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季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热带季风是天气学一个名词术语。
汉字(拼音:hàn zì,注音符号:ㄏㄢˋ ㄗˋ),又称中文[1]、中国字、方块字,是汉语的记录符号,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除极个别汉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个汉字一个音节。 需要注意的是,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国在历史上都深受汉文化的影响,甚至其语文都存在借用汉语言文字的现象[2]。
名词解释
由于副热带高压及赤道低槽交替控制而在热带引起的风向季节性变化。
指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或气压带风带随季节移动而引起的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改变的现象。热带季风是指由于副热带高压及赤道低槽交替控制而在热带引起的风向季节性变化。
热带季风区,主要分布于热带纬度10°至20°的大陆东岸地区,是亚洲独有气候。具体分布在海南岛中部以南、南中国海、台湾岛南部、中南半岛(马来半岛中部以北)、菲律宾群岛北部、南亚等地区,即南亚季风区。
旱季,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向南移动,该地受东北信风和由亚洲内陆地区吹向海洋的并在低纬度地区偏转而形成的东北季风的共同影响的结果。
雨季,因夏季气压带和风带的向北移动,该地受到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而来的西南季风和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由海洋吹向陆地季风共同作用的结果。
季风带指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而热带季风的形成还与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有关。陆地比热容小,海洋比热容大,所以在夏季陆地升温快,海洋升温慢,陆地形成热低压,海洋形成冷高压,气流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暖湿的夏季风;冬季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陆地形成冷高压,海洋形成热低压,气流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冷干的冬季风。
季风带是三种季风气候(热带季风、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的共同成因。而热带季风的形成还受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影响,夏季(北半球)太阳直射点北移,“南亚”和“东南亚的中南半岛”(热带季风气候区)受北上的暖湿海洋气流影响,降水丰富,冬季太阳直射点南移,此地受南下的冷干大陆气流影响,降水较少。
参考文献
- ↑ 中文为何越来越受欢迎?,搜狐,2021-12-30
- ↑ 中国能屹立几千年不倒的精髓是什么?汉文化的诞生和传承是关键,搜狐,2022-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