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炭疽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炭疽杆菌繁殖体,图片来源:炭疽病小档案苹果日报

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致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通常发生于动物身上,但亦可感染人类。它并不流行于大多数工业化国家,反而最多见于常有动物患上炭疽的农业地区。在人类之间,有染病之虞的通常是因职业关系要处理受感染动物的农业及野生生物工作者,在香港十分罕见,过去10年并没有呈报个案。

疾病概述

炭疽病是一种由炭疽杆菌(Bacillus anthracis)引起的人畜共通传染病,它是一种会形成孢子的炭疽菌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通常发生在牛、羊、猪、马等温血动物上,人类可能透过飞沫传染、吃入受感染肉品或皮肤伤口接触而感染[1]。人类彼此互传炭疽病的情况极不可能发生,一旦感染,早期也能以抗生素治疗。预防炭疽病的方法为少接触动物活体、动物制品或食用没煮熟的肉类。人类通常是因为接触或食入受感染的动物或动物制品,或吸入大量炭疽孢子而感染,因此预防动物炭疽病的发生有助于人类炭疽病防治。炭疽病可以个案职业别及感染途径做分类。依个案职业别可分为发生于农夫、屠宰业/肉贩、兽医及从事动物交易者的非产业型炭疽(non-industrial anthrax),以及发生在处理骨骼、兽皮、毛织品及其他动物制品从业人员的产业型炭疽(industrial anthrax)。

致病原

炭疽杆菌大小约 4×1微米(μm),为革兰氏阳性、嗜氧或兼性厌氧杆菌,常排列成链状,在缺氧时会形成荚膜。炭疽杆菌生长体(vegetative form)能产生大小约2×1微米的孢子,孢子对冷、热、酸碱度、干燥、化学物质、放射线等抵抗力极强,能存活于土壤、环境、感染的兽毛中达数十年,一旦环境适合则再度萌芽、增殖。

炭疽杆菌的毒性主要与荚膜及毒素有关;荚膜可以帮助菌体免于遭受白血球吞噬作用;毒素包含保护抗原(ProtectiveAntigen, PA)、 致死毒素(Lethal Factor, LF)及水肿毒素(Edema Factor, EF)三种成分,保护抗原会与感染者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协助致死毒素、水肿毒素进入细胞,引发炭疽病相关症状。

流行病学

  • (一)炭疽病主要发生在草食性哺乳动物,然而杂食性、肉食性或脊椎动物罹患炭疽病亦非罕见。动物感染发生地区包括地中海沿岸部分国家(阿尔巴尼亚希腊义大利南部、西班牙土耳其)、加拿大亚伯达省北部及曼尼托巴省南部、美国中、南部(南达科他及北达科他州、明尼苏达州内布拉斯加州内华达州德州)、拉丁美洲亚洲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中东澳洲部分地区等。
  • (二)人类病例通常经由直接或间接接触已感染的动物,或是因职业而曝露在受感染的动物或其相关制品而感染。马雷特于1752 年首次描述人类感染皮肤型炭疽。1975 年发生在甘比亚的疫情,计有 448 例皮肤型炭疽病例,其中 12 例死亡;最严重的炭疽病流行发生在辛巴威,疫情始于 1979 年,延续至1984-1985 年,感染人数超过 10,000 例,死亡率约 1-2%;衣索比亚在 2000 年的爆发流行,造成数百人口腔及肠胃道感染。
  • (三)炭疽杆菌是多种可用以作为交战武器之生物物质中最具危险性的一种,目前全世界至少有 17 个国家被认为有生产生物战剂之计画,但不清楚其中有多少国家使用炭疽杆菌。炭疽杆菌制成喷雾状为无臭无色,可传播数公里远并造成有效之感染。1979 年苏联位于苏佛洛佛斯克的微生物制造工厂,因炭5疽杆菌孢子意外散布空气中,而造成至少 77 个炭疽病例,其中 66 人因此死亡。此外,2001 年在美国发生炭疽之生物恐怖攻击事件,其将炭疽杆菌孢子装入信件中,再以邮寄方式造成特定或不特定人的感染,造成 22 人感染,其中 11 例为吸入型炭疽病(5 例死亡)、11 例为皮肤型炭疽病。
  • (四)台湾炭疽病疫情:台湾在 1929 年有因扑杀感染炭疽病动物之工作人员,经皮肤感染炭疽病之病例报告,自最后 1 病例在1972 年于马祖因受伤而感染后,迄今无人类感染之病例。在动物病例方面,炭疽病被农业委员会列为乙类动物法定传染病,1900~1952 年共计 667 头牛羊患病,1952 年于桃园发生1 牛只感染,1999 年台北北投马场发生一偶发马匹病例,感染源不明。台湾流行概况详见卫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传染病统计资料查询系统”。

传染窝

炭疽杆菌孢子对于环境极具耐受性,可长期存于土壤、动物皮毛及其制品中达数10年。

传染方式

  • 皮肤型炭疽:主要是因接触受污染的动物或其制品所致,也可能透过叮咬人的昆虫而间接感染。
  • 吸入型炭疽:处理毛皮或肉制品加工过程中,吸入含大量炭疽杆菌孢子的气胶而感染。
  • 肠胃型炭疽:主要因为食入未煮熟且遭炭疽杆菌污染的食物(含乳制品)。
受炭疽病感染的植物叶面,图片来源:炭疽病,惹人恼!这样防治是最好!每日头条

感染途径

感染途径较为常见可分为三型:

  • (一) 皮肤型炭疽(cutaneous anthrax):
    占人类炭疽病例比例超过95%,给予适当抗生素治疗后死亡率小于1%,但如果未经治疗,可能因脸部或颈部水肿导致呼吸道阻塞及续发性蜂窝性组织炎或脑炎,死亡率可达10~40%,人与人直接传染机率极低,医疗人员一般情况下不需予以预防药物。炭疽杆菌(通常是孢子形式)经由皮肤伤口(割伤、擦伤、蝇类叮咬等)进入人体,最常发生在脸部、颈部、手及腕部。感染2~3 天皮肤上出现小脓疱或丘疹,第3~4 天,丘疹周围出现直径约1~3 公分环状水泡,除非有续发性感染,水泡不会疼痛、无脓,惟附近的淋巴可能会肿大、发炎、疼痛;此时水泡液抹片可看到炭疽杆菌,也可培养出炭疽杆菌。第5~7 天,丘疹溃烂形成黑色焦痂,在焦痂表面涂抹并不会采到炭疽杆菌,必须用镊子把焦痂掀起采取下方液体才能检验出炭疽杆菌;此时症状包含轻微发烧、倦怠及头痛,若病情持续加重(特别是病灶位于脸部、颈部及胸部者),可能并发毒血症、意识改变、高烧、低血压、局部淋巴结肿大等,甚至压迫气管。约第10 天,焦痂开始脱落,约数周后缓解。
  • (二)吸入型炭疽(inhalational anthrax):
    * 又称为肺部炭疽(pulmonary anthrax)、毛工病(Woolsorters’ disease)或拾垃圾者病(Ragpicker’s disease),系吸入大量炭疽杆菌孢子而感染(感染剂量约8,000~10,000 个孢子),死亡率高。在疾病初期症状无特异性,似一般感冒,病征可能包含轻微发烧、寒颤、倦怠、头痛、咳嗽、胸闷、肌肉酸痛等,症状可能持续 1至数天,随后病程进展快速,突然发生呼吸困难、发绀、败血症、休克、昏迷,可能在 24~36小时内死亡。吸入型炭疽初期临床诊断相当困难,需仰赖病史资料,胸部 X光片会呈现纵膈腔变宽,也常见肺部浸润及肋膜积水等异常。
  • (三)肠胃型炭疽(gastrointestinal anthrax):
    * 主要因为食入未煮熟且遭炭疽杆菌污染的食物,临床表现为口咽炭疽及肠胃炭疽,以肠胃炭疽较常见。口咽炭疽局限于口腔,好发于颊黏膜、舌、扁桃腺及后咽壁,尽管给予治疗,其死亡率仍然相当高。口腔病灶为直径2~3公分、灰色伪膜包覆的水泡,当侵袭扁桃腺时,可能发生溃疡。临床症状包含喉咙痛、吞咽困难、局部淋巴结肿大及疼痛;病程进展快速,可能出现菌血症、毒血症、急性呼吸窘迫及意识改变,最后导致休克、昏迷 及死亡。肠胃炭疽可发生于食道、胃、肠的任何部位,好发于回肠及盲肠,病灶周围呈现多发性表面水肿、出血性溃疡。刚开始的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包含恶心 、呕吐、食欲不振、无力、轻微腹泻、发烧及头痛,肠道病灶亦可能发生出血、阻塞及肠穿孔,后续发生严重腹痛、吐血、血便,有时会并发大量腹水、毒血症及败血症,最后导致休克、死亡;其病程进展快速,发病至死亡约 2~5天。 上述三类炭疽病,皆可因炭疽杆菌进入患者的血流或淋巴循环,造成败血症及/或侵入中枢神经引发炭疽性脑膜炎(anthrax meningitis),此时称为全身性炭疽病(systemic anthrax)。

上述三类炭疽病,皆可因炭疽杆菌进入患者的血流或淋巴循环,造成败血症及/或侵入中枢神经引发炭疽性脑膜炎(anthrax meningitis),此时称为全身性炭疽病(systemic anthrax)。

预防方法

采取有效的监测是必要的。对于炭疽病的控制,以阻断感染源为主:遗体应适当处置,对于污染的各类用具、废弃物应正确消毒、除污后,妥善处置;对于曝露疑似感染动物及职业上可能接触的高风险工作人员可考虑给予预防接种,但目前只有4个国家生产人用炭疽疫苗,而且只使用在该国从事高风险职业人员,故该人用炭疽疫苗的可近性非常受限,目前并没有被广泛使用。非流行地区其曝露主要来自于由流行地区进口之羊毛、兽毛、兽皮、兽骨等动物制品,故处理疫区动物制品的相关工业,应于产品(包含成品或材料)输入后及加工、销售前即进行去孢子作业,且从业人员工作时应注意个人防护及遵循处理相关动物制品之标准流程。另由于炭疽病相当罕见,医疗人员继续教育亦应包含相关资讯。保持良好的个人、食物及环境卫生。

经常保持双手清洁,处理食物或进食前,应用枧液及清水彻底清洁双手。 立即清洁受损的皮肤,并用防水敷料妥善覆盖伤口。触摸伤口前、后须洁净双手。 避免接触受感染动物或受污染动物产品。 食物须彻底清洗及煮熟才可进食。

传播途径

炭疽孢子可透过皮肤、肠胃或呼吸道进入人体而引致感染。感染的途径包括因揩擦到破损的皮肤使孢子得以进入、吞下炭疽孢子或吸入含炭疽孢子的雾化微粒。炭疽鲜见以人传人的方式传播。

潜伏期

炭疽的症状因感染方式而有所不同,通常在暴露于炭疽孢子后1至7天内出现,但潜伏期也可以超过2个月。
皮肤型炭疽:9小时到3周,常为2~6或7天。
吸入型炭疽:通常小于1周,也可能长达数周至2个月。
肠胃型炭疽:通常1~6天,也可能长至10天。

传染期

人与人间之传染机率微乎其微,其中吸入型炭疽与肠胃型炭疽未曾被报告过人传人。

感受性及抵抗力

各年龄层均会感染,疾病的严重程度与感染途径、受感染者的营养、健康状态及菌株毒性有关。有些证据显示,有些人因频繁的接触此细菌,而有不显性感染;再次感染也可能发生,不过很稀少。炭疽杆菌孢子存在且累积至一定程度后,才可能透过相关传染途径造成宿主感染,以吸入感染为例,美国国防部的资料显示:引起人类感染的ID50约为8,000~10,000个孢子,但当吸入微粒的直径大于5μm,就算被吸入,也很难到达肺泡;因此,炭疽杆菌孢子所附著的气胶微粒大小,高度影响了感染的可能性。

治理方法

抗生素可用于治疗炭疽。暴露于炭疽孢子后,若及早使用适当的抗生素,亦有助防止患上炭疽。

防疫措施

预防方法

采取有效的监测是必要的。对于炭疽病的控制,以阻断感染源为主:遗体应适当处置,对于污染的各类用具、废弃物应正确消毒、除污后,妥善处置;对于曝露疑似感染动物及职业上可能接触的高风险工作人员可考虑给予预防接种,但目前只有4个国家生产人用炭疽疫苗,而且只使用在该国从事高风险职业人员,故该人用炭疽疫苗的可近性非常受限,目前并没有被广泛使用。非流行地区其曝露主要来自于由流行地区进口之羊毛、兽毛、兽皮、兽骨等动物制品,故处理疫区动物制品的相关工业,应于产品(包含成品或材料)输入后及加工、销售前即进行去孢子作业,且从业人员工作时应注意个人防护及遵循处理相关动物制品之标准流程。另由于炭疽病相当罕见,医疗人员继续教育亦应包含相关资讯。

病人及接触者之处置

  1. 病例通报:急性症状包括皮肤丘疹、焦痂、呼吸困难、缺氧、发烧,有些出现腹部急症、咽喉红肿。炭疽病为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之第二类传染病,应于24小时内通报所在地地方政府卫生局(所)并进行疫情调查。
  2. 隔离:炭疽病人必要时得于指定隔离治疗机构施行隔离治疗,照顾炭疽病人应采行标准防护措施及接触传染防护措施。
  3. 消毒:可燃的污染物品以焚毁处理,化学除污则以含氯制剂(如次氯酸溶液、 漂白水)及福马林广为用来作为除孢子消毒药剂,特殊材质可照射gamma射线。可重复使用之医疗器械,应于清洁后依产品指示说明进行灭菌,方可重新使用,已遭炭疽杆菌污染的医疗布品等可燃物应妥善封存后焚毁,病室等环境可以用熏蒸方式消毒;消毒剂应避免接触皮肤、眼睛,并避免吸入,熏蒸消毒应由专业人员著防护装备执行,消毒建议。
  4. 检疫:炭疽病属人畜共通传染病,人类为最终宿主。卫生主管机关与农业主管机关密切合作有助于人类与动物的炭疽病防治。
  5. 接触者处理:医疗人员或家人一般情形下不需投予预防性抗生素或预防接种,惟应加强卫生教育,如出现疑似症状应尽速就医。
  6. 接触者及感染源调查:防治重点在于感染来源调查,特别是与草食动物及其饲品与制品接触情形,及疑似生物恐怖攻击事件接触之人、事、物调查。
  7. 治疗方法:早期诊断炭疽病并依感染类型不同给予适当治疗,可有效降低感染后的死亡率。
  8. 遗体处理:不应进行解剖。遗体应置于不透水尸袋,以火葬为佳,若有特殊原因未能火化改以土葬,应报请地方主管机关核准,棺木应严密封固后深埋,且日后不得开棺。

疫情介入之措施

切断感染原。 死亡之患者或动物应作适当之火化或掩埋。 对于受污染的器具正确除污、消毒及妥善处理。 流行爆发时,应加强疾病监测与调查,早期诊断并立即治疗疑似患者。 教育民众远离动物疫区,留意自身症状,基本防护常识,禁食来源不明之肉制品等。 如怀疑可能受炭疽杆菌之生物恐怖攻击,应著重环境、空气采样及注意事件现场是否有散播装置,应立即采取病患治疗、炭疽曝露后之预防性投药等紧急应变措施[2]

视频

炭疽病? 大湖玉李长不大果农血本无归-民视新闻
全球暖化,西伯利亚爆发炭疽病
染上炭疽病! 可能"莓"得吃了?
雨季最常遇到的疾病 兰花 的炭疽病

参考资料

  1. 炭疽病小档案苹果日报
  2. 疾病介绍-炭疽病台湾卫生福利部击病管制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