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潮州音樂

於 2020年3月16日 (一) 21:14 由 果英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潮州音乐是潮州人的传统民间器乐,盛行于中国广东省潮州、汕头、揭阳,分布到周围的闽南、惠州、梅州和香港、澳门、泰…”)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潮州音樂是潮州人的傳統民間器樂,盛行於中國廣東省潮州、汕頭、揭陽,分布到周圍的閩南、惠州、梅州和香港、澳門、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台灣等潮人聚居地。它的樂器大約可分弦類:有白字頭弦、外江頭弦、二弦、二胡、三弦、琵琶、月琴、秦琴、箏、洋琴等;管類:吹、橫笛。鼓板:鼓、板、梆子。銅器:蘇鑼、斗鑼、月鑼、鈸。

2006年5月20日,潮州音樂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Ⅱ-50 。

目錄

歷史淵源

南宋末年,宋室宮廷樂宦吳丙(字汝光,原籍江西)隨師抵潮,宋亡後,吳丙定居潮陽棉城,宮廷音樂的種子也因此播落於潮陽大地,經過歷代樂工們的充實和發展,形成了潮陽笛套音樂古樸典雅的風采和濃郁的地方特色。

明清以來,外來(外省)戲曲劇種相斷入潮,商業性演出十分頻繁,這為潮音戲又注入新血液。

1843年,潮州音樂隨潮人南下到了新加坡。

20世紀50年代初,成立汕頭潮樂改進會和潮州市民間音樂團等組織。

2002年,中國音樂學院將潮州音樂引入他們的課堂,而且還把2002年定為中國音樂學院的潮州音樂年,讓學生在這一年裡學習了這一樂種 [3] 。

主要分類

潮州音樂源於當地民歌、歌舞、小調,並吸收弋陽腔、崑腔、秦腔、漢調、道調和法曲諸樂的素材,兼容並蓄,自成一類。它蘊藏豐富,品種繁多,大致可分為廣場樂和室內樂兩大類。前者包括潮州大鑼鼓、外江鑼鼓樂、潮州小鑼鼓、潮州花音鑼鼓、潮州八音鑼鼓,後者包括笛套古樂、潮州弦詩樂、潮州細樂、潮州廟堂音樂等。

韻味調式

潮州音樂內涵豐富,既能表現小橋流水式的趣味,又能演繹出氣壯山河的史詩。潮州音樂所獨有的「二四譜」是十分古老的譜式,在其獨特的律制中,「si」、「fa」二音的靈活變化體現了潮樂獨特的韻味,同時構成潮樂輕六、重六、活五、反線等多種調式以及演奏上強調充分發揮作韻和即興加花兩種技法。

代表作品

潮州音樂反映現實生活的器樂曲作品有《春滿漁港》《歡慶勝利》《喜送豐收糧》《一路送糧一路歌》;整理樂曲有《關公過五關》、《雙咬鵝》、《追舟》等;代表性曲目有《拋網捕魚》《雙咬鵝》(大鑼鼓)、《昭君怨》、《小桃紅》(細樂)、《晏燈樓》(蘇鑼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