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灸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网络 的图片

艾草(学名:Artemisia argyi H. Lév. & Vaniot)

别名:萧茅冰台遏草香艾蕲艾艾萧艾蒿艾蒿蓬藁灸草医草﹑黄草﹑艾绒等。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株有浓烈香气。

茎单生或少数,褐色或灰黄褐色,基部稍木质化,上部萆质,并有少数短的分枝,叶厚纸质,

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基部通常无假托叶或极小的假托叶;

上部叶与苞片叶羽状半裂、头状花序椭圆形,花冠管状或高脚杯状,

外面有腺点,花药狭线形,花柱与花冠近等长或略长于花冠。瘦果长卵形或长圆形。

花果期9-10月。全草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

艾叶晒干捣碎得“艾绒”,制艾条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分布于亚洲及欧洲地区。

基本信息

中文名:艾草

学名:Artemisia argyi H. Lév. & Vaniot

别称:冰台、遏草、香艾、蕲艾、艾蒿、艾﹑灸草﹑医草﹑黄草﹑艾绒等[1]

二名法:Artemisia argyi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菊亚纲


目:菊目

科:菊科

亚科:管状花亚科

属:蒿属

种:艾草

命名者及年代:H. Lév. & Vaniot, 1910

英文名称:Chinese mugwort

形态特征

艾草是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物,植株有浓烈香气。

主根明显,略粗长,直径达1.5厘米,侧根多;常有横卧地下根状茎及营养枝。

茎单生或少数,高80-150(-250)厘米,有明显纵棱,褐色或灰黄褐色,基部稍木质化,

上部草质,并有少数短的分枝,枝长3-5厘米;茎、枝均被灰色蛛丝状柔毛。

主要价值

药用

艾草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每至端午节之际,人们总是将艾置于家中以“避邪”,

干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

《本草纲目》除记载有“白蒿”及“白艾’外,还记载有“蕲艾”(产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

可入药。此系艾的栽培品种cv. qiai,与原种(野生种)的区别在于:

栽培品种植株高大,高150-250厘米,香气浓烈;叶厚纸质,被毛密而厚,

中部叶羽状浅裂,上部叶通常不分裂,椭圆形或长椭圆形,

最长可达7-8厘米,宽1.5厘米,叶揉之常成棉絮状;入药,性温、苦、辛、微甘。

全草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历代医籍记载为“止血要药”,

又是妇科常用药之一,治虚寒性的妇科疾患尤佳,又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与哮喘,

煮水洗浴时可防治产褥期母婴感染疾病,或制药枕头、药背心,防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及虚寒胃痛等;

艾叶晒干捣碎得“艾绒”,制艾条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

此外全草作杀虫的农药或薰烟作房间消毒、杀虫药。嫩芽及幼苗作菜蔬。

艾草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

《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

食用

艾草也是一种很好的食物,在中国南方传统食品中,有一种糍粑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原料做成的(参见艾糍)。

即用清明前后鲜嫩的艾草和糯米粉按一比二的比例和在一起,

包上花生、芝麻及白糖等馅料(部分地区会加上绿豆蓉),

再将之蒸熟即可。在广东东江流域,当地人在冬季和春季采摘鲜嫩的艾草叶子和芽,作蔬菜食用。

每逢立春时分赣州客家人有采集艾草做成艾米果的习俗。艾米果的形状与饺子有点像,但体积更大内有馅,美味可中可当主食。

染料

可以做天然植物染料使用。艾草染色还具有功能性作用。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