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靈山廟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靈山廟會

靈山廟會舉辦地位於羅山縣澀港鎮同心村靈山寺。每年農曆三月初一至三月初六,為靈山傳統古廟會節

基本內容

中文名:靈山廟會

日 期:農曆三月初一至三月初六

分 類:漢族民俗

河南洛陽宜陽廟會

千年古剎 宜陽 靈山寺是 中國佛教祖庭 白馬寺的姊妹寺,也是 中原地區唯一集「名山、名寺、名泉、名樹」於一體的著名佛教勝地和旅斿景區,自2000年開始, 河南省 宜陽縣本着「政府主導、民眾參與、發展旅遊、振興經濟」的宗旨對歷史悠久的傳統靈山廟會進行了改革和充實,變民間自發的以燒香拜佛為主的 傳統廟會為涵蓋旅遊觀光、文化表演、經貿展銷、 佛事活動等多項內容為一體的文化廟會。每屆廟會, 豫西及鄰近各省民眾團體蒞會50餘萬人次。靈山文化廟會本着「熱烈隆重、健康有序」的原則,活動內容上注重多向廣大群眾宣傳黨的政策、致富技術和集郵知識,在活動形式上安排了豐富多彩的民間雜耍、巡行表演、集郵展覽和「文化、科技、衛生 三下鄉」等活動。靈山文化廟會已成為春節之後、 洛陽牡丹花會之前豫西地區最具影響力的農村文化盛會。

河南信陽羅山靈山廟會

靈山廟會舉辦地位於羅山縣澀港鎮同心村靈山寺。每年農曆三月初一至三月初六,為靈山傳統古廟會節。廟會期間,數以萬計的信男善女千里迢迢到靈山來登山朝拜,觀光旅遊。靈山廟會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它起源於唐代,盛於明代。大唐盛世,

國富民強,大興佛教,在全國各地廣修廟宇。唐明皇之女建寧公主來靈山出家為尼後,擴建靈山寺。由於每年農曆三月三來靈山朝聖的香客越來越多,久而久之,更形成了三月初三廟會,並流傳至今。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為答謝靈山寺僧人護駕之恩,率文武百官於農曆三月初三到靈山來降香還願。北宋大文家蘇東坡也為靈山廟會留下了「靈山會未散,八部猶興輝」的詩句。改革開放以來,隨着國家宗教政策的落實和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宗教文化游已成為我國旅遊業的一大主題。靈山廟會的規格越來越高,形式更加多樣,內容更加豐富。特色更加突出。現在的靈山廟會,是一個集「登山朝聖、旅遊觀光、民俗風情、民間藝術」於一體的民間傳統節日,在豫南及湖北一帶頗具影響。靈山廟會每年定期舉辦,前來遊人每年達20萬人次。

來源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這些名稱,可以說正是廟會形成過程中所留下的歷史"軌跡"。作為一種社會風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歷史原因,而廟會風俗則與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廟觀的宗教活動有着密切的關係,同時它又是伴隨着民間信仰活動而發展、完善和普及起來的。

東漢時期佛教開始傳入中國。同時,這一時期的道教也逐漸形成。它們互相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生存競爭,在南北朝時都各自站穩了腳根。而在唐宋時,則又都達到了自己的全盛時期,出現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動。如聖誕慶典、壇醮齋戎、水陸道場等等。佛道二教競爭的焦點,一是寺廟、道觀的修建。二是爭取信徒,招徠群眾。為此在其宗教儀式上均增加了媚眾的娛樂內容,如舞蹈、戲劇、出巡等等。這樣,不僅善男信女們趨之若鶩,樂此不疲,而且許多凡夫俗子亦多願意隨喜添趣。為了爭取群眾,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廟觀的方式擴大影響。北魏時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動就是如此。所謂「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裝上彩車,在城鄉巡行的一種宗教儀式,所以又稱「行城」、「巡城」等。[1]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遷都洛陽後,大興佛事,每年釋迦牟尼誕日都要舉行佛像出行大會。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陽城各寺都將佛像送至景明寺。多時,佛像有千餘尊。出行時的隊伍中以避邪的獅子為前導,寶蓋幡幢等隨後,音樂百戲,諸般雜耍,熱鬧非凡。唐宋以後廟會的迎神、出巡大都是這一時期行像活動的沿襲和發展。並漸次推廣到四川、湖廣、西夏各地。元、明以後,行像之風才衰落,很少見於記載。

早期廟會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隨着經濟的發展和人們交流的需要,廟會就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逐漸融入集市交易活動。這時的廟會又得名為"廟市",成為中國市集的一種重要形式。隨着人們的需要,又在廟會上增加娛樂性活動。於是過年逛廟會成了人們不可缺少的過年內容。但各地區廟會的具體內容稍有不同,各具特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