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灵山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灵山卫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中文名称: 灵山卫

别名: 卫城

行政区类别: 街道

所属地区: 青岛市黄岛开发区

灵山卫青岛市黄岛区下辖的一个街道办事处,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核心区,朝阳山CBD中央商务中心、全国百强示范街道,位于黄岛区东部。 十年内将建成一座现代化国际海港新城,规划人口30万。作为青岛最活跃投资沃土,高端社区、品牌项目接踵而至,亿万资本在此汇聚。

东方影都及其配套万达茂商业、展览、星级酒店群落户于此。胶州湾海底隧道的配套设施枢纽站也坐落在灵山卫,灵山卫为青岛开发区、黄岛及青岛老城区三地枢纽,区域位置优势明显。[1]

历史沿革

1372年(洪武5年)明右丞相魏国公徐达,派遣指挥佥事朱兴来此修建灵山卫,以防倭寇。

1734(清雍正十二年)撤卫划归即墨,降为灵山巡检分司。

1946年设立灵山卫区。

1958年改灵山卫公社。

1983年改灵山卫乡。

1984年设灵山卫镇。

2001年,撤销灵山岛乡,并入积米崖,灵山岛乡面积7.3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4.3千米,人口0.3万,乡府驻城口子村,辖城口子、毛家沟、李家村3个行政村。

2004年底,灵山卫镇面积36平方千米,辖29个行政村,人口2.3万人;

积米崖港区陆、岛总面积9.53平方千米,辖积米崖港和灵山岛管区、4500余人。

2001年,撤销灵山岛乡,并入灵山卫积米崖港区。

2005年,撤销灵山卫镇,在原行政区域设立灵山卫街道办事处,成为原胶南市首批成立的四个街道办事处之一,12月18日正式挂牌成立。

2012年,青岛区划调整,原胶南市与黄岛区合并成立新的黄岛区,隐珠十个行政村划归灵山卫管理。

2013年,灵山卫街道办事处(含隐珠新划入的十个行政村)、王台镇、黄山经济区及积米崖港区由黄岛区正式移交青岛开发区管理 ,依托开发区优势条件打造朝阳山CBD。

历史文化

灵山卫是明代开始的海防工程,始建于明朝洪武五年,当初是为了抵御倭寇袭扰而修建的沿海军事重镇。它起源于明代特有的军民合一的管理体制。卫所制度是明朝的一种主要军事制度,为明太祖所创立,其构想来自于隋唐时代的府兵制。

按照明太祖朱元璋的设计,"跨府设卫,连县设所",灵山卫由当时的莱州府管辖,浮山所、雄崖所属于鳌山卫,灵山卫下辖后所在胶州,前所位于现琅邪镇夏河所,左所在灵山卫城内。往南就是青州府所辖的安东卫,下辖左所石臼所、后所涛雒所,右所安东卫本所。沿着中国东部沿海,东到鸭绿江口的丹东卫,南到广东的番禹卫,最盛时有58卫、89所,绵延4000余公里,构成了东南沿海的防御链条。这些卫均隶属山东都指挥使司,由都指挥使司直接指挥。沿海各地残留的卫所仍有很多,历经沧海桑田的变化,仍有许多遗址存世。

1372年(洪武5年)右丞相魏国公徐达,派遣指挥佥事朱兴来此建造土城,以防倭寇。历史上曾与天津卫威海卫齐名。它东接即墨的鳌山卫,南联日照市的安东卫。在山东设立宁海卫(牟平)、莱州卫、登州卫(蓬莱)、青州卫、鳌山卫、威海卫、成山卫(荣城)、靖海卫(荣城)、大嵩卫(海阳)、灵山卫、安东卫(日照)。构成了明代沿海防卫的链条。建成后,城周为三里,围墙高二丈五尺、厚一丈二尺五,东西南北各有城门,护城河深为二丈五尺,宽二丈。

第二次于永乐二年(1404年)指挥佥事郭崇又大兴土木,城池周长扩建为五里,外包以青砖,四门加城门楼,增铺所十余所。

第三次于弘治元年(1488年),分巡副使赵鹤令檄指挥使再次重修,,四方设门,四门加楼,东曰朝阳,西曰阅武,南曰镇海,北曰承恩。

历经三次营建,灵山卫城城池整齐,规模宏大。呈正方形,城墙两面转砌,中间以黄土夯实。城开四门,门洞上方皆有门楼。城中的十字大街贯穿所城东西南北,街面宽敞,形若棋盘,布局对称,因南面海上有灵山,卫以山得名,故叫灵山卫。以后随着人口不断增多,在卫城外又有了东街、西街、北街居住区。《灵山卫志.建置志》载:"四门洞达,街为十字,均齐方正,形若棋盘,巷口有石若棋子,中有界河自北水门入,由南水门出,汇于城南,渐次归海。"城中分东、西、南、北四街,建有卫署、学宫、经历司、仓廒等。城东有演武场,建有将台、厅堂。城外还有社稷坛、风坛、云坛、雷坛、雨坛、先农坛、城隍庙、关帝庙、玄武庙、三官庙、三司庙、马神庙、观音阁、福寿寺、朝阳寺等宗教教建筑;有文林坊、柱史坊等坊表建筑;有通济桥、长平桥、迎鹤桥、小石桥等桥梁建筑。

灵山卫是一座海防城市,它集军、政、民于一身,既是沿海国防的重要卫城,又是沿海军政要地,按照当时的话说是:'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其地位非常重要,品级也很高,卫指挥使为正三品职级,相当于军队的师职,地方的地级市。不仅各种军事职能齐备,而且民事管理职能也很完善,管辖的行政区域远大于地级市,而且它还具备军屯、民屯制度,财政职能直属于兵部、户部管辖,建制上早于青岛开埠近三百年,直到清朝雍正十二年才降格成为灵山巡检分司,但职级上仍和当时的胶州平级。

到明永乐年间,在山东沿海设营,做为都指挥使司和卫的中间军事指挥机构。山东共设三个营:一是即墨营(即墨),二是文登营(文登),三是登州营(蓬莱)。三个营管辖山东全部二十四个卫所,即墨营管辖安东卫、灵山卫、鳌山卫、大嵩卫共四个卫和石臼、夏河、胶州、浮山、雄崖、大山(现归海阳市管辖)六个千户所;文登营管辖靖海卫、成山卫、威海卫、宁海卫四个卫和四个千户所;登州营管辖登州卫、莱州卫、青州卫三个卫和三个千户所。营中设把总(指挥使、正三品)、指挥同知(从三品)、指挥佥事(正四品)等武职官员。把总为各营长官,与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共同掌管总营事。这样在明初山东半岛东部先后设立完善了营、卫、所防御倭寇的军事体系。在当时交通通讯不发达的情况下,各营能就近快速地传达军令,便于各卫、所及时策应,以应对海上的突发侵扰事件。

清雍正十二年(1734)撤卫划归即墨,裁并后,古城日渐荒废。卫城道光年间开始倒塌,至民国二十年(1931年)只留下四门和部分城墙,上个世纪60年代年代初期还保留有西阅武门和部分残墙,文化大革命中几乎全部拆除,只有城南还留有烽火台遗迹。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