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疯狂和死亡的故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内容简介
拉丁美洲短篇小说之王,深刻影响马尔克斯
波拉尼奥曾说:“必须阅读基罗加。”
西语文学翻译家林光先生代表译作
不断再版,被译成多种语言
◎影响众多拉美文学大师的“拉丁美洲短篇小说之王”
基罗加的作品,对马尔克斯、科塔萨尔、波拉尼奥等拉美文学大师的写作产生过十分深刻的影响,他的小说技巧娴熟,常被大师引作给年轻作家的小说写作范例。
◎命运的无常与自然的残酷向来没有道理可寻,死亡是作品也是人生永恒的主题
同本书的主题一样,作者的生活一直被疯狂、意外和死亡包围。父亲、继父、朋友、女儿、儿子先后因意外去世或自杀,作者本人,也在得知自己患癌后自杀身亡。死亡在作者笔下如吃饭一般平常,入睡一样平静。
◎如果你喜欢爱伦·坡,那你一定不能错过基罗加
惊悚、诡异、恐怖、暗黑,同爱伦·坡一样,基罗加的小说有一种魔力,人们即使能够猜到结局,却依然能随故事情节的展开而不断被震撼。
◎拉美现代文学奠基人,魔幻现实主义先行者
基罗加是拉美文学现代性过程中的关键人物,虚幻与真实的交叠在他的小说中随处可寻,书中选录的短篇小说《死去的人》,甚至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篇魔幻现实主义小说。
◎湿热潮闷的南美丛林里,与命运和死亡的对抗从未停止。这是发生在拉美大地上的荒蛮故事,有关爱情、疯狂和死亡的事件,正在这里不受控制、野蛮地发生。
《爱情、疯狂和死亡的故事》是乌拉圭作家奥拉西奥·基罗加的短篇小说集,选录了作者的成名作《爱情、疯狂和死亡的故事》、作者为自己儿女创作的童话《大森林的故事》以及作者其他的寓言故事如《阿纳孔达》《胡安·达里恩》等,共28篇作品。基罗加善于从拉丁美洲独特的社会生活和神秘的大自然景物中汲取题材,以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方法刻画人物,营造背景气氛,使他的作品里呈现出全然不同于前人的浓烈色彩和个性。
作为一个以死亡和大自然为创作主题的作家,基罗加重新定义了想象的边界,揭示了纯粹的现实主义是要为不寻常的、可怕的拉美丛林现实所嫌恶的。
——《拉丁美洲文学艺术》
名人推荐
每篇小说都有它自己的世界,就像基罗加在他的《完美短篇小说家十诫》中指出的那样:讲述时,要好像故事只对人物的小环境有意义,你可以成为其中一个人物,只有这样,小说才能获得鲜活的生命力。
——胡里奥·科塔萨尔(阿根廷作家,《南方高速》作者)
必须阅读基罗加,必须阅读菲利斯贝尔多·埃尔南德斯,必须阅读博尔赫斯。必须阅读鲁尔福、蒙特罗索、加西亚·马尔克斯。
——罗贝托·波拉尼奥(智利作家,《2666》作者)
年轻的短篇小说家应该仔细研究大师们是怎样开始他们的故事的,应该一个个地阅读莫泊桑、吉卜林、舍伍德·安德森、基罗加最好的作品的开头几段,特别是基罗加,他或许是他们之中最有小说技巧意识的。
——胡安·博什(多米尼加作家,该国前总统)
在我们的语言里,在任何一种语言里,很少有人能像基罗加那样娴熟地驾驭短篇小说。
——奥古斯托·蒙特罗索(危地马拉作家,《黑羊》作者)
著者简介
奥拉西奥·基罗加(Horacio Quiroga)(1878—1937),乌拉圭作家,著有《朦胧的情史》《被放逐的人们》《爱情、疯狂和死亡的故事》等。他的作品影响了加西亚·马尔克斯、胡里奥·科塔萨尔、罗贝托·波拉尼奥等拉丁美洲文学大师,被誉为“拉丁美洲短篇小说之王”。
译者简介
林光(1929—2016),我国著名学者、翻译家,商务印书馆编审,国务院津贴获得者。1929年出生于福建省连江县,台湾新竹中学毕业。1949年6月离开台湾,经香港到北京,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办公厅秘书处办事员、时代出版社编辑、商务印书馆编审等职。主编《拉丁美洲散文选》;编写我国第一部西汉词典《简明西汉词典》(1965年出版);并参加《新西汉词典》《袖珍西汉词典》编写;担任《简明葡汉词典》《简明葡萄牙语语法》《牛津—杜登西语汉语图文对照词典》的责任编辑。译作有《日丹诺夫 加里宁 基洛夫》《征服新西班牙信史》《碧血黄沙》《回首话沧桑——聂鲁达回忆录》《聂鲁达散文选》《爱情、疯狂和死亡的故事》等。
原文摘录
到中午,又经过午休时间。下午四点钟时风停了,船帆也落下。一名水手走近船舷,望着油亮的大海。大家都站起来,溜达着,已经不想说话,一名水手坐在盘起来的缆绳上,脱下汗衫来缝补。他默默地缝了一会儿,突然站起,吹了长长的一声口哨。他的伙伴们都转过身去,他茫然地看着他们,也感到惊讶,接着又坐下。过一会儿,他把汗衫扔在缆绳上,走向船舷,跳进海里。其余的人听见响声都转过头去,微微皱起眉头。他们立刻忘记了发生的事情,恢复了共同的冷漠。 他的作品,在写实中时不时会融入一些神秘的奇思妙想,令人回味无穷,惊悚莫名。他实际上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之先驱。
书评
有剧透,全是剧透。
先道歉!这次这本《爱情,疯狂和死亡的故事》,并没有全部读完,只是在书店挑选题目好玩的篇目进行略读。所以先讲讲我看的几篇,最后总结。有宝宝愿意讨论就太好了!
作为马尔克斯的唯粉书迷,拉美文学可以说是我的娘家人(语文老师讲过不会有歧义拉美文学不可能是马尔克斯书迷),乌拉圭作家基罗加这篇短篇小说集(1917),读来果然有亲切之感。
《羽毛枕头》是小说集里第一篇,爱情疯狂和死亡这三个元素都沾了,前面只是普通的拉美式记叙,诡谲、隔离、灰蒙蒙,结尾揭开谜底:枕头里有寄生虫(很大,很恶心,生动形象),从太阳穴吸干了女主的血,立刻变身惊悚小说,高潮处戛然而止,有被吓到。
《漂流》写一人中蛇毒后承竹筏漂流求救,回光返照后死在路上。其实看到他说“我好了”,我就觉得“您好完了”,结局果然……不知道是作者没设置好结局的转折呢,还是我对人物离场的直觉呢?(《雪国》也是这样,起火后就猜对了,哎不剧透不ky)不过这篇更像是写作实验,一次作业,不过以中蛇毒而死为题材,这很拉美。作业完成很好!先伤口疼、整个小腿、到下腹,不断地肿胀、发紫,最后呼吸困难,生命在慢慢被夺走,痛觉蔓延,人越来越空,死亡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感觉到了。
《自杀的船》通过其他游客,讲幽灵船的故事。说马尾藻的海洋是被抛弃船的港口,觉得很美妙!丧失行动力的船随波逐流至此,有的很快被后来者挤走,有的一直待到腐烂沉没,这种听天由命,长短皆亡的浪漫主义,应了拉美人对待死亡特有的哀而不伤。而主角是幽灵船的唯一生还者,结尾很有意思,主角说因为他面对不可战胜的危险,不会花力气对抗。老者又强调了这正是他没有被迷惑,没有投海自杀的原因。不是《杀破狼》里“战场上谁怕死谁先死”的绝地逢生,而是一种颓废。正是这种“放弃与命运抗争”,使主角最终战胜了命运。很玄学是吗?其实还是超脱,还是“不怕死”了。或者说,当他不抗争,他就已经不在幽灵船的幻觉的既定命运里了。
《独粒钻石饰针》那篇,嗯,电影感挺强的,忠厚的珠宝匠和虚荣的妻子,也是高潮处戛然而止,不过这个没想到,忠厚老实,以被迫害者出现的男主,用饰针,以刺破心脏这种血腥又浪漫的手法,杀死熟睡的妻子。我还担心他被妻子的虚荣拖死呢,看来应了那句老话:咬人的狗不叫(?)。人很复杂,还是为自己担心吧!像“饰针是行文的线索,是工匠杀妻的导火索,是两人不可调和的矛盾的象征”这种话,说累了。
《中暑》,死神和要死的人一个样子,狗能看见,它们关心主人、勇敢地朝死神吠叫,主人却依然中暑而死。硬要理解的话,对死亡的尊敬,对死亡的无力感。和动物,让中国人写小说,除了爱宠题材和童话题材,几乎不会有人考虑写动物视角,中国人是有一种,人比动物“高”的观念的,而拉美人对动物、对自然,或许持更加“神秘主义”的态度。
《脑膜炎及其影子》是“爱情”最明显的一篇。女主生病糊涂了,爱上几乎是陌生人的男主;男主被请去看护,慢慢爱上苍白的女主的眼睛。女主痊愈后表示莫挨老子,最后在男主的追求下,两人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值得注意的是,“荒谬的爱”不仅是女主无意识时期仿佛随机地爱上了男主,更是男主自己指出的,他爱的也只是女主的眼睛和病号服下的空白。女主只在很小一部分混乱的意识里爱男主,而男主只是爱女主的很小一部分。哈哈!很玄吧!但最后竟然是少见的happy ending,可以说这句老话:“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不是不是,正经回来,我说,这是否指示了爱情的,不可解析,也嘲讽了爱情的不可解析。我曾经说不喜欢在读后感里用“讽刺”这个词,感觉总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人,用讽刺来显得自己很懂,毫无依据地升价值,这次我也不说“基罗加讽刺爱情不可靠”,而是“我看了后讽刺爱情不可靠”。还不是自己现实里那点破事,让我们读书,让我们思考。这个故事里,男女主有点偏差,不过最后还是可以说一句“你也在这里”,还是要相信“天造地设”的。
这书叫《爱情、疯狂和死亡的故事》,里面的小说,我读的这几篇,“爱情”不是篇篇都有,是客串多于是主角,而每一个故事都很“疯”,“死亡”都确确实实出现了,甚至笼罩着。在基罗加的世界里,疯狂和死亡比爱情更值得书写,这也是启示我的:爱情可能真的只是很小的东西。而你若看完只跟我失望地说:“看不懂”;你若要问,“狗吠死神”、“饰针杀妻”、“中毒漂流”、“致幻跳海”、“无意识爱”、“枕头吸血”,这些千奇百怪的情节有什么具体的意义,或者这些意象究竟有什么隐喻……哎呀,不必纠结,这些跨文化的东西给了“哦!还可以这样”的灵感,就可以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