,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粮经比例调整为58:42 。采取果断措施,严密防治重大动物疫情,在周边乡镇发生w病疫情的情况下,确保了我镇无w病等重大疫情发生,保障了畜牧业健康发展,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利益。2006年底全镇大牲畜存栏11626头(匹),羊存栏17528只,猪存档18638头,共完成牛冻精改良1082头,饲草种植300亩,全年肉类总产量达2098吨,畜牧业产值达1000万元。深入开展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合理界定公益林和商品林,为科学合理、分类经营奠定了基础。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涉及林农3156户14344人,涉及林地172440.7亩,其中:自留山2286户94376.1亩;责任山651户66014亩;共管山16个村民小组7766亩;退耕还林215户1052.6亩。排查矛盾纠纷507起,调处成功405起,调处率80%。基本完成产权明晰工作,转入林权勘验、申请登记、审核发证阶段。2006年,全镇共完成天保人工造林10323亩,荒山造林5000亩。兑现退耕还林现金补助65万元,兑现种粮农民生产资料增支补贴13.55万元,3478户农户得到了实惠。

人口卫生

漾江镇居住着彝、汉、白、傈僳、纳西、傣、苗、回、壮、布依、沙、水族等12个民族。1985年全镇总人口12726人,男6431人,女6295人。全面实施计划生育国策以来,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2006年末,全镇总人口15021人,比1985年净增2295人。民族结构中,彝族4817人,占32%;汉族6384人,占43%;白族2192人,占15%;傈僳族1418人,占9%;其它210人,占1%。2006年末,全镇办理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333户。镇内各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民族风俗习惯受到尊重,民族团结,社会安定。[1]

基础建设

漾江镇紧紧围绕重点项目立项和资金扶持,以项目促建设,以建设促发展。

集镇和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漾江镇

投入102万元,完成镇政府第二办公楼、脉地村委会、桑不老村委会建设和江桥村委会修缮工程;投资52万元的金盏、湾坡、普坪村委会办公楼及安南村文化室正在建设中;紫阳完小教学楼建设工作已竣工投入使用;脉地中学学生住宿楼和投资50万元的客运站主体工程已完工;投入资金对上邑、桑不老、江桥村委会和农贸市场到镇政府卫生路进行了绿化。

电网建设方面:

加快优质电网平台建设,投资584万元的平地坝35千伏变电站和输电线路已建成投入使用;投资306万元的完善西部地区农村电网改造和完善一期农村电网改造工作进展顺利。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面:

多方争取资金37.3万元,群众自筹5.2万元,投入6000个劳动工日,修复和平大沟、虎川大沟、沙坝大沟等52条农灌大沟;完成了胡板厂水塘建设工程;实施了银甲、田心等7件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835人1032头牲畜的饮水困难;新建水窖水池138个,改善灌溉面积9200多亩,确保了基本农田灌溉用水。

能源和生态建设方面:

新建沼气池80个,改造节能灶386户。认真抓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护林防火等各项工作。强化宣传,认真执法,不断改善全镇环境状况。通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160万元,新建了脉地、江桥、上邑、桑不老村等4 座移动机站,新安装农村电话526台,山区通讯难的问题逐步得到了解决。

交通建设方面:

投入101.4万元,新建总长78.2公里的抱荷岭上村、下村、珍珠坡、浩木库、背阴坡、箐头、麻地场、银甲等12条村组公路,解决了2100余人出行难的问题。[2]

特色产业

漾江镇着力培植农业支柱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扎实推进农业农村各项工作。按照“打基础、调结构、建支柱、奔小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加快核桃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全年完成泡核桃种植0.736万亩,总面积达8.636万亩,核桃产量1250吨,产值2100万元,农民人均核桃收入1020元,单户核桃年收入最高达15万元,核桃产业已成为全镇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63万亩,粮食总产773.5万公斤,增长2.4%;粮食单产262公斤,增长9公斤;人均占有粮食514公斤,增长14公斤。种植烤烟105.7亩,收购266.5担,17户烟农收入15.55万元。种植白芸豆、红花、重蒌等特色经济作物4170亩,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粮经比例调整为58:42 。2006年底全镇大牲畜存栏11626头(匹),羊存栏17528只,猪存档18638头,共完成牛冻精改良1082头,饲草种植300亩,全年肉类总产量达2098吨,畜牧业产值达1000万元。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涉及林农3156户14344人,涉及林地172440.7亩,其中:自留山2286户94376.1亩;责任山651户66014亩;共管山16个村民小组7766亩;退耕还林215户1052.6亩。2006年,全镇共完成天保人工造林10323亩,荒山造林5000亩。[3]

历史变迁

漾江镇在民国时期属金脉镇,1950年属金脉区,1957年设烧涧乡和脉地乡,1957年分属上街、脉地2公社(烧涧属脉地公社),1961年分属淮安、烧涧、脉地三个公社,1963年属脉地区,1966年设为脉地、烧涧两个公社,1982年烧涧公社正名为双涧公社,1984年改设为脉地、双涧两个区,1988年改设为两个乡,2001年脉地乡改为脉地镇。2005年撤并脉地镇和双涧乡为漾江镇。

行政区划

全镇国土面积415.03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8565亩,全镇辖紫阳、桑 脉地大花园风光

不老、上邑、脉地、江桥、湾坡、荨麻箐、抱荷岭、阿家、普坪、安南、金盏12个村委会,109个村民小组,145个自然村。[4]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