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潘镇球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潘镇球

图片来自明报教育网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

性质    校长

潘镇球 (Poon Chun Kau)

简介

1963年毕业于圣保罗男女中学,1966年于香港大学中文系以一级荣誉毕业。[1]

经历

香港大学中国历史文学硕士。[2]

1975年到大埔圣公会莫寿增会督中学任创校校长。
1997年至1999年出任粉岭田家炳中学校长。
1999年至2004年出任圣保罗男女中学校长。
退休两年后,2006年到天水围担任直资新校香港青年协会李兆基书院的创校校长。 [3]
2012年7月荣休。[4]

春风化雨数十载 默默耕耘的教育路

潘镇球是一名已退休的中学校长,他曾经担任圣保罗男女中学和香港青年协会李兆基书院的校长。大学毕业后,他在机缘巧合下投身教育行业。他一直相信每个学生都独一无二,只要有适当环境和充足资源,所有学生都可以成材。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潘镇球的教育哲学是有教无类,无论资质好坏与否,他都会尊重每一位学生。他曾遇到不少品格欠佳的学生,但他相信只要用心去感化,这些学生最终都会改过自身。多年来,看著学生不断成长和进步,潘校长掩不住心中的欣慰。

由零开始 聚沙成塔

“经营一所新校,一切从头开始,没有历史、往绩和知名度,如何令家长选择这所学校呢?。”这是潘镇球经营李兆基书院的第一个难题。在香港青年协会的大力支持下,他积极向外间推广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计划,并根据天水围学生的需要,在李兆基书院推行了“三自精神”—自律、自学和自信,同时表达了自己对教育的热情和对学生的爱心,逐渐建立了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和认同。

冲出井底 突破围城

“天水围需要一间学校让学生可以突围而出。”这所直资新校有别于天水围的津贴学校,采用英语作教学语言,让该区的家长有多一个选择。在领导圣保罗男女中学时,潘镇球的目标是要让优秀的学生变得更加优秀,但在李兆基书院里,他的目标是要教出好学生。

天水围是一个“围城”,基于交通问题,居住在这个社区里的学生较少机会与外界接触。“这里就像一个井,我们要帮助青蛙跳出去放眼世界。”他会鼓励学生们参加校外活动和比赛,让他们建立自信心。

要经营一所成功的学校,潘镇球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有优秀的办学团体和老师,还有给予支持的校董和家长,才能造就一所成功的学校。而另一个成功因素,是感召力,“教育是感化和感动的过程,你要成为有感召力的人,你先要有丰富的人生体验和经历,终生学习,才能成为学生和老师的模范。”

为自己的小说写下最丰富的一章

“即使一个人已经退休,也应该对生命继续有贡献和见证。”潘镇球退休后生活仍然多姿多彩,报读神学课程,又担任义工和校董。他亦积极钻研艺术,例如书法和摄影等等。“如果生命是一本小说,最精采的是哪一章呢?是结局。所以即使活到七、八十岁,我仍然要为自己写下精采的一章。”[5]

影片

青协“赞好校园”:退休校长潘镇球先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