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灵严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灵严寺位于门头沟区清水镇齐家庄村。始建于唐武德年间,元至正年间重建,明永乐年间为尼庵。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嘉靖六年(1527)两次重修。寺坐北朝南,原有山门殿、钟鼓楼、太子殿、伽蓝祖师堂、大雄宝殿和两厢配殿10余间。抗战期间被侵华日军焚毁,仅存大雄宝殿。大殿梁架基本是元代遗物。整体建筑体现了元代的建筑手法和工艺,是北京地区罕见的元代殿堂建筑。寺内存有明成化二十二年《重修灵严寺碑记》和嘉靖六年《重修灵严寺碑记》。1997年再次修缮。

中文名称灵严寺 地理位置

北京地区 著名景点东灵山

建 于 唐武德年间

简介

灵严寺位于门头沟区齐家庄乡齐家庄村。始建于唐武德年间,后又于元至正年间重建,而到了明永乐年间改为尼姑寺。灵严寺北踞金柱山。寺院南向,原有山门殿、钟鼓楼、太子殿、伽蓝祖师堂、大雄宝殿以及 两厢配殿十数间。抗战期间,灵严寺大部分被日军焚毁,只剩下大雄宝殿。大雄宝殿的整体建筑体现出元代手法和工艺。该殿顶及山墙等在清代曾改建过。殿内现供奉释迦佛像,两侧铜菩萨像4尊,佛前小佛像4排,多达50尊。殿东侧塑刘备、关羽、张飞像,置于龛台内,西侧有如来佛龛,佛像背光上顶金翅鸟。灵严寺内现存的还有:成化二十二年(1486)《重修灵严寺记》碑和嘉靖六年(1527)《重修灵严寺碑记》。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嘉靖六年(1527)重修。寺坐北朝南,原有殿堂抗日战争期间被日军焚毁。今仅存大雄宝殿,面阔3间,建筑面积118.5平方米。梁架基本是元代遗物,殿内采用减柱造,檐下斗拱代替木。整体体现了元代工艺手法,为北京地区所罕见。

东灵山

被称为“东灵山”据说是始于元代,即京西齐家庄村的“灵严寺”建成之后,“灵严寺”大堂中央挂着一条横幅,上书“灵严寺内寻灵气,灵气来自东灵山”人们认为:条幅上的“东灵山”指的就是“天云山”或“矾山”,东灵山的称呼从此而始。

灵山

北京第一峰灵山,景色秀丽,夏季气候怡人,是游人休闲、度假、避暑的良好场所。冬季银光素裹、白雪皑皑,是开展滑雪运动的理想场所[1] 。进入景区沿途既能见到古代的烽火台,又能饮到四季不涸的干泉水,您还能品尝到灵山特产的莜面卷以及当地的山榛、山韭菜、野黄花和新鲜的菌类。灵山的植被也是虽海拨高度的上升而变化。这里既有暖温带植被,又有西伯利亚寒冷地带亲缘植被。其中1900米以上的高山草甸最为出名,它是新疆细毛羊、伊利马、青藏牦牛在北京生活的唯一天然繁殖养殖场。这里是野生动物的乐园,山林里活跃着松鼠、野兔、山猪、狍子等野生动物,还有可能见到稀世珍禽褐马鸡。

潭柘寺

潭柘寺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潭柘山,距市区35公里。因寺内的龙潭和柘树非常有名,所以人们称之为潭柘寺。它是佛教传入北京地区后建设的第一座寺院,因此至今还流传着“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民谚。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时期(265-316年),名嘉福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 历史。唐改建为龙泉寺。金代扩建为大万寿寺。明代皇家几次赐名修建。至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起,又大事重修,清圣主于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亲赐寺名“敕建岫云寺”。寺名历代更改不一,独潭柘一名,传久不衰。历史上名僧辈出的潭柘寺佛事活动也十分盛大,浴佛法会,莲池大会等在北京地区非常有名。1998年潭柘寺恢复了佛事活动,逢初一、十五、千年古寺香烟缭绕,钟磬齐鸣。 潭柘寺规模宏大,寺内占地2.5公顷,寺外占地11.2公顷,再加上周围由潭柘寺所管辖的森林和山场,总面积达121公顷以上。殿堂随山势高低而建,错落有致。北京城里的故宫有房9999间半,潭柘寺在鼎盛时期的清代有房999间半,俨然是故宫的缩影,据说明朝初年修建紫禁城时,就是仿照潭柘寺而建成的。整个建筑群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学原则,以一条中轴线纵贯当中,左右两侧基本对称,使整个建筑群显得规矩、严整、主次分明、层次清晰。其建筑形式有殿、堂、阁、斋、轩、亭、楼、坛等,多种多样。寺外有上下塔院、东西观音洞、安乐延寿堂、龙潭等众多的建筑和景点,宛如捧月的众星,散布其间,组成了一个方圆数里,景点众多,形式多样,情趣各异的旅游名胜景区。潭柘寺不但人文景观丰富,而且自然景观也十分优美,春夏秋冬各自有景,晨午晚夜情趣各异,早在清代“潭柘十景”就已经名扬京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