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灵山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灵山岛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中文名: 灵山岛

别名: 水灵山岛

行政区类别: 岛屿

所属地区: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

灵山岛位于黄岛区(原胶南市)东南的黄海之中,距最近的陆地大珠山5.3海里,距积米涯9海里,距青岛市22海里,陆地总面积7.66平方公里,最高海拔513.6米,是中国北方的第一高岛。灵山岛常住人口3000余人。有12个自然村。海岛人以打渔和养殖为主。生活相当艰苦,生活水平相当落后。岛内只有一所小学和中学,所用电力也是由大珠山铺设的海底电缆。饮用水取自于水井,生活用水可以保障,但是用来灌溉农田是不可能的,即使洗澡也要节约用水。灵山岛又名水灵山岛。2012年8月灵山岛海参获得农业部地理标志产品认证。[1]

建制沿革

胶州志称,灵山岛"先日而曙,未雨先云"因其灵气故曰灵山,也就是说灵山岛地处外海,山势徒直在太阳还没有出来之前灵山岛已经亮了,每当快要下雨的时候山顶早已被云雾覆盖住。当地渔民早就流传着"灵山戴帽醚汉(醚汉即为地主干活的长工)睡觉"之说。中国四大卫(天津卫威海卫成山卫、灵山卫)之一的灵山卫也是由此而命名。灵山岛于2009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海珍品种质保护区,附近水域水质优良,所产海参个体大、肉质厚,口感润滑筋道,比大棚养殖和养殖池养殖海参的品质更好,年产量达到200吨。2012年8月31日灵山岛海参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2014年4月,青岛西海岸灵山岛获批建立国家级海洋公园。

风景名胜

1.灵山岛贝壳楼

灵山岛贝壳楼使用了500多个品种、100多万只流光异彩的贝螺原壳,经过精心设计施工建成,有着"世界第一贝壳楼"的称号,现正申请吉尼斯世界记录,为灵山岛(私人)的场馆。贝壳楼为海岛人肖永生于1987年建设(当时局部贝壳民俗博物馆装饰)。2000年后,又经十几年的筹备和深入研究,于2012年开始花费了三年时间精心设计和施工,它丰富的展现了海洋世界奇珍异宝的多彩魅力和世外桃源的海岛风情,展示了"永生文化"独异于世的艺术风格。世界第一贝壳楼即是世上罕见的艺术品又是贝壳大展,同时又与室内展览的灵山岛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自然风光相融合,其高超的设计令无数人为之赞叹!为灵山岛标志建筑。

2.背来石

背来石的传说很多,其中最具有传奇性的是,据说,东海龙宫的女儿名字叫《水灵》因为喜欢灵山岛的景色,所以《水灵》姑娘从东海龙宫背来了一块千年灵石,在此与之相伴,因其在此留连忘返,被龙王派人抓回龙宫。因此,《灵石》就永远地留在了灵山岛上,因为灵石是水灵姑娘背来此处。固名《背来石》,据说此石很有灵性,遇到与之有缘之人,可在此石中悟到自几己的吉凶和前途。传说灵山岛的灵气也是由此而来,人们为了纪念水灵姑娘的这一善举就将此岛叫做《水灵山岛》。当然这只是传说。背来石景色的形成,要从灵山岛的起源说起,据地质学家考证,灵山岛起源于三亿多年以前的白垩纪时期的造山运动,受地壳动荡,后期褶皱和断裂影响,灵山岛地层走向局部复杂,砂岩中小型褶曲发育,张性断裂造成的裂面倾角转徒,从而型成一系列雄奇陷峻的地质景观,从远处看石壁就像是这海上的波浪,而背来石就像是荷花的花蕾一样,正是大海怒吼萌吐蕾的一副天然石板画。

3.峰火台

据胶州志记载;早在五千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岛上就有人类生存繁衍的纪录,据说一直被海盗所占据。直到战国以后秦朝初期,才有居民在此居住。但是还是经常受到盗寇的侵袭,后来人们就在此修建了一座烽火台,当发现海盗入侵之时就在烽火台上点起狼烟,告知岛民,如来敌较少群起抗击,如来敌较多就藏入岛内的天然洞穴内,以防其害。因当时灵山岛属楚国琅琊郡管辖,来敌多出自东北的灵山卫和薛家岛一带,所以建烽火台于此处,但因年深日久,当年的烽火台已不复存在了,这座烽火台就是在古烽火台的遗址上重新修建起来的象鼻山。大家都知道,中国的佛教是起源于古印度,在印度只有德高望众的人,才能坐大象。据说当年印度的一位高僧坐着大象到中土来传教,历尽千辛万苦,走过三山五岳,来到了灵山岛上,遥望前方碧波万里,已经是走到了陆地的尽头。这时高僧也已经将佛教传入到了人们心中,圆满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遥望自己的故乡,看一眼曾经走过的路,不禁感慨万千,就在这一瞬间他忽然悟到了佛的真谛《也可以说功德圆满》,他就在此坐化成仙了,而他的坐骥,也就是这头大象,永远的留了下来,在此幻化成了这座山,请大家注意看,大象的背上还是一直背着高僧曾经坐过的莲花宝座那。

4.老虎嘴

为什么叫《老虎嘴》呢?这个典故要从西方的琅琊台说起,相信大家都知道那里是秦始皇接受徐福上书,让其去东海寻找长生不老药,并在那里封神祭海地地方,话说徐福第二次出海归来,船队自动向西航返,远远的看到大海中有一只巨大的老虎趴在海面上,在老虎的嘴里有一颗金光闪闪的丹药,徐福认定,那就是传说中的长生不老药了,但是当船队航进了一看,才发现这是一个天然奇观,每当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从东面的海上看,整个海岛,就像是一只巨大的老虎,而阳就像是被老虎叼在嘴里的仙丹了,徐福知道这个岛为灵山岛时,就认定此岛必定有仙丹了。于是让其手下的一个使者在此留守,寻找仙丹这个望虎亭,就是当时的使者驻守的地方。灵山岛地处外海,交通不便,居民生活相对艰苦,在解放以前一直有许多海岛特有的民风民俗,像女不外嫁,隆重的海神节,土葬等等,说到女不外嫁在中国的许多地方也有此说,就是为了当地的人丁兴旺,不想让当地的女子嫁到外地去,而让当地的男人娶不到媳妇,这其实是一个很不好的风俗,因为长期的近亲,近祖的结合很不利于后代的成长发育,身体、智力都要比同龄的孩子差,所以解放后这个风俗就已经破除了。还有许多像女人不许上船啊,吃饭不许将筷子放在碗上面,将东西反过来还不能说反过来,你的说正过来,要不家中的老人就会大动肝火,至少大骂一通或者棍棒相加。当天还不许你上船的,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渔业机械化的普及,有许多不合情理的民间风俗都已经破除了,只有海神节、土葬等很少的习俗因为受地域和宗教信仰等关系的影响一直沿用至今,以后大家遇到年长的渔民还是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尊重别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也就是尊重我们自己。再有甚者,我们可以发扬我们《以德服人》的美德嘛!

5.灵岛浮翠

"灵岛浮翠"是自明代起当地有名的胜景。乾隆年间的《胶州志》记载,当时的灵山岛"其色四时常青,葱翠如滴,时与波光相乱"。灵山岛林木覆盖率70%以上。从积米崖港乘客轮进岛,远远望去它象淡淡的水墨画从天海之间洇了出来。临近时,只见耸翠叠绿的群峰直逼大海,山影与水光相乱,好一幅丹青长卷!岛上每座山峰都耸翠叠绿,每道山梁、每面山坡、每条山沟都是郁郁葱葱的绿树,居民的红瓦房和红顶小楼就掩映于这天然的绿色屏障里,红瓦绿树相衬,置身其中,如同走进了翡翠的世界。满岛的翠色倒映成大海里浮动的绿光,绿光拥抱着翠绿的海岛,把岛上的翠绿渲染的更具动感。

6.城口子

城口子紧连着码头,是岛上最大的村,有229户居民。在临码头的村口,路左边高高地立着一块书写着"水灵山岛"的碑,右边有一座凌波生辉的"浮翠亭",亭内常有三两个渔家妇女在悠闲地织网。走在步步登高的山坡街道上,看到的是掩映于绿树丛中随山坡起伏而高低错落的小楼和红瓦房屋,村正中有一条沿山坡等高线而延伸的南北街,两旁多是建造别致的饭店和餐馆,游人在此不仅可以尽情品尝海中美味,而且还可以感受渔家生活风情。

7.灵岛奇峰

灵山岛上共有山峰56座,一座山峰就是一个艺术形象。踏上码头仰望对面山峰,它是一头遮天蔽日的大象,这就是象鼻山,它的脸、长长的鼻子都活灵活现地凸现在人们面前。沿着环岛公路向南走,可见一座座翠绿的山峰极象一棵棵扎根大海的巨笋,那棵直窜到奇云奇雾的"大笋",不知被谁折歪了"笋尖",这是岛上的最高峰"歪头顶"。就在"歪头顶"前面,有一块兀立的巨石,那是一尊半身人像。再往南走,是被称为"石秀才"的山头。"石秀才"前面还有数峰临海而立,或如人在交谈,或如仙人对弈,或如兽望崖惊立,或如蛙对天鼓唱…

8.试刀石

在海岛的东面,有一座小山,它临海的一角,好象是用刀削了下来一样,这就是"试刀石"。相传有一年海盗入侵灵山岛,岛上一位渔家好汉率众乡亲来到海边,他为了试试刀锋,挥刀削去这个山角,海盗吓得抱头鼠窜。后来,人们就叫这块被削下的山角为"试刀石"。它的下部浸在海水里,他与山体脱离开的那道豁口,依然象是刀削的新茬儿。退潮后,豁口成了一条通道,人入其中,抬头可以仰望"一线天",看飞云过隙;也可观左右刀削石壁。站在高处俯瞰这道豁口,让人想到这是人和自然共同刻在这里的一道深痕。

9.千层崖

在海岛东北端有一道陡峭的崖壁,高数十米。原来这里有高山的岩体深入海中,经千百万年来大海狂涛细浪的撞击,深入水中的部分就断碎成海里的礁石,海岸就出现了这道壮观的海蚀崖壁。灵山岛的地质属中生代白垩纪岩浆岩。在白垩纪中,造山运动非常剧烈。这道海蚀崖壁,把大自然珍藏在里面的造山记录袒露了出来,它有千万层岩石,每层都是倾斜着指向高天。这层层叠叠的岩石证明了高山就是这些岩石经过无数年的隆起,从海底慢慢升起来的。岩层间,有浆壮物凝固而成的岩石,崖壁上有海蚀洞、五彩石、硅化木化石等。它吸引着游人前来观光,也吸引着国内外地质专家和爱好者前来窥探地壳变动的秘密。

10.小灵山

在海岛北端的大海里,有一座小岛,形状神似一只伸长了脖子,划动着四脚,奋力向海岛游来的海龟,人们叫它"小灵山"。相传龙女水灵留住海岛后,龙王派一只灵龟四处寻找她。因为水灵纯朴善良,凡人神仙都非常喜爱她。所以,当灵龟快要接近海岛的时候,岛北端的小山头上竟神奇地出现了一座烽火台,灵龟被镇在了山头外的海面上,它虽然奋力向前游,却不能靠近海岛。

11.火炬树

走进灵山岛,沿环岛公路观光,可以看到山坡、沟坎和崖头上生长着许多火炬树。它的树干深绿中透着银白的颜色,每条枝杈上挑出许多半米长的叶柄,每条叶柄上对生着30个左右长长的叶片。每到六月,在每个枝头环生着的六七柄绿叶,便窜出一支火红的花,它是由无数朵细小的花组成的,整个花絮有二三十厘米高,形状极象熊熊燃烧的火炬。看成片的火炬树林,层层碧绿中,无数支火炬花冲天怒放,绿色的蓬勃烘托着火焰般的蓬勃,形成了灵山岛生态美中一道耀眼的风景。看火炬树可以从六月看到老秋。在老虎嘴以北,有多处"火炬坡"和"火炬垭"。火炬花开以后,那里的"火炬"多如天上的繁星。海风吹来,坡上和山垭里绿潮起伏,"火炬"摇动,气势异常壮观。

12.赶海拾螺

灵山岛周围潮间带礁石多,退潮后到礁石间拾海螺非常有趣。不同的区域生长着不同的种类。在城口子码头南侧,潮水退去坦露出大片批着绿藻的礁石。掀动一块石头,便会发现在薄水中有黄色的"钉蛄螺"和深绿色的"花花宝"螺。两种螺都只有小指头肚那么大,圆圆的,味道很鲜美。在小灵山一带的潮间礁石上,生长着"偏心蛄螺"。它形似一只马蹄,但"踢踝"只是一个尖尖。来这里赶海,走进没膝盖深的水中,可看到"偏心蛄螺"趴在水底的礁石上,伸手即可拾得。海岛南端老虎嘴和洋礁一带多是巨大的礁石群,是辣螺生长繁衍的好地方。辣螺分大辣螺和小辣螺。小辣螺象"钉蛄螺"那么大,岛上人称它"辣猴子",只要潮水稍退一退,就能在礁石上拾到它。大辣螺个头大,一把只能抓五六个,又称"红眼蛄螺",它需要潮水退的大,到枯潮底才容易拾到。每年麦收后,辣螺就选陡险的礁崖和浪高流湍的地方聚在一起产卵,这时来老虎嘴和洋礁一带的礁从中赶海拾螺,碰上一小"窝",能拾几斤;碰上一大"窝",能拾十几斤到几十斤甚至上百斤。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