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爱晚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爱晚亭,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岳麓山清风峡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为清代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创建,原名红叶亭,后由湖广总督毕沅,据“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更名爱晚亭。[1]

爱晚亭占地面积50平方米,边长6.23米,台基高0.4米,通高12米。内金柱圆木丹漆,外檐柱四根,由整条方形花岗石加工而成。亭顶重檐四披,攒尖宝顶,四翼角边远伸高翘,覆以绿色琉璃筒瓦。亭内有一横匾,上刻毛泽东手迹《泌园春·长沙》一词,亭正面额朱色鎏金“爱晚亭”匾,系毛泽东而题。亭中方石上刻有张南轩和钱南园游山的七律诗。爱晚亭古朴典雅,亭坐西向东,三面环山,整体上保留了较多清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风格。

1983年,爱晚亭被湖南省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爱晚亭所在地岳麓山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3年,爱晚亭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

基本信息

中文名:爱晚亭

外文名:Aiwan Ting Pavilion

所属地区: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下清风峡

占地面积:50平方米

引言

爱晚亭,位于湖南省岳麓山下清风峡中,亭坐西向东,三面环山。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为岳麓书院院长罗典创建,原名红叶亭,后由湖广总督毕沅根据唐代诗人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的诗句,改名爱晚亭。又经过同治、光绪、宣统、民国至建国后的多次大修,逐渐形成了当前的格局。今亭与安徽滁州的醉翁亭(1046年建)、浙江杭州湖心亭(1552年建)、北京陶然亭公园的陶然亭(1695年建)并称中国四大名亭,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爱晚亭是革命活动胜地,毛泽东青年时代,在第一师范求学,常与罗学瓒张昆弟等人一起到岳麓书院,与蔡和森聚会爱晚亭下,纵谈时局,探求真理。

该亭抗日战争时期被毁,1952年重建,1987年大修,是由当时的湖南大学校长李达专函请毛泽东主席所书手迹而制。亭内立碑,上刻毛泽东主席手书《沁园春·长沙》诗句,笔走龙蛇,雄浑自如,更使古亭流光溢彩。该亭三面环山,东向开阔,有平纵横十余丈,紫翠菁葱,流泉不断。亭前有池塘,桃柳成行。四周皆枫林,深秋时红叶满山。

发展历史

长沙岳麓山爱晚亭,驰名遐迩。此亭原名“红叶亭”,又名“爱枫亭”。今名“爱晚亭”,其名是谁改的呢?一直为人们所关注。长期以来有一种说法是:亭名“爱晚”是诗人袁枚改的。据说:袁枚访罗典(时任岳麓书院山长),罗轻其为人,不予接见。听说袁枚认为亭名“红叶”太俗,不若取“停车坐爱枫林晚”诗意改作“爱晚”,遂改。刊于1987年2月2日《华声报》上赵海洲的《爱晚亭与袁枚的诗》一文,即本此说。

上述故事颇富传奇,流传甚广。但实际上,这是“毕冠袁戴”,真正改名者应该是毕沅,而不是袁枚。

说爱晚亭名是毕沅改的,是罗典的《次石琢堂学使留题书院诗韵二首即以送别》诗后有一条自注:“山中红叶甚盛,山麓有亭,毕秋帆制军名曰‘爱晚’纪以诗。”据现有资料,知袁枚访问岳麓山是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红叶亭的修建是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晚于袁枚访问时间八年,显而易见,“爱晚”亭名不可能是袁枚所改。那么,为什么肯定说是毕沅改的呢?除了上述罗典诗的一条注以外,还因为,毕沅那时正任湖广总督,常到岳麓山爱晚亭一带游览。特别是,毕与罗有多年的交谊。他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冬游岳麓山所写的两首长律中,对罗倍加称颂,并有“旧鱼重逢要夙愿”、“精神强胜廿年前”之句。因此,揆诸情理,亭改“爱晚”者也应该是毕沅,而不是袁枚。

文物遗存

爱晚亭内悬饰匾额,上刻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字体刚劲飘逸,与古亭相衬辉映。

宣统三年(1911年)秋,湖南学监程颂万先生主持修复时,把罗典所撰写的对联刻在亭柱上,“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这次修复爱晚亭之事还刻在石碑上记载下来。世人称为《放鹤》石刻或《二南诗刻》,两首诗为宋代张南轩和清代钱南园两位大文人游的七韵诗。石刻后移至清枫桥南端的六角茅亭中。

研究价值

爱晚亭是毛泽东在20世纪初探求革命真理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亭台建筑的经典之一。

爱晚亭,从现代的美学观点来看,不仅是旅游景点或者一个简单的建筑,而是一种文化的印记。爱晚亭上有许多壁画、对联、诗赋等,后人正是因为爱晚亭里面蕴含了文化因素才会想到去游玩、参观,而并不是为了休息而去。在以爱晚亭等为代表的,富有文化内涵的亭里面,是以文化传承吸引游客,而不仅仅是装饰风景和供人休息的基本功能。

历史传说

爱晚亭位于岳麓书院后青枫峡的小山上,八柱重檐,顶部覆盖绿色琉璃瓦,攒尖宝顶,内柱为红色木柱,外柱为花岗石方柱,天花彩绘藻井,蔚为壮观。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一七九二年)山长罗典所建。原名“红叶亭”,又名“爱枫亭”。后据唐代诗人杜牧《山行》而改名为爱晚亭,取“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诗意。

亭内有一横匾,上刻毛泽东手迹《沁园春·长沙》一词,亭额上“爱晚亭”三字是1952年湖南大学重修爱晚亭时,毛泽东同志接受校长李达之请,亲笔题写的。亭中方石上刻有张南轩和钱南园游山的七律诗,称“二南诗”。

亭前石柱刻对联:“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爱晚亭在我国亭台建筑中,影响甚大,堪称亭台之中的经典建筑。[3]

建筑特点

结构

爱晚亭平面呈方形,占地面积50平方米。亭边长6.23米,台基高0.4米,通高12米。爱晚亭内金柱圆木丹漆,由整条方形花岗石加工而成。亭顶重檐四披,攒尖宝顶,四翼角边远伸高翘,覆以绿色琉璃筒瓦。爱晚亭八柱支撑,分上下两层,亭角翘首相望。爱晚亭亭台东西两面的亭棂悬有“爱晚亭”金字红匾。[4]

亭形为重檐八柱,琉璃碧瓦,亭角飞翘,远观似凌空欲飞状。爱晚亭亭子东向开阔,只有平地纵横十余丈。衔远涵近,紫翠菁葱,流泉不断,熏染陶然。亭前那方池塘,略有亩许,周边桃柳成行。放眼远眺,皆是枫林。亭前石柱上刻有程颂万所撰的对联:“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5]

特点

爱晚亭古朴典雅,亭坐西向东,三面环山。爱晚亭内为丹漆圆柱,外檐四石柱为花岗岩,加之配以东西两面亭棂所悬的红底鎏金“爱晚亭”匾额,令亭子有现代意味,整体上保留了较多清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风格。匾额是由毛泽东所书手迹刻制的,由当时的湖南大学校长李达专函请得。[6]

保护措施

1983年,爱晚亭被湖南省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

2012年,爱晚亭所在地岳麓山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8]

2013年,爱晚亭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长沙市与日本鹿儿岛市结为友好城市后,爱晚亭作为古城长沙的象征,按其规制仿建于鹿儿岛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