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潮砥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潮砥镇隶属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地处德江县东南部,东与枫香溪镇接壤,南与思南县凉水井镇交界,西邻共合镇,北与长堡土家族乡毗邻。镇人民政府驻地距县城29千米。 总面积61.28平方千米。

北周至隋唐在境内设费州和涪川县。1992年10月,潮砥、小溪、楠木乡合置潮砥镇。 截至2018年末,潮砥镇户籍人口20496人。 截至2020年6月,潮砥镇辖3个社区、13个行政村, 镇人民政府驻青龙嘴。

2011年,潮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3224元。 截至2018年末,潮砥镇有工业企业4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1个。[1]

历史沿革

潮砥镇原属潮砥区,1992年10月"建并撤"后,将原潮砥、小溪、楠木三个乡合并为现在的潮砥镇。全镇辖17个村和1个居委会,191个村民组,6083户,人口2380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87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O.1%。

现有耕地面积12895.67亩,其中田10993.3亩,有林地1O.251平方公里,草地15.481平方公里,水域2.583平方公里。2004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7569.1万元,乡镇企业产值1605万元,财政收入164万元。粮食产量10762吨,人均占有粮食452公斤,人均纯收入1272元。[2]

基础建设

现有14个村通公路,潮砥至长堡沿江公路正在修建当中,覆盖我镇7个村,总里程22KM。村村用上了电,20

02年10个村实现了农村低压线路改造,全镇电视覆盖率65%以上。1997年开通了程控电话,现有电话580门以上。2001年8月开通了移动电话,现有移动电话300部以上。

主要资源

潮砥镇水资源十分丰富,水上交通较为发达。乌江盛产名贵鱼种--鲢鱼。小溪河岸建有两座发电站,年发电量160万千瓦,投资1.3亿元的白水泉电站也正在我镇实施。沿河两岸均为优良坝田,有提灌站和水轮泵站7座,灌溉面积1800余亩,水稻生产年年丰收,素有"鱼米之乡"之美称。

潮砥镇人文景观独特,可开发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现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为明代文人田秋手迹--"黔中砥柱"摩崖石刻。潮砥八景"青龙啸月、白虎含烟、金鱼射水、玉鲤悬崖、将军晒肚、老叟观星、文笔传声、峭壁禅房"声名远扬。

潮砥集镇坐落在乌江之滨、小溪河岸,集镇总面积3.85平方公里,辖1个居民委员会和1个村民委员会,集镇人口195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77人。辖区内乡镇企业4个,行政事业单位35个,现有职工148人(除教育部门)。有主要街道4条,逢农业三、八赶场,平均赶场人数在2000人以上,农忙时节也有1000人左右,街上居民家家户户做生意,现有个体工商户142户。

民俗文化

潮砥镇志

《潮砥镇志》是德江县乃至地区的首部乡镇志,其雏形经过7个月精心编撰已经形成,编撰该志的主要原因及主要目的包括:

基于潮砥地处乌江沿岸,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人民勤劳善良,民风古朴,人杰地灵,是境内乌江文化的代表,通过修志,把几千年来积淀的乌江文化彰显出来,对下一步打造乌江特色地域文化将起到良好的推介作用。

历史延续到今天,境内还没有一部乡镇志,潮砥至今也没有一部准确记载潮砥历史的文献典籍可以观古通今。

通过调查核实,把一些模糊的、含糊不清的史实弄清楚,给后人一个准确、清楚、明白的交代。

给子孙留下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使之成为有"存史、资政、教化"功能的乡土教材。

会上,《潮砥镇志》执行主编夏国清就编修《潮砥镇志》一书的准则、《潮砥镇志》一书的章节内容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潮砥镇志》社会调查资料的具体调查内容和方法与参会人员进行了详细沟通。】[3]

山水风物

黔中砥柱

"黔中砥柱"摩崖石刻如今是田秋先生留下的唯一手迹。它被省政府立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今清晰可见。到潮砥不观摩"黔中砥柱"等于没有到过潮砥,这块摩崖石刻成了潮砥的标志。

"黔中砥柱"四个大字,每字约0.3平方米,其前后有竖书小字题款,每字5厘米,前款为"甲申岁孟春月吉旦",落款为"西麓田秋题"。四周刻一条长方形单线边框,字体全系楷书,拙朴苍劲,

沙沱电站的竣工启用,将淹没集镇、淹没这块摩崖石刻。省政府文物保护单位将来实施切割搬迁,搬迁到我们政府成立的新址文物展览馆,跟我们的乌江奇石,《潮砥镇志》等一起,存放在这个展览馆,迎接四方朋友关注的目光。

乌江睡美人

站在塔坪码头往东方仰望,可以看见潮砥一景。远处的山峦起伏,构成一个美丽的图案:一位美丽的女子,五官清晰,腹部隆起,安静地睡在高山顶上。书名叫"乌江睡佛"。当地人却喜欢亲切地称为"睡美人"。[4]

潮砥镇古墓

该古墓位于官宅村,是村民张某某在挖掘房屋基础时发现的。据了解,这个古墓墓室宽约1.5米、深3米余,比普通的墓室深些,墓顶架有横梁,墓内没有发现遗物,没有发现遗体骨架,仅留存有主人的肋骨数节。墓前两旁各有一根石头柱子,上面雕刻有"永享富贵"等繁体字样;两块石板作门,并雕刻有图案。

在门前出土了两个明朝时期的瓷碗,据其花纹、图案考证,瓷碗系明朝时期流行的瓷碗,估计为其后人瞻仰时上香、盛装祭祀物品所用。这一带共分布着100多座宋明清时代具有考究价值的古墓群,其中桶井乡明墓群分布共10多座,面积100平方米,墓室以2个至4个为多,用石板砌筑。长堡乡大沙坝乌江两岸有20多座,其中墓中出土一块墓志可见明代"太子太保兵部尚书"等内容。

潮砥镇官宅坝、青门、联盟宋明墓群50多座,墓室用大石板砌筑,有的墓葬墓门门楣、门柱两侧和后壁上有雕刻图案,内容有二龙戏珠、卷云花草等,有的墓室正中还有藻井,以两个墓室最为常见,多系夫妻合葬。这些墓群的发掘,据初步推断为宋代古墓,距今约有1000多年的历史,有望对研究德江乃至贵州乌江流域历史、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资料。

但这些古墓群都处于正在修建中的国家重点工程项目――"西电东送"工程乌江沙沱水电站上游水域边缘地带,随着该电站2011年建成,截流蓄水,水位上升,如不及时抢救和保护,相当部分古墓将沉没江底。

潮砥滩

潮砥滩位于潮砥镇一千米处,是乌江中下游最著名的险滩,以"雄、奇、险、峻"闻名遐迩。素有"潮回喷怒雷"十里相闻之称,当年川盐入黔在此并成了断头路。现虽被炸平,整治交通,但依然雄伟壮观。


江水由狭窄处突然奔流而下,经过亿万年涛涛江水的冲刷洗礼,造就了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天然金色沙滩。夏日,赤脚走在沙水相连,沙质沽净的软绵绵的沙滩上,波涛一浪接一浪地向你扑来,可感受到乌江水的亲吻。

埋鞋溪

埋鞋溪位于潮砥滩上游附近,是乌江岸上的一道奇观,两岸山岭高耸,绵延起伏。只见溪水从两山壁间数百仞高的沟壑中破石曲折而下,越过十九级高宽不等的陡壁,直泻乌水,而形成一道十九个奇特的瀑布群。银瀑飞洒,层层叠挂,溅起一槽串串乳雾,层层漫舞,犹如珍珠散落。

小溪河

小溪河在潮砥镇与乌江汇合,河流流量很大,沿岸风光秀丽,良田千亩。小溪河发源于梵净山麓,经印江流进潮砥境内。

文笔峰观音阁

潮砥滩东岸的半山腰有一洞,后建一庙,为观音阁。常有人去朝拜,香火很盛。其历史悠久,雄奇险峻,远近闻名,是著名的佛教古迹。

绞关站

潮砥滩上的绞关站遗址,位于滩上游右侧500米处,遗址有两处,一处在江边,一处坐落在陡峭的半山壁。由于1959年乌江航道第三工程队将潮砥滩心巨石炸除后,输通了航道,然而因滩陡水急,上水船只根本无法直上,故依山傍水而建了江边绞关站。江边的绞关站,依外凸江心的的山岩而建,分上下层,呈环形状,四周宽丈许。


峭壁上的绞台是专为涨水时绞关用的,始建于1972年,象一座悬空而挂的长廓,依峭壁而建,垂直江面150余米。此绞关台采用砖石砌就,土瓦盖顶,至今保存完好,右侧有一垛口,当年绞关用的钢丝绳就从这里通过,绞关工作人员利用大功率发动机将船只拖扯上滩.

神仙洞

在潮砥新华村,历史悠久,为喀斯特溶洞。洞内千奇百怪,有后人铸造的菩萨,当地的人们都有传说,每年的6月19都会去神仙洞朝拜,以求家人平安、发财致富。

文昌宫

文昌塔位于新华村红罗坝,矗立在小溪河岸边。小时候经常来这里玩,下河游泳或者捉鱼。文昌塔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久经日晒雨淋,塔顶已经坍塌。

塔亭高13余米,呈六角形四层,现已呈破旧衰败之状。第1层用的方方整整的料石制砌而成,中部刻有"罐中栽花"、"神兵执器"、"野鹿含花"、"鹭鸶叼鱼"等美丽的图案,形象逼真,惟妙惟肖。2至4层均用薄薄的盒子砖砌成,开有6个梅花窗。第2层正面壁有一道小圆门,门上横额为"忠孝圣神",左联为"此地合钟灵伫见天开文运",右联为"有光皆射斗欣看瑞应昌期"。内间正墙和左右壁均绘有6朵空中飘游着的祥云。第3层正面书有"文昌宫"3个大字,也有一副对联:"凤阁流丹万丈文光悬斗宿,鳌峰耸翠一天云气会风云"。第4层六角镶有翘檐,每个翘檐有1个"万"字,字体美观大方,令人赏心悦目。宫顶尖顶已缺,此宫碑记已损,尚存碑脚。

刘氏老宅

潮砥刘家湾有一老屋,刘氏所居,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典型的土家族木构建筑,房屋宽大,共五间。门、窗、壁、梁各有特色。历经一百多年风雨不改色。除正房外,还有三栋稍小的木房围成一个四合院,整个建筑独具民族特色。

号军遗址

位于潮砥镇,分两处,一是在坳上,二是在圈子坪。

坳上遗址高千余米,宽600余米,长800余米,清咸同年间潮砥号军据此与清军抗战八年多。今山上仅存有石砌城墙、石卡门、烽火台、练兵场、点将台等遗址。

圈子坪号军遗址号军营盘高600余米,长1公里,宽600余米,咸同年间号军据此修筑营盘、城墙、石卡等军事建筑,与清军开展武装斗争达八年之久。现存城墙、石卡等遗址。

特色产品

潮砥扣肉

原料:芝麻、五花肉,简称,芝麻扣;肥而不腻,入口即化,那种感觉多让人满足啊!

潮砥酱

油盐柴米酱醋茶,酱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见品,而且在全国各地都有,做法上也是各有不同,但是说起风味口感的话,那么就各有特色的。潮砥酱系列因其选料要求高,采用纯天然无公害小麦或胡豆,经过复杂的翻晒过程所以风味特,适宜绝大多数人口味,而晒酱的人又太少,多数洒酱的家庭也就是只晒三五十斤自己家庭享用,而不进入市场。

潮砥乌江鱼

世人知道乌江,可能还是从红军"突破乌江天险"开始。然而,这条发源于贵州,经四川流入长江的大河,最着名的莫过于乌江鱼了,自古以来,乌江两岸的人们由于经常捕食,渐形成了乌江鱼独特的食用方法:将乌江鱼切片,以食油,辣椒,姜蒜等多种佐料泡制,使之具有鲜、香、嫩、滑等特点,一时间乌江鱼食者甚众。

乌江活鱼是以鱼为主要菜品的鱼专家,由于采用的鱼类品种较多,开发出的味型多样(有酸汤,清汤,微辣,中辣,剧麻辣等),以很受顾客的欢迎,味道纯正,地道,鱼是当着顾客的面宰杀,打片,成菜具有"滑,嫩,鲜,香"的特点。烹制乌江鲶鱼有个讲究,须与当地用卤水点制的豆腐一起炖,这样不败鱼味,反提鱼鲜。至于啥原因,他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反正这种做法是祖上传下来的,一直沿用至今,颇受欢迎。

"露天餐厅"的视野极为开阔,举目远眺,群山逶迤,层峦叠嶂。清澈的乌江浩荡东流,湛蓝如洗的碧空中白云漂浮,清新和煦的山风轻轻拂面,凌空飞架的大桥雄伟壮观,……人在异乡旅途,眼里观赏的是壮美秀丽的自然风光,嘴里吃的是当地久负盛名的风味美食,既饱眼福,又饱口福,一举两得,甚为惬意,其品位、情趣与氛围远远胜过豪华饭店雅间里的八碟八碗之类。真可谓美景美味醉游人,"火锅边上笑春风"。

乌江鱼的做法历史悠久,在制作过程中您也能感受到这些特色美食的魅力。乌江鱼是很有特色的,乌江鱼以鲢鱼、草鱼为主要材料,烹饪的做法煮菜为主,口味属于香辣,出自德江县境内潮砥镇。[5]

名特优新

乌江奇石

在"品赏石·迎世博"中国国际赏石精品博览会上,德江县张羽龙先生收藏的乌江奇石"开放的四川"荣获"迎世博极品石",称号,并亮相2010年世博会中国主题馆,成为近年来德江建构"奇石经济"中最为出彩的一笔。

流经德江潮砥至长堡段的乌江河床不深,七八年前,当外地人到此打捞石头然后好价钱卖出的秘密被发现后,乌江奇石的经济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被全国石界广泛关注,被誉为"皇后石"、"贵州骄傲"。随着赏石、玩石热的兴起,"奇石经济"在德江迅速发展起来。

潮砥镇的潮砥、石板,共和乡姜家渡,长堡乡长堡等沿江村寨,每家每户的房前屋后都堆放着笨重的石头,男人们将石头整理成堆,女人们用水和盐酸认真的刷洗,不时有外来人在旁驻足观看。38岁的村民张玉峰自2005年返乡开始潜水捞石,每年收入10多万元。村子里一些专搞运输的"棒棒军",他们仅仅帮别人从河里开采到或购买到的石头,搬运到村子里或沿江公路上,一天下来,也能挣个一两百元。

据当地人介绍,自2005年春季乌江奇石正式上市以来,产地经历了人工寻找、手工挖掘、人工潜水打捞和机械化大规模开采。几年间,德江县乌江沿岸的村子里已有上千户人家从石头中尝到了甜头。许多村还建立起了"奇石协会",村民们通过协会对奇石进行规范管理,统一出售。

2006年,德江县政府在县城区建起了"乌江奇石一条街",让乌江奇石真正登上了县域经济文化中心的舞台。在奇石街经营乌江奇石的经营户每年每户可获1000元的门面租赁补助,且3年内不上缴税金,现已发展了经营户12户,他们有的产销一体,有的专门收购良石再进行二次销售。经营"五洲奇石庄"的王顺珍告诉记者,2008年,在她家销售的奇石中,有一块就卖了4.8万元,"一年赚个20万元很轻松。"

为配合奇石的门面经济,来自浙江的木匠王建平抓住商机,在奇石街安营扎寨,专门为卖家和玩家加工特制配套的奇石底座,每月收入6000元以上。目前,奇石街已有2家店铺专门制作底座,生意红火。

近几年来,德江县把"乌江奇石之乡"作为县域经济名片来着力打造,建设"奇石经济"。据统计,目前,德江农民仅靠出售乌江奇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就有60多户,年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有600多户,仅乌江奇石一年给德江农民带来的纯收入高达2000多万元。

丰富的奇石资源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使德江县的"奇石经济"焕发勃勃生机。据有关专家预测,德江乌江河段可开采奇石价值至少在9000万元以上。目前,展示德江形象、推介德江文化的乌江奇石博物馆正在筹建当中。(高应清)

德江"乌江奇石"以形、色、质、纹、图五种特征多次在国际奇石博览会上获得金牌,倍受国内外赏石者的青睐,已大量销往美国、韩国、日本、印尼、新加坡和缅甸等国家,在国内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天津、广东、广西、福建、山东、湖北、重庆和四川等省市和本省各地州市。[6]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