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回归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灌溉回归水irrigation return flow灌溉水由田间、渠道排出或渗入地下并汇集到沟、渠、河道和地下含水层中,成为可再利用的水源。
简介
灌溉回归水,指灌溉水通过排水系统及地下渗流,又部分流回河道的水量。 回归水产生的原因有:①各级渠道的退水和跑水,②田间灌溉时流失的水,③盐碱地的冲洗排水,④稻田换水时排出的水以及渠道和田间渗漏等。 灌溉回归水的水质与水源的水质比较,一般都有些变化,如有机质增加,溶解氧降低或溶有施入农田的化肥和农药等。干旱、半干旱地区有盐碱地存在的灌区,回归水的矿化度和pH值可能升高;湿润地区的冷浸田产生的回归水,还原性物质可能增多,pH值会降低。 灌溉回归水与渠首引水量的比值,常作为衡量灌区工程完善程度和灌区管理水平的一项指标。完善工程设施、健全管理制度,可减少回归水。但是,对大部分地区,产生适当数量的回归水是维持灌区正常生态平衡所必需的。例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引水灌溉,由于土壤、地下水及河水中均含有一定数量的可溶盐,为使灌区内盐分平衡或脱盐,就必须通过排水排出一定数量的盐分;冷浸田灌溉也需有一部分回归水,以排除土壤中的有害物质。 回归水可否再用于灌溉或其他方面,依回归水所含有害物质的成分和浓度而定。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许多灌区的回归水到下游又被利用了。灌溉水的重复利用,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重要措施,但须注意水质监测,防止产生不良影响。
评价
由于回归水在流返河道的过程中淋溶一定数量的可溶性盐类、化肥和农药等,使水的矿化度提高,水质受到污染,从而导致江河湖塘等容泄区的水质恶化,使环境条件变坏,影响水资源的再次利用。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蒸发强度大,其土壤表层盐分较多,因而回归水淋溶的盐分也较多,上述问题就更为突出。为此,要严格控制回归水的水质,如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调整灌溉制度,采取必要的净化处理措施等。 [1] 中国南方灌区的回归水量一般很大,可达总引水量的30%左右。此外,为了有效地减少回归水量,可采取以下措施:①健全渠系工程,完善渠系的控制、调节措施。②严格用水管理,提高渠道水的利用率。③推广节水的灌水技术,如喷灌、滴灌、稻田“浅水、湿润、晒田”的灌溉方法和小畦灌水等。对回归水还可以加以利用,如从排水沟中提水,在灌区下游修筑水库或池塘以拦蓄回归水等。 产生灌溉回归水的主要原因: ① 渠系渗漏和渠系在正常和非正常停灌时的退水。 ② 水稻或其他喜水性作物在生育期内要求田面保持一定水层,致使土壤长期处于饱和状况而产生渗漏。此外,稻田换水也会产生回归水。 ③ 灌溉制度不尽合理,灌溉定额过大,灌水技术落后,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低,使多余水量经地面或地下变成回归水。 ④ 渠系工程不健全,管理不善,引水过量,使田间不需要的水量重返河流。 在这些原因中,有些是不可避免的,如渠系渗漏、渠道退水、稻田退水等;有些则是由于工程配套不全、管理不善或灌水技术落后等所造成的,这将会随着工程的改造、管理水平的提高而得到改善。
视频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