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清明(于元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父亲的清明》是中国当代作家于元林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父亲的清明
父亲生于上世纪30年代,经历了无数历史性的苦难。他3岁丧父,13岁丧母。1950年,我爷爷被划成地主后,因交不出被人诬陷的所谓暗藏的赃款,估计躲不过大劫,在监狱里上吊自杀。临死的前一天晚上,父亲前去探监,爷爷对他说:"儿子呀,我可能看不到你长大的那一天了。你是我们家唯一的根苗,要好好活下去。清明节要记得给你娘上坟,你娘死前还惦记着你,把你抱到她面前,她才流着泪咽下最后一口气。"
那些年,父亲的亲娘长期卧病在床,憔悴不堪,头发散乱。他怕那副病容,不敢接近。亲娘想她,唤他,他总是躲得远远的。有一回,亲娘想抱抱他,就说儿子快来,娘给你冰糖吃。他抵挡不住冰糖的诱惑,怯怯地看娘,怯怯地向娘手心的冰糖走去。等到冰糖在手,娘一把抓住他,他吓得一哆嗦:那只苍白而憔悴的手好冷!这就是父亲童年时代对他亲娘唯一深刻的记忆。父亲说,那只冰冷的手时时在他梦境出现,在那些寒冷的冬夜冻醒过来,泪水往往打湿了他的枕头。
没有亲娘的孩子像根草。特别是在黄昏的时候,一个人坐在家门口哭泣,没有娘亲前来温言哄劝,无人能赶走他心中的害怕和凄凉。爷爷从地里回来,放下锄头,抱起他,他指着埋在村外亲娘的坟说,我怕。爷爷明白了他的心思,第二天扛起锄头,去那座坟前垒起一条土埂,直到土埂的高度足以挡住我父亲的视线。然后再在土埂上种了一排柏树,再栽了几棵桂花和几笼慈孝竹。我父亲平时没人照顾,我姑姑连上学时也背着她,路过他亲娘的坟头,他紧紧抱住姑姑瘦削的肩头说我怕,催她快跑。
15岁的孤儿记住了亡父的临终遗言,年年清明去给亲娘上坟。他学起亡父生前的模样,在身高还没有锄把高的年纪,举起锄头挖掉坟前坟后的荆棘,举起镰刀修剪柏树、桂花树和慈孝竹的枝桠,在坟上培几锄土,还要将在亡父坟头说过的话,也对坟墓中的亲娘说一遍。父亲那些年对亡父亡母常说的话是:“你们的儿子还活着,你们两个老人家不要牵挂。”
1959年大跃进时,全国上下都在喊着向祖先要粮的口号,各生产队组织了机械队,为了避免同队的人互相包庇,不敢大义灭亲,选派到别的生产队挖坟,坟冢里的白泥用来做庄稼的肥料。父亲亲娘坟前的柏树、桂花树和慈孝竹保不住了不说,连同尸骨都要被挖出来扔掉。父亲被逼无奈,深夜去很远的地方偷到几株还未成熟的玉米,向5个突击队队员行贿。那些年正闹着饥荒,玉米粒还未及饱满,但几个队员狼吞虎咽,不仅玉米粒和玉米核整个地吃了下去,连玉米须、玉米水和玉米杆也吃了个一干二净。队员们商量说,这个孩子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亲娘,我们做点好事留个情面吧。于是在挖坟时只是象征性地把坟头铲平了,没有动及尸骨。运动一过,父亲又把坟培了起来。
父亲不仅活下来了,而且活到了2015年年底,享寿80虚岁。某年清明父亲去深圳莲花山瞻仰邓小平塑像,父亲说他的地主帽子是邓小平给摘掉的,他说没有爹娘就没有他的生命,没有邓小平就没有他的今天。父亲在邓小平塑像面前用乡下人的礼节向他心中的偶像和恩人打躬作揖,然后沉默良久。当时我没带相机,没能给父亲留个影像作为纪念。在这个已经没有了父亲的2016年清明,想起这一幕幕情景,远在南方的我只能望向西北遥远的蜀土吾乡,热泪盈睫。[1]
作者简介
于元林,男,四川人,1990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