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籟亭記(代廷晴)
作品欣賞
爽籟亭記
玉泉初如濺珠,注為修渠,至此忽有大石橫峙,去地丈余。由泉而下,忽落地作大聲,聞數里。予來山中,常愛聽之。
泉畔有石,可敷蒲,至則趺坐終日。其初至也,氣浮意囂,耳與泉不深入,風柯谷鳥,猶得而亂之。及暝而息焉,收吾視,返吾聽,萬緣俱卻,嗒焉喪偶,而後泉之變態百出:初如哀松碎玉,已如鵾弦鐵撥,已如疾雷震霆,搖盪川岳。故予神愈靜,則泉愈喧也。泉之喧者入吾耳而注吾心,蕭然泠然,浣濯肺腑,疏瀹塵垢,灑灑乎忘身世而一死生。故泉愈喧,則吾神愈靜也。夫泉之得予也,予為導其渠之壅滯,除其旁之草萊,汰其底之泥沙。濯足者有禁,牛馬之蹂踐者有禁。予之功德於泉者止此耳。 自予之得泉也,舊有熱惱之疾,根於生前,蔓於生後,師友不能箴,靈文不能洗,而與泠泠之泉遇,則無涯柴棘,若春日之泮薄冰,而秋風之隕敗籜。泉之功德於我者,豈其微哉?
泉與予又安可須臾離也?故予居此數月,無日不聽泉,初曦落照往焉。惟長夏亭午,不勝爍也,則暫去之矣;斜風細雨往焉,惟滂泥淋漓,偃蓋之松不能蔽也,則暫去之矣。暫去之,而予心惶惶然,若有失也。乃謀之山僧,結茅為亭於泉上,四置軒窗,可坐可臥。亭成而嘆曰:「是驕陽之所不能驅,而猛雨之所不能逐也;與明月而偕來,逐夢寐而不舍,吾今乃得有此泉乎?」且古今之樂,自八音止耳,今而後始知八音外,別有泉音一奇。世之王公大人不能聽,亦不暇聽,而專以供高人逸士陶寫性靈之用,雖帝王之威英韶武,猶不能與此泠泠世外之聲較也,而況其他乎?予何幸而得有之,豈非天所以賚予者歟?於是置幾移襆,窮日夜不舍,而字之日爽籟雲。
這篇雖題為亭記,實際上主要是寫泉水,通過對聽泉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忘情山水,其樂無窮的志趣。
文章詳細描述了作者聽泉中的神情變化。其初,由於「氣浮意囂」,「耳與泉不深入」,雖在聽泉,卻常被山中景色所擾亂。後因「暝」、「息」而收視、聽,滿山蔥綠就不復存在,而泉聲的百種變態卻都能一一辨出。再進一步,泉聲不僅入於耳,而且注入心,洗肺腑,瀹塵垢,既忘了自己的身世,也沒了生死界限,連師友無法誡勉、妙文不能蕩滌之疾都可在泉聲中消除得乾乾淨淨。於是「泉」與「神」達到了和諧統一,作者已不能須臾離開泉聲,任何古今音樂也都無法與之相比了。從「耳與泉不深入」到「神愈靜,則泉愈喧」,再到「泉愈喧,則吾神愈靜」,反映出作者與泉聲由不協調到協調,到完全被泉聲所陶醉的過程。袁中道這種竭力追求泉聲之樂,企圖從中找到一種忘我的境界,是他思想鬱積的曲折反映。正如其兄袁宏道所說:「時不可為,豪傑無所着手,真不若在山之樂也。」從本文「泉音一奇」,「世之王公大人不能聽,亦不暇聽,而專以供高人逸士陶寫性靈之用」的議論中,不難悟出個中委曲。
作者簡介
代廷晴,品詩文網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