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潘毓刚」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潘毓刚,1937年出生于中国广东梅县 [1] ,量子化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美国波士顿学院化学系终身教授。 1953年潘毓刚…”)
 
行 1: 行 1:
 潘毓刚,1937年出生于中国广东梅县 [1]  ,量子化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美国波士顿学院化学系终身教授。
+
{{Infobox person
1953年潘毓刚出版了科普读物《你的身体如何工作》;1959年毕业于台湾大学;1961年到美国留学,先后进耶鲁大学和密歇根州大学研究院攻读;1966年获得理论化学博士学位,后在哈佛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67年进入波士顿学院化学系工作,先后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1978年获联邦德国高级科学家特别奖;1980年被聘请为中国科学院名誉教授;1986年被聘为暨南大学名誉教授;1986年连续两届担任了全美华人协会总会主席职务;1994年获得全美华人杰出成就奖;2001年在波士顿学院化学系带完最后一名博士生后回中国授课。
+
| 姓名  = '''[[潘毓刚]]'''
 +
| 外文名 =
 +
| 圖片  = 
 +
[[File:潘毓刚.jpg|缩略图|[https://p1.ssl.qhmsg.com/dr/270_500_/t01909d27d68bafe48c.jpg?size=618x574 图片来源360搜索]]]
 +
| 出生日期 = 1937年
 +
| 出生地點 = 广东梅县
 +
| 逝世日期 = 
 +
| 国籍    =    美国
 +
| 民族    =    汉族
 +
| 職業 = 教学科研工作者
 +
| 教育程度 =    密西根州立大学
 +
| 主要成就 =    1978年获联邦德国高级科学家特别奖<br> 1994年获全美华人杰出成就奖
 +
| 知名作品 =   《[[你的身体如何工作]]》<br>《[[酸和碱]]》
 +
}}
 +
 潘毓刚,1937年出生于中国广东梅县  ,[[ 量子化学家]] [[ 教育家]] [[ 社会活动家]] ,美国波士顿学院<ref> 化学系终身教授。</ref>
 +
 
 +
1953年潘毓刚出版了科普读物《[[ 你的身体如何工作]] 》;1959年毕业于台湾大学;1961年到美国留学,先后进耶鲁大学和密歇根州大学研究院攻读;1966年获得理论化学博士学位,后在哈佛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67年进入波士顿学院化学系工作,先后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1978年获联邦德国高级科学家特别奖;1980年被聘请为中国科学院名誉教授;1986年被聘为暨南大学名誉教授;1986年连续两届担任了全美华人协会总会主席职务;1994年获得全美华人杰出成就奖;2001年在波士顿学院化学系带完最后一名博士生后回中国授课。
 +
 
 
 潘毓刚主要从事量子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创立了先进的计算夫兰克———康登因子的渐近方法和微观化学动力学的理论,并把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应用于化学反应研究;他还致力于高等教育。
 
 潘毓刚主要从事量子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创立了先进的计算夫兰克———康登因子的渐近方法和微观化学动力学的理论,并把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应用于化学反应研究;他还致力于高等教育。
 +
人物经历
 +
*1937年,潘毓刚出生于广东,在故乡梅州度过童年。
 +
 +
*1947年,潘毓刚到台湾念书。初中时代就用很多时间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做自己喜欢做的研究,在校成绩虽然平平,但却在报刊发表过不少智力游戏或数学测验的短文。16岁读高一。
 +
 +
*1953年,出版了科普读物《你的身体如何工作》一书。大学期间他经常不去上课,躲在家里写书、写文章,在科学专业期刊发表过不少科研论文。
 +
 +
*1959年,毕业于台湾大学。
 +
 +
*1961年,到美国留学,先后进耶鲁大学和密歇根州大学研究院攻读。
 +
 +
*1966年,获得理论化学博士学位,后在哈佛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
 +
*1967年,任波士顿学院化学系助理教授,两年后升为副教授。
 +
 +
*1973年,成为波士顿学院终身教授,兼任德国著名的史图佳大学和马克司甫朗克研究院客座教授。
 +
 +
*1978年,获联邦德国高级科学家特别奖。
 +
 +
*1980年,潘毓刚被中国科学院聘请为中国科学院名誉教授,为中国"四化"建设作参谋顾问。
 +
 +
*1986年,应时任国务院侨办主任廖晖的邀请,接受了暨南大学名誉教授一职。1986年连续两届担任了全美华人协会总会主席职务(首届主席为杨振宁),长达4年之久。
 +
 +
*1994年,获全美华人杰出成就奖,获此殊荣者只有他与著名的物理学家袁家骆和吴健雄共三人。
 +
 +
*2001年,在波士顿学院化学系带完最后一名博士生,就宣布不再带学生了,后回中国授课。
 +
 +
==主要成就==
 +
===教学科研===
 +
[[File:潘毓刚1.jpg|缩略图]]
 +
潘毓刚高一时出版了科普读物《[[你的身体如何工作]]》一书;大学一年级时,与友人合译了大学教科书《[[普通化学]]》,出版后风行台、港、东南亚等地。大学三年级时出版了被作为大学参考书的《[[酸和碱]]》。大学期间他经常不去上课,躲在家里写书、写文章,在科学专业期刊发表过不少科研论文。
 +
 +
潘毓刚从1973年起便成为波士顿学院终身教授,是台湾大学同届毕业生中最快拿到化学博士、最早当上化学教授的人,他仅用六年时间便由助理教授升任终身正教授,创了美国波士顿学院的纪录。除在美国任教,他还兼任德国著名的史图佳大学和马克司甫朗克研究院客座教授,由于他在量子化学等方面有卓越的贡献,1978年获联邦德国高级科学家特别奖,1994年获全美华人杰出成就奖,获此殊荣者只有他和著名的物理学家袁家骝和吴健雄三人。
 +
 +
20世纪70年代以来,潘教授经常赴欧美讲学,进入本世纪后则较多在大洋洲和亚洲讲学。他在任教与讲学期间,不仅培养了众多的化学博士,科研上亦成绩斐然:先后发表过100多篇学术论文、60多篇专业书评、出版了四本科学著作;曾到世界30多个国家参加学术会议或学术交流;创立了先进的计算夫兰克---康登因子的渐近方法和微观化学动力学的理论,并把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应用于化学反应研究,这在当今世界理论化学领域还属最新课题,改变了过去宏观化学的粗糙和表面的研究,使人类首次掌握了[[高空化学]]、[[空气污染化学]]等原理,<ref>从而奠定了他在化学领域的地位。</ref>
 +
 +
==社会贡献==
 +
潘毓刚教授于1986-1990年连续两届任全美华人协会总会主席。该会成立于中美建交前的1977年,首任会长是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潘教授在任期间是全盛时期,在华盛顿、纽约、波士顿、旧金山等地建立了14个分会,会员多达万余人。华协在为增进华人团结、争取和维护在美华人地位和权益,促进中美科技、文化交流,推动中美建交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
 +
改革开放之初,潘毓刚任中国中国科学院名誉教授,为中国"四化"建设作参谋顾问。今年67岁的潘毓刚教授10多年来一直担任对中国改革开放影响很大、在美国出版的《[[科技导报]]》的顾问编委(杨振宁、李政道都曾任此职),为中国提供了许多世界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最新信息。由于潘毓刚在全球科学界的影响及其对中国"四化"建设所作的突出贡献,先后受到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江泽民等的亲切接见。
 +
 +
潘毓刚既是科学巨子又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曾先后游历、考察50多个国家。潘教授以其广泛的阅历,睿智的思维,洞明的观察,明辨是非的能力,将到世界各地讲学、游历耳闻目睹和所思所感的东西,随时在车船上、飞机上或下榻的宾馆写下来,其中有不少观点鲜明、思想深邃的评论或针砭时弊的杂文发表于世界各地的报刊上。他正在准备将30多年来各时期零星写下的文章结集出版,并请台湾文坛鬼才李敖作序。
 +
 +
*论文著作
 +
*(1)《[[你的身体如何工作]]》
 +
 +
*(2)翻译《[[普通化学]]》
 +
 +
*(3)《[[酸和碱]]》
 +
 +
*(4)《[[我也李敖一下]]》
 +
 +
==荣誉记录==
 +
*1978年获联邦德国高级科学家特别奖
 +
 +
*1994年获全美华人杰出成就奖
 +
 +
==家庭成员==
 +
潘毓刚的祖父[[潘祥初]]是有名的华侨富商,与爱国保台志士丘逢甲是亲家。其父[[潘枢润]]在20世纪40年代初曾任梅州市梅县区南口安仁中学校长。母亲[[梁莅庄]]是晚清驻日、德、比三国外交官梁诗五(黄遵宪之太舅)之女,曾留学日本。因家学渊源的关系,她对子女要求很严格,教育他们不要依赖祖业,要通过自我奋斗,闯出一条通向成功之路。其子女自幼就很勤奋,潘教授五兄弟中有四人(毓良、毓彦、毓刚、毓绪)获得留美博士学位。
 +
 +
==社会任职==
 +
潘毓刚兼任32所大学的名誉教授。
 +
 +
==人物评价==
 +
李敖:"潘毓刚是我所见过的科学家中最有人文修养的一位。
 +
 +
在量子化学等方面有卓越的贡献<ref>[https://baike.so.com/doc/8657093-8978528.html 潘毓刚]360搜索</ref>
 +
 +
==文献参考==
 +
{{Reflist}}

於 2019年1月31日 (四) 09:50 的修訂

潘毓剛
出生 1937年
廣東梅縣
國籍 美國
民族 漢族
教育程度 密西根州立大學
職業 教學科研工作者
知名作品你的身體如何工作
酸和鹼

潘毓剛,1937年出生於中國廣東梅縣 ,量子化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美國波士頓學院[1]

1953年潘毓剛出版了科普讀物《你的身體如何工作》;1959年畢業於台灣大學;1961年到美國留學,先後進耶魯大學和密歇根州大學研究院攻讀;1966年獲得理論化學博士學位,後在哈佛大學做博士後研究;1967年進入波士頓學院化學系工作,先後擔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終身教授;1978年獲聯邦德國高級科學家特別獎;1980年被聘請為中國科學院名譽教授;1986年被聘為暨南大學名譽教授;1986年連續兩屆擔任了全美華人協會總會主席職務;1994年獲得全美華人傑出成就獎;2001年在波士頓學院化學系帶完最後一名博士生後回中國授課。

潘毓剛主要從事量子化學等方面的研究,創立了先進的計算夫蘭克———康登因子的漸近方法和微觀化學動力學的理論,並把量子力學和統計力學應用於化學反應研究;他還致力於高等教育。 人物經歷

  • 1937年,潘毓剛出生於廣東,在故鄉梅州度過童年。
  • 1947年,潘毓剛到台灣念書。初中時代就用很多時間自我學習、自我發展,讀自己喜歡讀的書,做自己喜歡做的研究,在校成績雖然平平,但卻在報刊發表過不少智力遊戲或數學測驗的短文。16歲讀高一。
  • 1953年,出版了科普讀物《你的身體如何工作》一書。大學期間他經常不去上課,躲在家裡寫書、寫文章,在科學專業期刊發表過不少科研論文。
  • 1959年,畢業於台灣大學。
  • 1961年,到美國留學,先後進耶魯大學和密歇根州大學研究院攻讀。
  • 1966年,獲得理論化學博士學位,後在哈佛大學做博士後研究。
  • 1967年,任波士頓學院化學系助理教授,兩年後升為副教授。
  • 1973年,成為波士頓學院終身教授,兼任德國著名的史圖佳大學和馬克司甫朗克研究院客座教授。
  • 1978年,獲聯邦德國高級科學家特別獎。
  • 1980年,潘毓剛被中國科學院聘請為中國科學院名譽教授,為中國"四化"建設作參謀顧問。
  • 1986年,應時任國務院僑辦主任廖暉的邀請,接受了暨南大學名譽教授一職。1986年連續兩屆擔任了全美華人協會總會主席職務(首屆主席為楊振寧),長達4年之久。
  • 1994年,獲全美華人傑出成就獎,獲此殊榮者只有他與著名的物理學家袁家駱和吳健雄共三人。
  • 2001年,在波士頓學院化學系帶完最後一名博士生,就宣布不再帶學生了,後回中國授課。

主要成就

教學科研

潘毓剛1.jpg

潘毓剛高一時出版了科普讀物《你的身體如何工作》一書;大學一年級時,與友人合譯了大學教科書《普通化學》,出版後風行台、港、東南亞等地。大學三年級時出版了被作為大學參考書的《酸和鹼》。大學期間他經常不去上課,躲在家裡寫書、寫文章,在科學專業期刊發表過不少科研論文。

潘毓剛從1973年起便成為波士頓學院終身教授,是台灣大學同屆畢業生中最快拿到化學博士、最早當上化學教授的人,他僅用六年時間便由助理教授升任終身正教授,創了美國波士頓學院的紀錄。除在美國任教,他還兼任德國著名的史圖佳大學和馬克司甫朗克研究院客座教授,由於他在量子化學等方面有卓越的貢獻,1978年獲聯邦德國高級科學家特別獎,1994年獲全美華人傑出成就獎,獲此殊榮者只有他和著名的物理學家袁家騮和吳健雄三人。

20世紀70年代以來,潘教授經常赴歐美講學,進入本世紀後則較多在大洋洲和亞洲講學。他在任教與講學期間,不僅培養了眾多的化學博士,科研上亦成績斐然:先後發表過100多篇學術論文、60多篇專業書評、出版了四本科學著作;曾到世界30多個國家參加學術會議或學術交流;創立了先進的計算夫蘭克---康登因子的漸近方法和微觀化學動力學的理論,並把量子力學和統計力學應用於化學反應研究,這在當今世界理論化學領域還屬最新課題,改變了過去宏觀化學的粗糙和表面的研究,使人類首次掌握了高空化學空氣污染化學等原理,[2]

社會貢獻

潘毓剛教授於1986-1990年連續兩屆任全美華人協會總會主席。該會成立於中美建交前的1977年,首任會長是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潘教授在任期間是全盛時期,在華盛頓、紐約、波士頓、舊金山等地建立了14個分會,會員多達萬餘人。華協在為增進華人團結、爭取和維護在美華人地位和權益,促進中美科技、文化交流,推動中美建交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

改革開放之初,潘毓剛任中國中國科學院名譽教授,為中國"四化"建設作參謀顧問。今年67歲的潘毓剛教授10多年來一直擔任對中國改革開放影響很大、在美國出版的《科技導報》的顧問編委(楊振寧、李政道都曾任此職),為中國提供了許多世界經濟建設和科技發展的最新信息。由於潘毓剛在全球科學界的影響及其對中國"四化"建設所作的突出貢獻,先後受到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江澤民等的親切接見。

潘毓剛既是科學巨子又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曾先後遊歷、考察50多個國家。潘教授以其廣泛的閱歷,睿智的思維,洞明的觀察,明辨是非的能力,將到世界各地講學、遊歷耳聞目睹和所思所感的東西,隨時在車船上、飛機上或下榻的賓館寫下來,其中有不少觀點鮮明、思想深邃的評論或針砭時弊的雜文發表於世界各地的報刊上。他正在準備將30多年來各時期零星寫下的文章結集出版,並請台灣文壇鬼才李敖作序。

榮譽記錄

  • 1978年獲聯邦德國高級科學家特別獎
  • 1994年獲全美華人傑出成就獎

家庭成員

潘毓剛的祖父潘祥初是有名的華僑富商,與愛國保台志士丘逢甲是親家。其父潘樞潤在20世紀40年代初曾任梅州市梅縣區南口安仁中學校長。母親梁蒞莊是晚清駐日、德、比三國外交官梁詩五(黃遵憲之太舅)之女,曾留學日本。因家學淵源的關係,她對子女要求很嚴格,教育他們不要依賴祖業,要通過自我奮鬥,闖出一條通向成功之路。其子女自幼就很勤奮,潘教授五兄弟中有四人(毓良、毓彥、毓剛、毓緒)獲得留美博士學位。

社會任職

潘毓剛兼任32所大學的名譽教授。

人物評價

李敖:"潘毓剛是我所見過的科學家中最有人文修養的一位。

在量子化學等方面有卓越的貢獻[3]

文獻參考

  1. 化學系終身教授。
  2. 從而奠定了他在化學領域的地位。
  3. 潘毓剛360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