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奶奶的陳年舊事(廖春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爺爺奶奶的陳年舊事爺爺奶奶的陳年舊事》是中國當代作家廖春波的散文。
作品欣賞
爺爺奶奶的陳年舊事
我的故鄉山高坡陡,重岩疊嶂,地少人稀,祖祖輩輩肩挑背馱,舉步維艱,居住簡陋。雖起早貪黑,省吃儉用,仍食不裹腹,衣難蔽體。然而,在風雨飄搖的舊社會裡,爺爺奶奶硬是撐起了一個大家庭,成為偏遠農村為數不多的小業主。
爺爺廖錦亭生於1881年9月6日,耕讀為本,低調務實,精明能幹。他不光視土地為命根子,發展農業生產,還搞產品深加工,自家辦粉坊和釀酒,進縣城經商開店鋪,可謂產供銷一條龍,所賺之錢又用於買地方、僱傭工,逐漸盤大家業。通過媒婆牽線,娶比鄰太陽溪向英瓊第四女為妻,大他兩歲零八個月,家境不錯,門當戶對,本想「女大三,抱金磚」,誰料三十歲病亡,尚未留下後嗣;繼配本邑大周里望族程運模次女,也就是我的奶奶程啟秀,1892年7月10日出生,她與爺爺養育四男二女,除次子夭折外,余皆長大成人,兒孫滿堂,多有出息。
父母排行老大,常給我講勤儉持家的往事。爺爺奶奶熟悉農活,終身不輟勞作。每天早晨雞鳴起床,同子女、傭人一道,煮飯餵豬,灑掃庭院,黎明出工,夜黑歸家,晚上看書算賬,睡覺時間很短。爺爺讓父親早當家,獨立經營酒店和莊稼,母親協助奶奶料理家務,堪稱苦兒媳婦。後來條件好轉,保持節儉不變。爺爺和奶奶的結婚用品包括嫁妝,用了一輩子,沒制新家具,未添好衣裳。常穿破舊單衣或夾襖,即使冬裝也縫補多處,根本不保暖。平時極少吃飽飯,更難見到肉星星,一塊臘豬油,每次炒菜只在熱鍋上吱地擦一下,如此反覆摩挲,要用十天半月。他們口掖肚攢,積累殷實家產,險遭階級鬥爭。1950年6月30日,我國開始劃分農村階級成分,根據土改現狀和需要,劃出地主、富農、中農、貧農、工人,而中農又分上中農、中農和下中農。貧下中農和工人是無產階級,革命路線的主要依靠。爺爺奶奶差點劃成富農,後經群眾評議,確定為上中農,沒使出身不好。1952年8月12日,同院小孩玩火,不慎燒毀房屋,暗藏中梁的金銀細軟等全部家當化為灰燼。1960年2月15日,爺爺在最為嚴重的自然災害中餓死。十一年後,奶奶病逝。兩位老人合葬,均活七十九歲。
我至今保存一張十七人的泛黃相片,那是1959年拍攝的全家福。爺爺坐在前排正中,頭戴紳士帽,身穿棉長衫,兩手放膝蓋,高鼻大耳,抿嘴眯眼,面容凝重。不到半年,撒手人寰,埋四房塝。奶奶離世,我才五歲,從洪湖趕回萬縣。她剛落氣,被擱置堂屋的門板上,我摸手腳僵硬,以為睡着了,圍住打轉,連聲呼喚:「奶奶,天黑了,外頭冰冷,快去床上睡?」她不回答,我揭開臉紙,和顏悅色。現在,近半個世紀過去了,合影只剩六人在世,我依然記得爺爺奶奶的樣子,還有他們那一代人的故事。 [1]
作者簡介
廖春波,重慶仲裁委國際仲裁員,萬州區司法局二級調研員、公職律師,自由譯者,愛好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