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爪耳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爪耳木

中文名:爪耳木

学 名:Otophora unilocularis

(Leenh.) H. S. Lo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 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伞形目

科:无患子科

属:爪耳木属

种:爪耳木

命名者及年代:(Leenh.) H. S. Lo,1974

爪耳木(学名:Otophora unilocularis (Leenh.) H. S. Lo)是无患子科爪耳木属灌木,分布于中国海南岛崖县。生长在气候酷热干燥,土壤为砂土,含盐量高,有机质较贫乏的地方。[1]

爪耳木形态特征

灌木,高约3米;茎棕色,密被皮孔,脱叶痕明显;小枝圆柱状,直径约8毫米,密被锈色绒毛奇数羽状复叶,长15~25厘米,叶轴密被短绒毛:小叶13-14对,坚纸质,第一对托叶状,小,卵形,长约1.5厘米、宽约1厘米,其余披针形,长4-6厘米,宽0.8-1.2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偏斜,上侧楔形,下侧钝圆,两面散生小腺点;中脉在腹面凸起,被糙伏毛,侧脉每边7-11条,距叶缘2毫米处网结:小叶柄极短,被绒毛。

圆锥花序顶生,长约40厘米;花单性,雌雄同株,辐射对称,直径约6.5毫米:花萼5枚,覆瓦状排列,无毛,深红色,革质.外2枚较小,约4.2毫米、宽2.5毫米。全缘,内3枚常阔卵形或椭圆形,长约5.2毫米、宽约3.2毫米:花瓣5枚,无毛,玫瑰红色,匙状。比萼片略短,长约3.2毫米、宽2.3毫米,基部有2个耳状小鳞片;雄花雄蕊8枚,有时6、9枚,比花瓣长,常伸出花瓣外,花丝扁平,被毛,子房不育,比雄蕊短:雌花子房1室或2室,绿色,无毛.二裂或全缘,每室有胚珠1枚。

花柱短,不裂,常弯曲,不育雄蕊8枚,比子房略短;果实椭圆彤,不裂,长1.3-1.6厘米、1.1-1.4厘米,平滑,无毛,成熟后颜色由红变黑;种子l颗,长约l_0厘米、宽0.8厘米,褐色,种脐圆肜,灰白色脐带长约为种子的5/4;花粉直径约30微米,圆球形,具3个萌发孔。花期2-3月,果期4月。

爪耳木产地生境

爪耳木生长在中国海南乐东县佛罗的一片滨海沙滩上,位于海南西部偏南。该地气候酷热干燥,年平均温约27℃,各月平均温均在20℃以上,年降水量约800-1000毫米,集中在5-10月,干季长达7个月,年蒸发量明显超过降雨量。土壤为砂土,含盐量高,有机质较贫乏。

爪耳木繁殖方法

爪耳木自然结实率较低,主要通过根蘖在母株周边形成新的植株。爪耳木果实成熟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此段时期中国海南处于干旱季节,且气温较高,白天气温在30-35℃,刚成熟的爪耳木种子在短时间内会迅速失水,导致成熟后的爪耳木种子绝大多数都不能萌发,加之生境土壤干旱也不利于爪耳木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有性繁殖能力较差。

爪耳木虽然在有性生殖上存在障碍,但生殖上有补尝机制.即根蘖(母株)通过横走侧根.在周边2密左右的范围内长出不定芽.不定芽产生无性繁殖体这些繁殖体定居成功后就发展为潜在的独立植株,即无性系子株(克隆分株),从而达到种群更新的目的,由于不定芽产生的克隆分株在一段时间内仍与母株根系相连接,各繁殖体间可通过物质交换传输的生理整合作用共同利用生境内的资源。

爪耳木主要价值

科研:爪耳木属是典型的热带亚洲属,分布中心在加里曼丹岛,中国仅海南1种,对研究和论证海南植物区系与上述地区的关系有一定的意义。

经济:爪耳木又是海南热带滨海植被中为数甚少的乔木树种之一,极能耐旱耐脊,是这类地区较理想的造林树种。

爪耳木保护级别

爪耳木保护等级:中国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1984年7月公布《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Ⅲ级。濒危种。

濒危原因:自1935年发现,截止到1884年半个世纪没有再次被采到,是一种可能或接近于灭绝的种类。

保护现状:爪耳木1935年发现于中国海南乐东县佛罗(原属崖县)。没有再被采到,是一种可能或接近于灭绝的植物。若在海南八所(东方县)至黄流乐东县)、三亚(崖县)的滨海地区注意搜寻,有可能找到少数残存植株。

保护措施:一经再次发现,即通知当地有关部门加以保护,绝对禁伐,并采种繁殖。

海南大学的海南植物种类资源调查研究团队在乐东黎族自治县尖峰岭开展植物种类资源调查时,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的热带植物资源专家王清隆在乐东佛罗镇龙沐湾沿海植被调查时均重新发现了爪耳木种群。

参考来源

  1. 爪耳木, 植物智,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