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潘家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潘家华

来自 北极星环保网 的图片

潘家华:1957年生于湖北枝江,1978年至1982年在华中农学院学习,1982年至1985年北京林学院硕士研究生,1988年至1993年剑桥大学土地经济系博士研究生。1985年至1988年湖北省社科院长江经济所助理研究员、副所长。

是现任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代理党委书记 、所长、研究员,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常务理事、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增选学部委员[3]

中文期刊《城市与环境研究》主编,英文期刊《Chinese Journal of Urban & Environmental Studies》主编。国家首批哲学社会科学"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4]

民 族 ---- 汉族

出生地点----湖北枝江

出生日期----1957年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者

毕业院校----华中农学院,剑桥大学

人物简介

曾任UNDP北京代表处高级项目官员、能源与环境顾问、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社会经济评估工作组(荷兰)高级经济学家;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2010年)讲解"关于实现2020年二氧化碳减排目标的思考"。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土地与资源经济学、世界经济、能源与气候政策等。

主持了多项国际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支撑;973项目、院重大、国家部委和地方省市委托研究项目28项,撰写和主编学术专著8部,在《科学》(2008,10,2012,6)、《自然》(2009,10)、《牛津经济政策评论》(2009,10)等国际和《中国社会科学》(2002、2009)和《经济研究》(1993、2008)等国内刊物上发表中英文论(译)著300余篇(章、部)。

获中国社科院第二届优秀成果二等奖(专著《持续发展途径的经济学分析》(199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社科院第四届优秀成果一等奖(论文《人文发展的概念构架与经验数据》(2002,中国社会科学))、第十四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碳预算方案-一个公平、可持续的国际气候制度框架》。获绿色中国年度人物(2010-2011年)称号。

个人履历

1976年参军;1977年入党;1982年2月退伍;

1978年3月进入华中农学院园林系学习,1981年获学士学位;

1982年3月进入北京林学院,生态专业硕士研究生;1985年获硕士学位;

1985年进入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1988年入剑桥大学;1992年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经济学);随后在土地经济系做博士后研究

1993年回国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开展博士后研究,后任研究员、发展研究室副主任、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7-1998年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北京代表处高级项目官员、能源与环境顾问;

1998-2001年,赴荷兰参加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关于温室气体减排的社会、经济、技术综合评估报告的协调、组织、写作和编撰工作;

2001年10月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发展研究室主任;2002年任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2008年任主任;

2005年5月,发展研究室整建制调整进入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后任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主任;

2009年,任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

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增选学部委员。

潘家华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学术成果

93-95年

1 潘家华,世界环境与发展的南北途径及其趋同态势,

世界经济,(北京),1993年第11期 ,第21-26页。

2 潘家华,建设开放的长江大市场,文汇报(上海),1993年11月4日及11日

3 潘家华,排污许可额的市场配置原理与应用,科技导报(北京),1994年第12期,第46-49页。

4 潘家华,论土地资源的价格基础,经济研究(北京),1993年第12期,第66-70页。

5 潘家华,水资源跨流域配置的资源经济问题研究,自然资源(北京),1994年第4期,第7-14页。

6 潘家华,从极限到持续, 生态经济(昆明),1994年第1 期,第38-42 页。

7 潘家华,长江开放与湖北经济的腾飞,湖北社会科学(武汉),1994年第2期,第12-15页。

8 环境问题的经济理论与应用, 世界经济(北京),1994年第9期,第46-52页。

9 潘家华,三峡投资的社会评价及其政策含义,江汉论坛(武汉),1994年第8 期,第63-68页。

10 潘家华(译),人类世界已逾越极限;翻译,世界经济译丛,1994年第2期,第27-32页。

11 Jiahua Pan, A comparative assessment of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Vol.6 (4): 402-411 (1994)

12 Jiahua Pan, Environmental standards versus structural changes as sustainability alternatives: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nitrate pollution control,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Vol.25(12):1759-72, (Pion, UK, with Ian Hodge, 1993)

13 Jiahua Pan,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of discharge and input control for reducing nitrate pollution, Environment Management, Vol. 18 (1): 33-42 (Springer-Verlag, New York, 1994).

14 Jiahua Pan, Land use permits as an alternative to fertilizer and leaching taxes for the control of nitrate pollutio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Vol.45 (1): 102-112 (UK, with Ian Hodge, 1994).

15 Jiahua Pan, A synthetic analysis of market efficiency and constant resource stock for sustainability and its policy implications, Ecological Economics, Vol. 11 (3):187-199 (1994), (Elsevier Science B V, USA). 被引频次:4

16 潘家华,环境可持续性:市场调控原理及其政策含义;世界经济,1994年第12期,第31-38页。

17 潘家华,南北贸易关系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太平洋学报,1995年第3期,第128-133页。

18 潘家华,明确资源产权,优化环境管理;科技导报,1995年第7期;第61-64页。

19 潘家华,贸易自由与环境保护,世界经济年鉴199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516-526页。

20 潘家华,乡镇企业:环保产业的大市场,中国环保产业,1995年第4期,第20-22页。

21 潘家华,Sanxia Resettlement: environmental cost and its internalization, World Economy and China, an English Journal published by the Chinese association of World Economy, Vol 3(4), 1995.

96-97年

1 潘家华,土地经济问题再认识(与高应轸、顾志明合著,撰写土地资源价值论、土地供需分析及地产市场的培育与调控等三章,约12万字),此书为中国地政丛书之一部,南京出版社,1996年。

2 潘家华,持续发展途径的经济学分析,

(35万字,此书为经济学文库之一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

3 潘家华,环保对国际贸易的制约与促进;国际经济评论,1996年第5/6期;第22-24页。

4 潘家华,环境成本:新的贸易壁垒?国际经济评论,1996年3/4期,第25-26页。

潘家华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5 潘家华,三峡移民的环境成本分析;国际经济评论,1996年9/10期,第51-52页。

6 潘家华,资本替代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环境报,1996年5月21日,第3版。

7 潘家华,乡镇企业环境成本辨析,科技导报,1996年第6期,第43-45页。

8 潘家华、庄贵阳,黄海中国海域污染与控制对策分析,中韩黄海污染与控制双边学术讨论会主题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1996年9月6日

9 潘家华,应用排污许可市场配置方法控制长江武汉段水污染的经济分析,中国南方部分省区持续经济发展研究,1996年2月(南京出版社,1997年9月版)。

10 潘家华,环境成本内部化与南北贸易关系,世界经济,1996年第8期,第41-43页。

11 潘家华,能力建设的内涵及其在发展中国家的实践,世界经济与政治,1996年第7期,第5-9页。

12 潘家华,中国环境问题对全球构成威胁吗?中国环境报,1996年12月14日,第3版。

13 潘家华,Use of tradable permit system for control of water pollution in Wuhan, China, paper presented at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Common Property, June 5-9, 1996, Berkeley, US.

14 潘家华,中国粮食安全的环境制约,国际经济评论,1997年3-4期(与人合作)。

15 潘家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理论创新,国外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第34-38页。

16 潘家华,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to China'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New Waves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Ed Saga University, Japan, 1997.

17 Jiahua Pan, The role of large development projects in the conservation of biodiversity. MacArthur Meeting o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7-11 April, 1997, Kuming, China.

18 潘家华,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长江经济,人民长江报,1997年5月17日,第4版。

19 潘家华,防范气候变暖:国际经济关系的新焦点。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领导参阅。1997年第24期(8月25日),第19-20页(与人合作)。

20 潘家华,土地管理中的权益重叠与利益冲突,中国土地科学,1997年7月,第11卷4期,第23-26页。

21 潘家华,控制全球变暖的国际经济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年第9期,第10-13页。

22 潘家华,共同的未来,冲突的利益,世界经济年鉴,1997。

23 潘家华,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to China's Sustainable Human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Human Development China Country Report Background Paper, 1997, UNDP.

24 潘家华,多种公有制形式与环境管理,中国环境报,1997年10月11日。第3版。

25 潘家华,步履维艰,任重道远:从纽约地球首脑会议看全球环境与发展态势。世界经济回顾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

26 潘家华,土地寻租中的"法人-代理"(Principal-agent problem)问题,土地问题研究,地政丛书第3集,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与人合作)。

27 潘家华,三峡工程投资的环境成本最优化,经济学消息报,1997年11月7日,第2版(与人合作)。

98-01年

1 Pan Jiahua, 2000.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on China'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M. Tsutagawa & P. Ratnayake (eds), New Waves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Asia, pp. 253-268, Published by Centre for Regional Economic Studies, Saga University. ISBN 955-9098-58-6

2 潘家华,中国林业发展的几个制度约束问题。中国林业问题,1998年第3期

3 潘家华、杜亚平(译),贸易术语解释(The Language of Trade, 英汉对照)。原著M. B. Smith & M. R. Blakeslee。中国经济出版社。Pp.518。潘家华,杜亚平,1999年。

4 从三维结构复合系统论可持续发展调控原理。载邓楠(主编),可持续发展:人类安全与生存。黑龙江教育出版社。Pp.426-438. 刘培哲,潘家华。1999年

5 潘家华,充满政治色彩的"全球气候变化会议",世界经济调研,2001年第25期。潘家华,2001年。(中国科学院转用:领导参阅

6 潘家华,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议程,气象出版社。

Pp.320。刘培哲,潘家华,周宏春,庄贵阳,Emily Yeh

7 Davidson, O., B Metz, and R Swart and J Pan (editors), 2001. Climate Change 2001: Mitig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orthcoming in June 2001, also author of the Technical Summary and chapter 7 on costing methodologies).

潘家华

来自 光明网 的图片

8 Bernstein, L. and J Pan (editors), Sectoral Cost and Benefit of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Measures, Proceedings of IPCC Expert Meeting, Eisenach, Germany, February 2000 (ISBN90 6960 089 7. Published by RIVM for the IPCC. 279pp.

9 Pan, J., H. Timmer, N I Van Leeuvan, and R Swart (editors), 1999. Economic Impact of Mitigation Measures, Proceedings of IPCC Expert Meeting on Economic Impact, The Hague, 26-8 May, 1999. Published by the CPB and RIVM for the IPCC. Also author of the summary report

10 碳汇:中国林业长足发展的新机遇。全国政协2001绿色论坛,2001年9月,北京。潘家华,2001年

11 潘家华,东北亚地区能源交通合作的机遇与挑战。日本北海学园"第13届北太平洋地区安全与合作国际学术会议"。2001年10月15-17日。潘家华,2001年。

2002年

1 Pan, J,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analysis of human development potentials and demand for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Working Paper 2002-10, Global Chang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October 2002 (paper first presented at 663rd Wilton Park Conference on Climate Change in London, 14-17 May 2002 and distributed at COP-8 in New Delhi).

2 Pan, J., Transaction cost for CDM projects in China. Report to the project authority, UN Foundation Project on CDM Capacity Building in China. UNDP Beijing, June 2002.

3 Pan, J., Transaction cost for CDM projects in China. Report to the project authority, UN Foundation Project on CDM Capacity Building in China. , UNDP Beijing, June 2002.

4 潘家华, 国家利益的科学论争与国际政治妥协: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关于"减缓气候变化社会经济分析评估报告"述评,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2期(总第258期),pp.55-59。

5 潘家华, 全球变化挑战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2002年第3期

6 潘家华,人文发展权限与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碳排放需求,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7 潘家华,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的背景与成就(组稿),世界知识,2002年第19期,10月15日出版

8 潘家华,可持续发展40年: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透视,世界经济黄皮书2002/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9 潘家华,美国温室气体减排新方案:偷换概念,逃避减排。国际环境参考,2002年第3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2002年2月16日。

10 潘家华,美国温室气体减排新方案剖析。可持续发展研究,2002年第3期。61-62。

11 潘家华,石油战略问题访谈。新闻周刊,42-44。2002年12月16日。记者张刚。2002年第40期。中国新闻社主办。

12 潘家华,气候变化:我们能做什么?世界社科交流。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事局主办。2002年7月16日,第38期,总1006期。

13 潘家华,全力展开有关全球变化的社会经济研究。建议。2002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办公室主办。总第24期。

2003年

1 J. Pan, Commitment of CO2 Emissions for Human Development: an outline of policy framework for post-Kyoto Process. Presentation at SBSTA 18 side event on Post-Kyoto Policy Framework, 13:00-15:00, 12 June, 2003. Environment Room, Bonn.

2 J. Pan, Rural Energy Patterns in China: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available data sources. Paper presented at Stanford-TERI(Tata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Workshop on Rural Energy Transi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ew Delhi, 5-8 November 20002, Working Paper, Stanford Programme on Energ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 J. Pan, Emissions rights and their transferability: equity concerns over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Agreements: Politics, Law and Economics, 2003 vol 3(1): 1-16.

3 J. Pan, Insurance for climate change related risks from a Chinese perspective. Paper presented at UNFCCC Workshop on Insurance and Climate Change Related Risks, Bonn, 12-15 May, 2003.

4 J. Pan, Adaptive emission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integrated analysis of adaptation and emissions. Paper presented at IPCC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Expert Meeting on Integrated Analysis of Adaptation and Mitigation to Climate Change. Geneva, 20-22 May, 2003.

5 潘家华,庄贵阳,陈迎。2003。减缓气候变化的经济分析。气象出版社,北京(为中国气象局重点图书出版"全球变化"系列丛书之一种)。

6 潘家华,减缓气候变化的经济与政治影响及其地区差异,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6期(总第274期),pp.66-71

7 潘家华,人文发展权益与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排放, 世界经济与中国(英文刊)2003年第2期,31-38页。

8 潘家华,物欲消费理念反思, 科学中国人。2003年12期。24-25页。

9 J. Pan,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analysis of human development potentials and demand for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Working Paper 2002-10, Global Chang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October 2002 (paper first presented at 663rd Wilton Pa

rk Conference on Climate Change in London, 14-17 May 2002 and distributed at COP-8 in New Delhi).

潘家华

来自 城市化网 的图片

10 J. Pan, Du, Y., Risk assessment on ecological hazards. In: "FutureOutlook for the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dited by Teng Teng, in Encyclopedia of Life Support Systems (EOLSS), Eolss Publishers, Oxford, UK,

2004年

1 潘家华 物欲消费理念反思<<瞭望>> 海外专刊 第2期 新思想库专栏 第66-68页2004年

2 Pan Jiahua, Understanding human development potentials and demands for greenhouse emissions with empirical analysis using time series and cross-sectoral data .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4 Vol.2(1):26-34

3 Pan Jiahua, 2004. Industrialisation and emissions reduction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China and World Economy. No 3, pp. 1-16.

4 潘家华 低碳发展的社会经济与技术分析.载藤滕 郑玉歆(主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制度与政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4月 第223-262页

5 潘家华, 石坚荣, 庄贵阳, 陈洪波,郑艳, 赵行姝等,舟山生态市建设规划(文体、说明文本、图集)舟山市人民政府,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2003年12月,2004年3月16日通过国家环保局组织的专家论证。

6 潘家华, 陈迎,陈洪波,石坚荣等,镇海生态建设规划,镇海区人民政府,

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2003年10月完成,2004年元月19日通过浙江省环保局组织的专家论证。

7 潘家华、胡怀国,权衡取舍: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国际贸易,2004年2月号。22-25页。

8 潘家华,减缓气候变化:人文发展的挑战与途径。载全国政协人口资源委员会 中国气象局 编,陈邦柱 秦大河主编"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研讨会论文集。气象出版社。2004年1月。125-133。

9 潘家华,工业化进程与温室气体减排:中国面临的挑战,中国与世界经济,(英文刊)2004年第5期。

10 Ott, H E, Winkler, H, Brouns, B, Kartha, S, Mace, M, Huq, S, Kameyama, Y, Sari, A P, Pan, J, Sokona, Y, Bhandari, P M, Kassenberg, A, La Rovere, E L & Rahman, A 2004. South-North dialogue on equity in the greenhouse. A proposal for an adequate and equitable global climate agreement. Eschborn, GTZ."

11 Pan Jiahua, Meeting human development needs: emissions reductions from a developing country perspective. IDS Bulletin on Climate Change and Development (July 2004, volume 35, number 3).

12 潘家华,燃料"蛙跳",远水难解近渴。绿叶,观点。Vol.76(4), 2004. 第24-25页。

2005年

1. Jiahua Pan and Huaiguo Hu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China's entry into the WTO: the automobile sector. A sub project of the CCICED Taskforce on WTO and the Environment, 2003-2004. Report submitted to CCICED Council and published in IISD (2004), A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China's WTO Accession: an analysis of six sectors.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nnipeg, Canada. Pp. 107-138; and in Chinese (Environmental Press of China, 2005)

2. 潘家华,气候变化的国际政治经济含义。环球时报 第933期。2004年12月14日

3. 潘家华,京都议定书生效对中国经济的影响。2005年2月16日,中国青年报,经济版

4. Pan Jiahua, Climate pressure may cool economy. Interview by Jianghepeng, China Business Weekly, p.16. 2005年2月21-27日,第207期。

5. Pan Jiahua, China and climate change: the role of the energy sector, Policy Brief. translated into and published in Chinese at the Chinese page and Italian by the Italian in monograph edited by Vitorio Prodi in December 2005.

6. 潘家华,后京都国际气候协定的谈判趋势与对策思考。气候变化研究进展。Vol. 1(1): 10-15.

7. 王邦中 潘家华(主笔),郑艳赵行姝 张伟(撰稿人):可持续发展与气象事业。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气象与可持续发展卷(第一章, 。1-10),主笔。气象出版社。2005年,北京。

8. Pan Jiahua,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and energy demand in China. BBC Night Interview (made on 26th February in Beijing and Broadcasted on 15 march 2005.

9. 潘家华 丁永建 陈宜瑜(主笔),王根绪庄贵阳 沈永平(撰稿人):气候与环境变化对中国影响的综合分析,载陈宜瑜主编、丁永建、佘之祥、林而达副主编,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影响与适应、减缓对策(下卷)。第十一章,主笔。科学出版社,2005年,北京。Pp.14-46.

10. 潘家华 丁永建(主笔),刘时银、赵林、徐德应、赵行姝、钱迎倩、王庆锁、郑艳、杨劲松、史学正、苏支珠(撰稿人),王根绪、杨建平、庄贵阳、谢昌卫(共献者)。气候与环境变化对生态和社会经济影响的利弊分析,中国气候与环境变化科学评估报告。科学出版社,2005年,北京。Pp.114-194.

11. 潘家华, 陈迎,陈洪波,石坚荣等,桐乡生态市建设规划,桐乡市人民政府,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2004年10月完成,2005年元月19日通过浙江省环保局组织的专家论证。

12. 潘家华, 陈迎,陈洪波,石坚荣等,平湖生态市建设规划,平湖市人民政府,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2005年1月完成,2005年3月19日通过浙江省环保局组织的专家论证。

13. Jiahua Pan, Rural electrificatio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institutional aspects. RCSD-Stanford,

14. Jiahua Pan, China CDM Policy Study: review of the China Interim Measures for CDM Projects. World Bank, July 2005

15. 潘家华、胡怀国,中国工业转型的能源含义分析。载能源研究所《2005年中国能源发展分析报告》。

16. 潘家华 庄贵阳 陈迎 气候变化20国领导人会议模式与发展中国家的参与。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10期,pp.52-57。

17. Hongbo Chen, Huaiguo Hu, Jiahua Pan,Low Carbon Development : Challenges for China as a Rapidly Industrializing Developing Country. China & World Economy / 64-77, Vol. 13, No. 2, 2005

18. Jiahua Pan, 2005. Meeting human development goals with low emissions: an alternative to emissions caps for post-Kyoto from a developing country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Agreements: Politics, Law, Economics. Vol. 5(1):89-104.

2006年

1. Jiahua Pan, Commercializ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technologies for various consumption needs. In Bertrand Fort & Francis X. Johnson (eds). Technology Partnerships for Renewables: Key to Energy Security. Asia-Europe Environment Forum 3rd Roundtable. Stockholm, Sweden, 26-28 August 2004. Published by Asia-Europe Foundation and Institute for Global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 ISBN: 981-05-4099-X. 2005. pp. 52-71.

2. Jiahua Pan, Fulfilling basic development needs with low emissions – China'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building a post-2012 climate regime. In Taishi Sugiyama (ed), Governing Climate: the struggle for a global framework beyond Kyoto. Pp. 87-108. Published by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ISD), ISBN: 2005.

3. 潘家华,伞峰。论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结构转型。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2005中国经济论坛:十五计划回顾与十一五规划展望》,中国市场出版社。Pp. 138-156. 2006年1月。

4. 潘家华,李萌,中欧能源战略合作。2006年1月给《财经》;

5. 郑艳,潘家华, 吴向阳。影响北京城市增温的主要社会经济因子分析。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年4期。Vol2 (4): 188-192。

6. 潘家华、庄贵阳、陈迎、吴向阳,英国气候政策:以激励机制促进低碳发展。中国环境报,第三版(前沿)。2006年1月27日。6000字

7. Wuyuan Peng and Jiahua Pan. Rural electrification in China: history and institution. China & World Economy, Vol 14 (1): 71-84. 2006. 彭武元、潘家华,中国农村电气化进程分析,2006年第1期。

8. 潘家华 庄贵阳,温室气体减排-机遇与挑战。人民日报,2006年2月14日

9. Jiahua Pan, The role of China in international climate policy. Presentation made at European Climate Forum on Post-Kyoto Climate Regime Building. 20-22 February 2006. Brussels. Organized by European Climate Forum, Potsdam Climate Change Institute.

10. Jiahua Pan, Xianli Zhu. Modeling energy requirement for basic needs. Presentation made at BASIC project Beijing meeting. 18-19 February, 2006. Beijing Zhongyan Hotel.

11. 刘培哲、潘家华、周宏春、庄贵阳、Emily Yeh,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中国21世纪议程,(入选:解读科学发展观推介书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图书馆学会承办)气象出版社,ISBN7-5029-2858-8, 2000年版。共有160种图书、期刊、影响作品入选)。中国图书馆学会2005年9月致函气象出版社,2006年2月23日气象出版社出具证明给作者。)

12. 潘家华,学术研究与社会责任,社科党建,2006年第二期,pp.56-58. 3000字

13. Jiahua Pan. Basic needs satisfaction as the basis for global climate regime building, with a case calculation for China. Presentation made at US-China Climate Forum, Berkeley, 23-24 May, 2006.

14. 潘家华, 物欲消费理念反思。载《绿色中国文集 第III卷》,潘岳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6月。Pp.152-157。

15. Pan Jiahua, Roadmap to Post-Kyoto Climate Agreements,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06. Vol 2 (Suppl. 1): 22-27.

16. Energy and Climate Security Understanding the challenges and working together from a developing country perspective, ASEM@10, Connecting Civil Societies of Asia & Europe, Workshop 1: How can Asia and Europe contribute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nergy Security, Helsinki, 7-8 September, 2006.

17. 潘家华,中国经济增长、能源需求与温室气体排放,G8+5议员"能源与气候变化"对话,2006年10月26日上午,北京国贸中国大饭店。

18. Jiahua Pan and Xianli Zhu, Energ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In Sustainable Energy Watch 2005/6, Hellio International. Pp. 61. Paris.

19. Pan Jiahua, Chen Ying, Zhuang Guiyang and Zhao Xingshu. 2006. Understanding China's Energy Policy: economic growth and energy use, fuel diversity, energy/carbon intensity,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Background paper prepared for Stern Review on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Working paper 2006-01, RCSD,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20. Xuedu Lu, Jiahua Pan and Ying Chen, 2006. Sustaining economic growth under energy and climate security concerns. China and World Economy, Vol 14(6): 85-97. IWEP/CASS and Blackwell.

2007年

1. 潘家华,中国式的建筑浪费,新财经,2007年第3期(总第84期),pp.30-31。3500字。

2. 潘家华,奢侈消费文化当止,人民日报,2007年3月20日第11版。1000字

3. 陈迎 潘家华 庄贵阳,斯特恩报告及其对后京都谈判的可能影响,气候变化研究进展,Vol. 3(2): 114-119。

4. 潘家华,节能优先应对减排挑战,人民日报,2007年4月5日,第16版。2000字。

5. 潘家华,全球变暖:巨大的挑战,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4月17日。第7版。1000字

6. Pan Jiahua, Le développement de la petite hydraulique en Chin, .pp. 55-60; Xianli Zhu et Jiahua Pan, Global Change, No. 23, April 2007.

7. 潘家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团中央国家机关名家谈社会学系列讲座,第13讲,东方出版社,2007年。

8. 潘家华 伞峰 工业化必须突破传统模式。载蔡昉(主编)都阳(副主编),《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第8期:刘易斯转折点及其政策挑战》,中国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7。社科文献出版社,北京。Pp. 264-283。

9. 潘家华,气候变化地缘政治的中美欧三强博弈,《世界经济调研》,第23期(总第1554期),2007年6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调研》编辑部。10千字。

10. 潘家华,可持续发展:历史的回顾。《党建新闻》,2007年三月(第10辑),武汉出版社。Pp. 57-61,6千字。

11. 潘家华,中国有很大的节能潜力,中法工商联合会刊《联结(Connexions)》,第39期。专访。Pp. 12-13。

12. 潘家华 孙翠华 邹骥 周大地 等,减缓气候变化的最新科学认知。《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年7月,Vol. 3(4): 187-194。

13. Jiahua Pan, China is part of the world. Green Future Special Supplement, Greening the Dragon. P. 4.

14. 潘家华 孙翠华 孙国顺。 减缓气候变化经济评估结论的科学争议与政治解读。国际经济评论,2007年9-10月号。Pp. 47-49。

15. 潘家华 蒋尉 从中美战略对话角度透视能源和环保问题。国际经济评论,2007年9-10月号。Pp. 53-56。

16. 傅崇兰 主编 潘家华 副主编。建设节约型社会战略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473pp.

17. 潘家华 气候变化中的强强博弈。城市中国,2007年。第21期。Pp.25-28。

2008年

1 潘家华 创新发展理念 让环境分享增长的红利。 环境保护,2007年11A。Pp.20-22。

2 Jiahua Pan,Welfare dimensions of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Editorial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Volume 18, Issue 1, February 2008, Pages 8-11 (Article title: Welfare dimensions of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Reference: JGEC607, Journal title: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Corresponding author: Dr. Jiahua Pan, First author: Dr. Jiahua Pan, Received at Elsevier: 15-NOV-2007, Citation information: Vol 18/1 pp 8-11, DOI information: 10.1016/j.gloenvcha.2007.11.001

3 Ning Zeng, Yihui Ding, Jiahua Pan, Huijun Wang, Jay Gregg,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limate Change--the Chinese Challenge. Science 8 February 2008: Vol. 319. no. 5864, pp. 730 – 731. DOI: 10.1126/science.1153368

4 Lu Xuedu, Zhuang Guiyang and Pan Jiahua, China's Move Toward a Low Carbon Economy, Special Report. Development Outreach, World Bank Institute, April, 2008. pp.15-17.

5 潘家华 陈迎 谢来辉 郑艳2007。 中国外贸进出口产品的内涵能源及其政策含义研究。载WWF《气候变化国际制度:中国热点议题研究》。第3章,pp.25-44。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北京。2007年11月。Pp.64。(同时出英文版:Jiahua Pan, Ying Chen and Laihui Xie, 2007. Embedded Energy in China's International Trade. In WWF, Key Issues in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in China. China Environment Press published for WWF, Beijing. Pp. 25-42).

6 潘家华 满足基本需求的碳预算及其国际公平与可持续含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1期。Pp.35-42。

7 潘家华 孙翠华 孙国顺IPCC减缓气候变化第4次经济评估报告结论的科学争议与政治解读。载邓楠主编: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07。黑龙江教育出版社。Pp.37-42。2007年11月。

8 张坤民 潘家华 崔大棚 主编 低碳经济论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北京。703pp.

9 潘家华 郑艳 碳排放与发展权益。 世界环境pp. 59-63。

10 彭武元 潘家华 农村电力需求的影响因素– 基于湖北省抽样调查的经验分析。中国农村经济pp. 66-72。

11 苏伟 潘家华(主编)规划方案下的清洁发展机制(PCDM):制度框架与国际动态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2万字。Pp.143。2008年5月第一次印刷。

12 Jiahua Pan, Low Carbon for a High Quality of Life. Financial times Business: European Union The Energy Issue. Pp. 20-21.

13 潘家华 能源与环境:2007年的形势回顾与热点问题。中国经济研究报告(第59期)。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2008年4月15日。

14 Jiahua Pan, Henry Jacoby and Jos Delbeke Kyoto, Bali, … and Now? Energies, No. 13. Total Publication. Pp. 16-21. Interviewed by Daniel Solano.

15 潘家华 郑艳 伞锋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环境与发展。载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主编 生态环境与中国经济发展-第4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经济管理出版社。

16 潘家华 郑艳 温室气体减排的途径及其社会经济含义分析。环境保护,2008年第6期。

17 潘家华 美国构建2015年后的气候变化框架协议。世界经济调研2008年8月25日。

18 潘家华 赵行姝 陈正洪 汪金福 湖北省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分析与政策含义。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年,Vol (4):5,pp. 309-314.

19 陈迎 潘家华 对斯特恩报告的要点评述和解读。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年,Vol (4):5,pp. 266-271.

20 潘家华 美国人的游戏:构建2015年后的气候变化框架协议。绿叶2008年第8期。Pp.75-82.

21 课题组,中国与欧洲在能源和气候安全领域的相互依存性。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8期。Pp.24-32。

22 潘家华 能源与环境:2007年的形势回顾与热点问题。中国经济研究报告第59期,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2008年4月15日。Pp.14。

23 陈迎 潘家华 谢来辉 中国外贸出口商品中的内涵能源及其政策含义。经济研究,2008年第7期,pp.11-25。

24 Pan Jiahua, Chen Ying and Xie Laihui. Energy embodied in good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China. In Shi Shiwei (ed), Competition and Partnership: key issues of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EU.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Trade Press. Beijing. Pp. 345-387.

25 Jiahua Pan, Jonathan Phillips, and Ying Chen, China's balance of emissions embodied in trade: approaches to measurement and allocating international responsibility.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Volume 24, Number 2, 2008, pp.354–376.

2009年

1 Pan Jiahua, Xie Laihui. Border Tax Adjustments: for climate protection or as a barrier to trade.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Vol. 19, Special Issue. March 2009. Pp. 32-60.

2 潘家华 勿需幻想,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要走独立自主之路。绿叶,2009年第3期(总第130期),pp.50-56。

3 潘家华 中国能源消费增长:拐点将至?城市中国,第32期,pp. 22-26。2008年11月15日出版

4 潘家华 郑艳 基于人际公平的碳排放概念及其理论含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10期。PP.6-16。

5 潘家华 陈迎 碳预算方案:一个公平、可持续的国际气候制度构架。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Pp.83-98。

6 潘家华 提高现有能源利用率可增加就业。中国与世界观察。2009年第2期。China and World Affairs.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办,中国与世界观察杂志社有限公司,2007年7月。国际刊号:ISSN 1990-9934。Pp. 203-208.

7 王文军 潘家华 欧盟对2012年后气候协定的立场。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9年。第5卷第4期。Pp.244-245。

8 潘家华 金融危机、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中国温室气体减排的长远挑战。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Pp.14-19。

9 潘家华 我国能源发展的战略误区与选择。中国能源。第31卷,第9期。2009年第9期。Pp.15-18。

10 Pan Jiahua and Kelly Sims Gallagher, Global Warming: the road to restraint. In Power and Restraint: a shared vision for the US-China Relations. Edited by Richard Rosecrance and Gu Guoliang. Public Affaris, New York. Pp. 107 – 118.

11 潘家华 和谐竞争:中美气候合作的基调。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年6月号。Pp.42 – 44。中共中央党校主办。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12 潘家华 正确认识发展低碳经济。绿叶,2009年第5期(总第132期),pp.52-58。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13 Jiahua Pan, China expects leadership from rich nations. NATURE, Vol 461, 22 October 2009

14 Jiahua Pan,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Throug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Journal, U.S. DEPARTMENT OF STATE /September 2009 VOLUME 14 / NUMBER 9 , pp. 16-18

15 Jiahua Pan, Dispelling illusions on China and climate change,East Asia Forum, 2009-05-03.

16 Jiahua Pan, Development as China's environmental solution, Daily Telegraph, UK, 02 October 2009

17 潘家华,虽无"阴谋" 利益确在,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1月11日,第二版。

18 牛凤瑞、潘家华、魏后凯(主编),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9。社科文献出版社。

19 潘家华,加速城市发展转型 提升城市增长品质(代序)。载牛凤瑞、潘家华、魏后凯(主编),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9。社科文献出版社。

20 王伟光 郑国光主编 潘家华 罗勇 陈洪波副主编。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09:通向哥本哈根。社科文献出版社。

21 潘家华 陈迎 庄贵阳 杨宏伟2008/9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形式分析与展望。载王伟光郑国光主编 潘家华 罗勇 陈洪波副主编。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09:

22 姜克隽 潘家华 中国:从参与者到领先者。能源评论,2009年9月,第9期。Pp.21-24。

23 潘家华、陈迎、李晨曦,碳预算方案的国际机制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12月

24 潘家华,哥本哈根之后的气候走向,外交评论Vol 26 (6): 1-4. 2009年12月(外交学院,中国国际关系学会)。

25 潘家华,中国能承诺什么,能源评论,总第12期,2009年12月。Pp.34-36.

26 潘家华,金融危机能化解减排压力吗?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第一、二届张培刚奖颁奖典礼暨学术论坛文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P. 211.

27 潘家华,金融危机、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 中国温室气体减排的长远挑战。中国经济研究报告第96期,2009年4月20日。15pp.

28 Jiahua Pan, Jonathan Philips, and Ying Chen. China's Balance of Emissions Embodied in Trade: Approaches to Measurement and Allocating International Responsibility,In D. Helm and C. Hepburn (eds.) The Economics and Politics of Climate Chang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2009. pp. 142-166.

29 潘家华,中国:从参与者到领先者, 能源评论, 第9期, 2009年9月1日。Pp.21-23。

2010年

1 潘家华,从规模扩张向品质提升: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战略转型。载潘家华 魏后凯(主编)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0。社科文献出版社。

2 潘家华,转折调整 务实行动:从哥本哈根高预期减排到坎昆务实调整。载王伟光 郑国光 潘家华 罗勇 陈迎(编)气候变化绿皮书2010,社科文献出版社。

3 潘家华,碳预算方案的国际认同及其推进建议,气候变化科学专辑No. 1/2:45-49。中国科学院兰州图书馆。2010年第1-2期

4 潘家华,国际气候谈判的利益博弈与中国的可能选择,载郑新立(主编) 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09/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1月。Pp. 427-439.

5 Jiahua Pan, YingChen, Carbon budget proposal,In R. Pachuari (ed.),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 setting a global agenda for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Published by The Energy and Resource Institute, New Delhi, India. 2010. Pp. 13-48.

6 潘家华,生态建设需要涵盖低碳内容(序二), 载黑龙江省社科院 省政府政研室(编), 黑龙江省生态建设与发展报告(2009),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2月

7 潘家华,准确认识低碳经济, 中国经济报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双月刊),Vol. 2: 23-28. 2010年7月2010年3月

8 潘家华,全球减排,没有硝烟的博弈, 《经济》杂志(经济日报社主管), 2010年第7期:6-9

9 王文军、潘家华,浅议中国在后京都时代的气候政策走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Vol.2: 21-26. 2010年2月

10 潘家华,低碳: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绿叶》杂志, 2010年第6期:14-18

11 潘家华、庄贵阳,后哥本哈根时代中国低碳经济形势展望,载中国经济前景分析-2010年春季报告(陈佳贵 李扬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年。Pp. 204-215.

12 潘家华,碳排放与发展权益(第十章),载杨洁勉(主编)世界气候外交和中国的应对,时事出版社, 2009年5月。Pp.241-256.

13 潘家华,加速低碳转型,实现可持续增长, 中国经济报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双月刊),Vol. 4: 60-64. 2010年7月

14 王谋、潘家华、陈迎,《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的影响及意义,气候变化研究进展,Vol.6(4): 307-312. 2010年7月

15 潘家华,低碳城市:从理解到建设, 绿叶杂志,No.8:38-41. 2010年8月

16 潘家华、庄贵阳、马建平,低碳技术转让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 24(4):85-90. 2010年6月

17 潘家华、庄贵阳、郑艳、朱守先、谢倩漪,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国际经济评论, No. 4: 88-101.2010年7月

18 谢来辉、潘家华,发展低碳经济与区域互动机制研究,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Vol. 3(2): 73-87.2010年8月

19 潘家华 郑艳,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框架及政策含义,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vol20:122)pp.1-5.

20 潘家华 陈迎,Carbon budget proposal: a framework for equitable and sustainable international climate regime.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Vol. XXXI:1, pp.5-34. 2010. Feb.

21 潘家华, 气候公正,2010年外交主题词, 人民日报, 国际(23版),2010年1月7日

22 潘家华, 中国已经做到极致,还要怎么减碳?, 远见杂志, 2010:101-102. 2010年1月1日

23 潘家华,走低碳之路提高国际竞争力, 人民日报(权威论坛), 2010年4月12日:23

24 潘家华,低碳:不能只是口号, 能源(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管), 2010年4月5日: 94-96.

25 潘家华,推进新兴学科发展,创新研究室建设, 《社科党建》, 2010年8月

26 潘家华,理性认知中国碳排放, 《财经》杂志, 2010年9月

27 潘家华、郑艳,适应气候变化的分析框架及政策涵义,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杂志, 2010年第10期

28 潘家华: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 潘家华, 《东方企业文化》杂志, 2010年10月

29 潘家华,中国低碳转型有内在动因(Low-carbon logic), 《中外对话》特刊, 2010年11月

30 潘家华,中国须以高碳补贴低碳转型(China's transformation paradox), 《中外对话》特刊, 2010年11月

31 潘家华,金融危机,经济发展,节能减排与中国温室气体减排, 俄罗斯《经济与社会变革:事实、趋势、预测》(俄语), 2010年第2(10)期

32 潘家华、凯利·西蒙斯·加拉格尔,全球变暖--呼唤节制之路,《力量与克制--中美关系的共同愿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年8月

33 谢来辉、潘家华,贸易与气候变化研究评述,《贸易与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0年9月

2011年

1. 潘家华, 以低碳转型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绿叶》杂志, 2010年第12期

2. 潘家华, 适应气候变化的分析框架及政策涵义, 《生态环境与保护》, 2011年第1期

3. 潘家华, 碳竞争力就是中国的未来, 《节能与环保》杂志, 2011年第5期,

4. 潘家华, 节能减碳需要高歌稳进, 《中国经贸导刊》, 2011年第9期

5. 潘家华, "十二五"绿色发展指标无需过激,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1年第3期第7卷

6. 潘家华, 经济要低碳,低碳须经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11年第2期第25卷

7. 潘家华、禹湘, 非化石能源发展的几个战略问题, 《开放导报》, 2011.08.08

8. 储诚山、潘家华, 中国棉纺织产品链对全球影响分析,《开发研究》, 2011.08.20

9. 潘家华, 城市民生的制度保障, 《城市观察》, 2011年第4期,

10. 潘家华、张丽峰, 我国碳生产率区域差异性研究,《中国工业经济》, 2011.05.17

11. 潘家华, Flexibility Required to Meet China's Mandatory Green Targets Set in the 12th Five-Year Plan,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1年第3期

12. 潘家华、陈洪波, 低碳技术:需要厘清几个认识问题,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1.07.10

13. 潘家华、陈迎, Carbon Budget Proposal-An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for a Equitable and Sustainable World Climate Regime,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年9月

14. Chen Ying, Pan Jiahua, Xie Laihui, Energy Embodied in Good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China: Calculation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Vol.9 No.1, 2011年3月

15. 潘家华、王谋, 坎昆气候会议认识与展望,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1年第2期

16. 庄贵阳、潘家华、朱守先, 低碳经济的内涵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经济学动态》, 2011年 第1期

17. 郑艳、潘家华、薄旭, 拉响新警报:气候移民, 《世界知识》, 2011年5月,第9期,

18. Pan Jiahua, Zheng Yan, Anil Markandya, Adaptation Approaches to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An Operational Framework, Economía Agraria y Recursos Naturales., Vol. 11,1. (2011). pp. 99-112, ISSN: 1578-0732,

19. Pan Jiahua , China's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East Asia Forum,

20. 潘家华, 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不宜作为约束性指标,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观察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年6月

21. 潘家华、王汉青、陈志强、梁本凡、周跃云、陈颖, 《中国城市低碳发展2011》, 经济日报出版社, 2011年

22. 潘家华、马海兵、张莹,Green Economy and Green Jobs in China-Current Status and Potentials for 2020, Worldwatch Institute, 2011年

23. 潘家华、王谋等, 低碳转型-践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主编:潘家华 副主编:王谋), 学苑出版社, 2010年11月

24. 王谋、潘家华等, 回顾与展望:前期谈判进展及对德班会议走向的判断, 《2011年气候变化绿皮书》,社科文献出版社, 2011年11月

25. 潘家华, "充电"还是"放电"?--博士后研究的双重属性, 《博士后交流》, 2010年第4期

26. 潘家华, 感受延安精神,勇于担承历史使命,《社科党建》, 2011.02

27. Pan Jiahua, Zheng Yan,The Concept and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of Carbon Emissions Rights Based on Individual Equity,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Vol.9 No.2 June 2011

28. Ke Shuifa, Pan Chenguang, Pan Jiahua, Zheng Yan, Zhang Ying, The Multiplier effe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orest park tourism on employment creation in China, Journal of Employment Counseling, pp136-144

根据各年相关记录整理。格式和内容不尽规范、完整,没有穷尽疏忽和错谬之处。

视频

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 第120集 潘家华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破解零碳密码 2022-12-13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