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创建页面,内容为“{{Redirect|爱因斯坦}} {{noteTA|G1=物理學 |1 = zh-tw:乙太;zh-cn:以太; }} {{Infobox Scientist | name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Nobel icon|1905年諾貝…”) |
(→記事) |
||
(未顯示由 5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0 次修訂) | |||
行 1: | 行 1: | ||
− | |||
− | |||
− | |||
− | |||
{{Infobox Scientist | {{Infobox Scientist | ||
− | | name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 + | | name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
− | + | | image = 爱因斯坦.jpg | |
− | | image = | + | | image_size = 300px |
− | |||
− | | image_size = | ||
− | |||
| birth_date = 1879年3月14日 | | birth_date = 1879年3月14日 | ||
− | | birth_place = | + | | birth_place = 德意志帝國[[符騰堡王國]][[乌尔姆]] |
| death_date = {{death_date_and_age|1955|4|18|1879|3|14|mf=y}} | | death_date = {{death_date_and_age|1955|4|18|1879|3|14|mf=y}} | ||
− | | death_place = | + | | death_place = 美國[[新泽西州]][[普林斯顿 (新泽西州)|普林斯顿]] |
| spouse = {{marriage|[[米列娃·馬利奇]]|1903|1919}}<br />{{marriage|{{nowrap|{{Link-en|愛爾莎·洛文塔爾|Elsa Löwenthal}}}}|1919|1936}} | | spouse = {{marriage|[[米列娃·馬利奇]]|1903|1919}}<br />{{marriage|{{nowrap|{{Link-en|愛爾莎·洛文塔爾|Elsa Löwenthal}}}}|1919|1936}} | ||
− | | residence = 德國、意大利、瑞士、奧地利 | + | | residence = 德國、意大利、瑞士、奧地利、比利時、美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ethnicity = [[猶太人]] | | ethnicity = [[猶太人]] | ||
| field = [[物理学]] | | field = [[物理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阿尔 | +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 ,1879年3 月14日 —1955年4 月18日), 出生于[[ 德国]] 符腾堡王国乌尔姆市,毕业于[[ 苏黎世联邦 理 工学院]],犹太裔 物理 学家。爱因斯坦1879年出生于德国乌尔姆市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母均为犹太人),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 理 工学院,入[[瑞士]]国籍。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 学位,爱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设 , 成功解释 了 光电效应,因此获得1921年[[ 诺贝尔 物理 奖]] ,1905年创立[[ 狭义 相对论]] 。1915年创立[[ 广义相对论]] 。1955年4月18日去世,享年76岁 。 爱因斯坦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开创了现代科学技术新纪元 , 被公认为 是 继[[ 伽利略]]、[[牛顿]] 以来最伟大 的 物理学家。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 美国]] 《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ref>[http://www.xinhuanet.com/science/2017-08/14/c_136524955.htm 有一件合理的事去做,你的生活就会显得特别美好]</ref> 。 |
+ | |||
+ | == 記事== | ||
+ | *1879年3月14日上午11时30分,爱因斯坦出生在德国乌尔姆市(Ulm,Kingdom of Württemberg,German Empire)班霍夫街135号。父母都是犹太人 。*1888年(9岁),阿尔伯特·爱 因 斯坦入路易波尔德高级中学学习。在学校受宗教教育,接受受戒仪式,弗里德曼是指导老师。 | ||
+ | *1889年(10岁),在医科大学生塔尔梅引导下,读通俗科学读 物 和哲学著作。1891年(12岁),爱因斯坦自学欧几里德几何,对数学感到狂热的喜爱,同时开始自学高等数学。 | ||
+ | *1892年(13岁),爱因斯坦开始读康德 的 著作。 | ||
+ | *1894年(15岁) , 爱因斯坦一家人移居[[ 意大利]] 。 | ||
+ | *1895年(16岁),爱因斯坦自学完微积分。同年,爱因斯坦在瑞士理工学院的入学考试失败。爱因斯坦开始思考当一个人以光速运动时会看到什么现象。对经典理论 的 内在矛盾产生困惑。 | ||
+ | *1896年(17岁),爱因斯坦获阿劳中学毕业证书。10月29日,爱因斯坦迁居苏黎世并在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就读。 | ||
+ | *1899年10月19日(20岁),爱因斯坦正式申请瑞士公民权。 | ||
+ | *1900年8月(21岁),爱因斯坦毕业于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12月完成论文《由毛细管现象得到的推论》,次年发表在莱比锡《物理学杂志》上并加入瑞士国籍。 | ||
+ | *1901年3月21日(22岁),爱因斯坦正式取得瑞士国籍。在这一年5到7月完成电势差的热力学 理 论的论文。 | ||
+ | 毕业以后 | ||
+ | *1902年6月16日(23岁),爱因斯坦被瑞士伯尔尼专利局雇佣。1903年(24岁) ,他 与大学同学[[ 米列娃·玛丽克]] 结婚 。 他们结婚前就已经有了第一个孩子。 | ||
+ | *1904年(25岁)9月,爱因斯坦由专利局的试用人员转为正式 | ||
+ | *1905年(26岁)3月,爱因斯坦发表“量子论”,提出光 量子 假说,解决了光电效应问题。4月向苏黎世大学提出论文《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取得博士学位。5月完成论文《论动体 的 电动力学》,独 立 而完整地提 出 狭义相对 性 原理,开创物理学 的 新纪元。这 一 年因此被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 | ||
+ | *1906年(27岁)4月,爱因斯坦晋升为专利局二级技术员。11月完成固体比热的论文,这是关于固体的量子论的第一篇论文。 | ||
+ | *1907年(28岁)升职为专利局一级技术员。1908年(29岁)10月,爱因斯坦兼任伯尔尼大学编外讲师。 | ||
+ | *1909年(30岁)10月,爱因斯坦离开伯尔尼专利局,任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910年(31岁)10月,爱因斯坦完成关于临界乳光的论文 。 | ||
+ | *1911年(32岁),爱因斯坦从瑞士迁居到[[布拉格]]。1912年(33岁),爱因斯坦提出“光化当量”定律。 | ||
+ | *1913年(34岁),爱因斯坦重返[[德国]],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长和柏林洪堡大学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 | ||
+ | |||
+ | == 遠走美國== | ||
+ | 1932年(53岁)2月,对于德国和平主义者奥西茨基被定为叛国罪,爱因斯坦在[[帕莎第纳]]提出抗议。3月,爱因斯坦从美国回柏林。5月,爱因斯坦去英国[[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讲学,后赶到[[日内瓦]]列席裁军会议,感到极端失望。6月,爱因斯坦同墨菲作关于因果性问题的谈话。7月,爱因斯坦同大心理学家弗洛伊德通信,讨论战争的心理问题。号召德国人民起来保卫魏玛共和国,全力反对[[法西斯]]。12月10日,爱因斯坦和妻子离开德国去美国。原来打算访问美国,然而,他们从此再也没有踏上德国的领土<ref>[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311953/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一)]</ref> 。 | ||
+ | |||
+ | 1933年(54岁),德国纳粹政府查抄他在[[柏林]]的寓所,焚毁其书籍,没收其财产,并悬赏十万马克索取他的人头。爱因斯坦当时在[[普林斯顿大学]]任客座教授,得知消息后便加入美国国籍。1934年(55岁),爱因斯坦文集《我的世界观》由其继女婿[[鲁道夫·凯泽尔]]编辑出版。1935年5月到百慕大作短期旅行。在百慕大正式申请永远在美国居住。这也是他最后一次离开美国。获富兰克林奖章。同波多耳斯基和罗森合作,发表向哥本哈根学派挑战的论文,宣称[[量子力学]]对实在的描述是不完备的。为使诺贝尔和平奖赠予关在纳粹集中营中的奥西茨基而奔走。 | ||
− | + | == 參考文獻== | |
− | + | {{reflist}} | |
− | |||
− | + | [[Category:物理學家]] | |
− | + | [[Category:諾貝爾物理 學 獎獲 得 者]] | |
+ | [[Category:德国人]] |
於 2020年3月17日 (二) 12:08 的最新修訂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 |
---|---|
![]() | |
出生 |
1879年3月14日 德意志帝國符騰堡王國烏爾姆 |
逝世 |
1955年4月18日 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 | (76歲)
居住地 | 德國、意大利、瑞士、奧地利、比利時、美國 |
配偶 |
米列娃·馬利奇(1903年-1919年結婚) 愛爾莎·洛文塔爾(1919年-1936年結婚) |
科學生涯 | |
研究領域 | 物理學 |
博士生 | {{{博士生}}} |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出生於德國符騰堡王國烏爾姆市,畢業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猶太裔物理學家。愛因斯坦1879年出生於德國烏爾姆市的一個猶太人家庭(父母均為猶太人),1900年畢業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入瑞士國籍。1905年,獲蘇黎世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愛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設,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因此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獎,1905年創立狹義相對論。1915年創立廣義相對論。1955年4月18日去世,享年76歲。愛因斯坦為核能開發奠定了理論基礎,開創了現代科學技術新紀元,被公認為是繼伽利略、牛頓以來最偉大的物理學家。1999年12月26日,愛因斯坦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世紀偉人」[1]。
記事
- 1879年3月14日上午11時30分,愛因斯坦出生在德國烏爾姆市(Ulm,Kingdom of Württemberg,German Empire)班霍夫街135號。父母都是猶太人。*1888年(9歲),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入路易波爾德高級中學學習。在學校受宗教教育,接受受戒儀式,弗里德曼是指導老師。
- 1889年(10歲),在醫科大學生塔爾梅引導下,讀通俗科學讀物和哲學著作。1891年(12歲),愛因斯坦自學歐幾里德幾何,對數學感到狂熱的喜愛,同時開始自學高等數學。
- 1892年(13歲),愛因斯坦開始讀康德的著作。
- 1894年(15歲),愛因斯坦一家人移居意大利。
- 1895年(16歲),愛因斯坦自學完微積分。同年,愛因斯坦在瑞士理工學院的入學考試失敗。愛因斯坦開始思考當一個人以光速運動時會看到什麼現象。對經典理論的內在矛盾產生困惑。
- 1896年(17歲),愛因斯坦獲阿勞中學畢業證書。10月29日,愛因斯坦遷居蘇黎世並在瑞士聯邦理工學院就讀。
- 1899年10月19日(20歲),愛因斯坦正式申請瑞士公民權。
- 1900年8月(21歲),愛因斯坦畢業於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12月完成論文《由毛細管現象得到的推論》,次年發表在萊比錫《物理學雜誌》上並加入瑞士國籍。
- 1901年3月21日(22歲),愛因斯坦正式取得瑞士國籍。在這一年5到7月完成電勢差的熱力學理論的論文。
畢業以後
- 1902年6月16日(23歲),愛因斯坦被瑞士伯爾尼專利局僱傭。1903年(24歲),他與大學同學米列娃·瑪麗克結婚。他們結婚前就已經有了第一個孩子。
- 1904年(25歲)9月,愛因斯坦由專利局的試用人員轉為正式
- 1905年(26歲)3月,愛因斯坦發表「量子論」,提出光量子假說,解決了光電效應問題。4月向蘇黎世大學提出論文《分子大小的新測定法》,取得博士學位。5月完成論文《論動體的電動力學》,獨立而完整地提出狹義相對性原理,開創物理學的新紀元。這一年因此被稱為「愛因斯坦奇蹟年」。
- 1906年(27歲)4月,愛因斯坦晉升為專利局二級技術員。11月完成固體比熱的論文,這是關於固體的量子論的第一篇論文。
- 1907年(28歲)升職為專利局一級技術員。1908年(29歲)10月,愛因斯坦兼任伯爾尼大學編外講師。
- 1909年(30歲)10月,愛因斯坦離開伯爾尼專利局,任理論物理學副教授。1910年(31歲)10月,愛因斯坦完成關於臨界乳光的論文。
- 1911年(32歲),愛因斯坦從瑞士遷居到布拉格。1912年(33歲),愛因斯坦提出「光化當量」定律。
- 1913年(34歲),愛因斯坦重返德國,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長和柏林洪堡大學教授,並當選為普魯士科學院院士。
遠走美國
1932年(53歲)2月,對於德國和平主義者奧西茨基被定為叛國罪,愛因斯坦在帕莎第納提出抗議。3月,愛因斯坦從美國回柏林。5月,愛因斯坦去英國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講學,後趕到日內瓦列席裁軍會議,感到極端失望。6月,愛因斯坦同墨菲作關於因果性問題的談話。7月,愛因斯坦同大心理學家弗洛伊德通信,討論戰爭的心理問題。號召德國人民起來保衛魏瑪共和國,全力反對法西斯。12月10日,愛因斯坦和妻子離開德國去美國。原來打算訪問美國,然而,他們從此再也沒有踏上德國的領土[2]。
1933年(54歲),德國納粹政府查抄他在柏林的寓所,焚毀其書籍,沒收其財產,並懸賞十萬馬克索取他的人頭。愛因斯坦當時在普林斯頓大學任客座教授,得知消息後便加入美國國籍。1934年(55歲),愛因斯坦文集《我的世界觀》由其繼女婿魯道夫·凱澤爾編輯出版。1935年5月到百慕大作短期旅行。在百慕大正式申請永遠在美國居住。這也是他最後一次離開美國。獲富蘭克林獎章。同波多耳斯基和羅森合作,發表向哥本哈根學派挑戰的論文,宣稱量子力學對實在的描述是不完備的。為使諾貝爾和平獎贈予關在納粹集中營中的奧西茨基而奔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