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炮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炮姜 首载于《珍珠囊

姜的再制品
[1]

干姜的炮制加工品。产于四川、贵州等地。取干姜砂烫至鼓起,表面呈棕褐色入药。

药性

辛,热。入脾、胃、肾经。
温经止血,温中止痛,温中止泻。

主治

治虚寒出血-吐血、衄血,外有寒冷之状者。 治腹痛吐泻、寒凝脘腹疼痛。

用法用量

泡水喝的功日常用量:2~5g,水煎服。

说明

炮姜性热,长于走中焦,能温经止血。凡脾阳虚失于统血之吐血、便血、崩漏等,“最为止血要药”(《本草正》)。又能暖中焦,振脾阳,散寒凝,凡中焦受寒,或脾胃虚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呕吐泻痢以及虚寒性出血证和产后恶露不尽等皆可运用。
1.治虚寒出血
本品性热,主入脾经,能温经止血,凡脾胃虚寒,脾不统血之吐血、衄血及崩漏下血,“最为止血之要药”(《本草正》)。若治吐血、衄血,外有寒冷之状者,可与炙甘草五味子同用,如甘草炮姜汤(《不知医必要》)。治冲任虚寒,崩漏下血,可与乌梅棕榈同用,如如圣散(《证治准绳》)。 2.治腹痛吐泻
本品主入中焦,能振奋脾阳,温中散寒,凡中焦受寒,或脾胃虚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呕吐泻痢等皆可运用。如治寒凝脘腹疼痛,可与高良姜为伍。治寒性腹泻,可与山植炭为伍,如寒泻片(《部颁标准》)。
古籍记载:
本草蒙筌》“调理痼冷沈寒。霍乱腹痛吐泻。”
本草正》“阴盛格阳,火不归元,及阳虚不能摄血而为吐血、下血者,但宜炒熟留性用之,最为止血要药。”
得配本草》“炮姜守而不走,燥脾胃之寒湿,除脐腹之寒痞,暖心气,温肝经,能去恶生新,使阳生阴长,故吐衄下血有阴无阳者宜之。”

常用配伍

炮姜蒲黄:炮姜辛热,长于温经止血;蒲黄收敛止血,兼能行血。两药配伍,温经止血作用增强,且无止血留瘀之虞,适用脾胃虚寒,失于固摄之吐血、便血。

现代药理研究

化学成分主要含挥发油,成分为姜烯、水芹烯、莰烯、姜烯酮、姜辣素、姜酮、龙脑、姜醇、柠檬醛等。具有抗炎、抗菌、抗溃疡、止血,镇痛等作用[1]

注意事项

炮姜禁忌,阴虚内热及血热妄行者不宜用。孕妇慎用。儿童慎用。
①大剂量使用时,可见咽于口燥,口腔溃疡,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反应。
②本品多用于吐血、便血、崩漏等虚寒性出血证,以及虚寒性的腹中冷痛、呕吐泄泻之证。血热出血不宜用。

选方

1、治肝胀、胁下满而痛引小腹:炮姜、木香各1.5g,青皮4.5g,柴胡、乌药、陈皮、延胡索各3g,蒺藜12g,郁金6g,花椒子24粒。水煎,去渣,取汁。每日1剂。

2、治血痢不止:炮姜适量。将炮姜研成细末,米汤送服。每日两次。

3、治虚寒性吐血、便血:炮姜人参黄芪附子各适量。水煎,去渣,取汁,温服 [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