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鸡油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乌鸡油菌 |
---|
科学分类 |
界: 真菌界 Fungi 门: 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 纲: 伞菌纲 Agaricomycetes 目: 革菌目 Thelephorales 科: 革菌科 Thelephoraceae 属: 乌茸菌属 Polyozellus |
乌鸡油菌[1] (学名Polyozellus multiplex),又名乌茸菌或乌舞茸,是一种革菌科真菌。它们是单型的,即属内只有它们一个物种。它的孢子台形状独特,蓝紫色的伞状帽像是一束束的,底部皱褶至蕈柄。 乌茸菌它独特的子实体由一簇花瓶状或勺状的菌盖组成,菌盖下表面上有很多有纹理的皱纹,皱纹一直向下沿菌柄延伸。乌茸菌的分类史较复杂,它的属和科曾被重新划分好几次。它的分布范围包括北美和东亚,可以在针叶林的地表发现它,常常在云杉和冷杉下面。乌茸菌可食用,并且被采集用于商业用途。乌茸菌含有生物活性化合物polyzellin,具有很多生理特性,包括抑制胃癌。
分类
乌鸡油菌最初是于1899年由Lucien M. Underwood所描述。他将之分类为鸡油菌属中的新物种,但指它有可能是属于另一属。[2]于1910年,William Murrill认为乌鸡油菌的蕈柄结构独特,并将之分类在全新的Polyozellus属中。[3]于1920年,Curtis Gates Lloyd从日本获得的乌鸡油菌标本看为另一新物种,并命名为Phyllocarbon yasudai。[4]
但是后来要到1937年在加拿大魁北克才再发现乌鸡油菌的标本。翌年,Paul Shope认为Polyozellus一属是多馀的,并指乌鸡油菌的孢子台与喇叭菌属的不谋而合。于1939年,Lee Overholts指前两名学者都忽略了Calvin Kauffman于1925年就从洛矶山脉及喀斯喀特山脉采集回来的标本的研究。Calvin Kauffman相信乌鸡油菌其实是生长在极端环境的陀螺菌,所以并不赞同将之分类在喇叭菌属中。Alexander H. Smith及Elizabeth Morse于1947年将乌鸡油菌分类在鸡油菌属下新的Polyozellus组中,但仍指出它们有独特于此属的孢子。
1953年,今関六也发现乌鸡油菌的孢子呈亚球形及有结节,是其他鸡油菌属所没有的。而这种特征却在革菌科中非常普遍,加上乌鸡油菌本身也像其他革菌科般呈深色、带有强烈的气味及含有革菌酸,所以他建议将乌鸡油菌分类在新的Phylacteriaceae科中。[5]但这建议却未得到学界的接受,例如川村清一于1954年就将之分类在革菌属中。
于2009年,真菌索引(Index Fungorum)及MycoBank都将乌鸡油菌列在革菌科下。属名的希腊文意思是“很多分枝”;种小名则指“很多块”,是参照其复杂的子实体结构而取的。
特征
乌鸡油菌是一种鸡油菌。子实体呈扇或漏斗状,在地上一束的生长,一束的直径可以达1米,平均则有30厘米。
个别的伞状帽长阔各有3-5厘米,呈紫黑色,边缘白色及蓝绿色。表面有多个同心的环状绒毛,边缘有一层纤细绒毛,帽散开及成波浪状。底面有子实层,子实层呈薄而密的皱褶,一般呈与表面相同或较淡的颜色。在不同的位点也有发现不同的颜色,例如在阿拉斯加的乌鸡油菌都是呈乌黑色的,而底部呈深灰色。
子实体可以高15厘米及阔10厘米。蕈柄呈深紫黑色,表面光滑无毛,且与基部融合。蕈柄阔1.5-2厘米及长达5厘米。菌髓呈深紫色,质感柔软及易脆。孢子印是白色的。
孢子接近球状至椭圆形,表面有细小的结节覆盖,大小约为6–8.5×5.5–8微米。微观下孢子是透明的,在氢氧化钾下孢子会变为绿色。孢子并非淀粉质,所以在梅瑞氏染剂下不会转变为蓝色。囊状体呈丝状,阔3-4微米,长28-40微米。菌盖皮层是由菌丝组床,在氢氧化钾下会转变为橄榄绿色。它们有扣子体,但并非所有隔膜也有。孢子台的大小为32–38×5–6微米,有四个孢子。
相似物种
灰喇叭菌也像乌鸡油菌般有黑色的子实体及光滑的子实层,但其肉较薄,子实体呈柱状及灰至黑色。芳香喇叭菌倾向一束生长,但却是呈橙色而不是蓝色的。钉菇的形状及形态很像乌鸡油菌,但肉质较厚,且是呈浅紫色至粉红色。
生长地及分布
乌鸡油菌是外生根菌的,即菌丝与植物的根部共生,而菌丝一般不会穿透根部细胞。乌鸡油菌生长在云杉属及冷杉属的针叶林,尤其是在较高的海拔。它们很多时都于夏天及冬天生长。
乌鸡油菌分布在北部及山区,较少会见到。在美国缅因州、俄勒冈州、科罗拉多州及阿拉斯加、加拿大魁北克省及英属哥伦比亚、中国、日本及韩国。其他真菌也有类似零散的分布。乌鸡油菌也有在夏洛特皇后群岛培植作商业用途。
用途
食用
乌鸡油菌是可以食用的,在亚洲各国如韩国、日本及中国都有出售。在北美洲,有时会采集它们作为娱乐及商业而用途。乌鸡油菌的味道一般,带有香味。David Arora指它们的味道不及Craterellus。
生物活性物质
乌鸡油菌可以分解出polyozellin,能抑制阿尔茨海默氏病中处理蛋白质的脯氨酰内肽酶。所以科学家都希望透过研究这些物质来发展治疗方法。从乌鸡油菌的抽取物中发现有类似polyozellin二苯并呋喃的衍生物,包括kynapcin-12
抗肿瘤
乌鸡油菌的描取物具有压抑胃癌的效用。只要吃低浓度(约0.5-1%)的乌鸡油菌抽取物,就可以促进谷胱甘肽转硫酶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且可以增加谷胱甘肽的份量。这些抽取物也可以扩大肿瘤蛋白53的基因表现。肿瘤蛋白53是一种重要的抑癌基因,可以保护基因组免受破坏。
参考文献
- ↑ 乌鸡油菌,google-info
- ↑ Underwood LM. A new Cantharellus from Maine. Bulletin of the Torrey Botanical Club. 1899, 26 (5): 254–5. doi:10.2307/2477751.
- ↑ Murrill WA. Chanterel. North American Flora. 1910, 9: 167–71.
- ↑ Lloyd CG. Botanical notes. Mycological Writings. 1921, 6: 1066.
- ↑ Sawada M. Studies on pigment in fungi (I).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lephoric acid in fungi.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Forestry Society. 1952, 34: 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