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片鳞苔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片鳞苔属

来自 植物智 的图片

中文学名:片鳞苔属

拉丁学名:Pedinolejeunea

界:植物界

门:苔藓植物门

纲:苔纲

科:细鳞苔科

属:片鳞苔属

片鳞苔属(piàn lín tái shǔ),学名 Pedinolejeunea,细鳞苔科的一种,植物为灰绿色或灰白色,具光泽,交织成密小片状紧贴基质。茎长达5毫米,连叶片宽1.2-1.4毫米,不规则稀疏分枝;假根成束着生茎与枝的腹面。叶2列,覆瓦状蔽前式排列,干燥或湿润时均紧贴,阔卵形,长0.6-0.8毫米,宽0.45-0.55毫米;叶边全缘,尖部分化2-3列长方形、透明的无色细胞。 [1]

片鳞苔属物种分类

长柱片鳞苔 齿瓣喜马拉雅片鳞 粗齿片鳞苔 短舌片鳞苔 角瓣台湾片鳞苔 卵舌片鳞苔 拟阔瓣片鳞苔 拟片鳞苔 全缘片鳞苔 台湾片鳞苔 武夷喜马拉雅片鳞 喜马拉雅片鳞苔 狭瓣片鳞苔 线瓣台湾片鳞苔 圆瓣片鳞苔

片鳞苔属形态特征

片鳞苔属 柔薄,灰绿色或灰白色,具光泽,交织成密小片状紧贴基质。茎长达5毫米,连叶片宽1.2-1.4毫米,不规则稀疏分枝;假根成束着生茎与枝的腹面。叶2列,覆瓦状蔽前式排列,干燥或湿润时均紧贴,阔卵形,长0.6-0.8毫米,宽0.45-0.55毫米;叶边全缘,尖部分化2-3列长方形、透明的无色细胞;腹瓣舌形,尖端内凹,具单细胞腺休,内侧有一阔钝齿;叶细胞六边形。无腹叶。雌雄异苞同株。雌苞着生短枝上。蒴萼倒卵形,背腹扁平,具2个脊。

形态构造上,片鳞苔属植物呈现适应于温、湿度较高而又具有能忍受暂时干旱的特征:

①叶片常密集而呈覆瓦状排列,当空气中湿度较大时可张启以蓄吸水分,一旦空气趋向干燥时或日照较强时,叶片依次复合而彼此产生荫蔽作用。有些属种如片鳞苔属植物的叶边还分化无色大形的细胞,有利于紧贴基质,减弱叶片下面水分的蒸发。

②叶片的腹瓣通常强烈膨起,内面形成微小空腔,以含蓄水分。甚至片鳞苔属植物的叶片近于呈筒状。

③少数叶附生苔类植物的叶细胞背面部分强烈加厚成疣状突起,可反射阳光的强烈照射,并可起毛细管作用以保护叶片组织,最典型的类型为疣鳞苔属植物。④营养繁殖的芽胞较常见,往往着生叶片的腹面、叶尖或叶片后缘,呈多细胞圆盘状。

片鳞苔属分布范围

片鳞苔属 世界分布有200~300种,中国有100种以上,占中国苔类植物约1/5。 其中体形较大的为肾瓣尾鳞苔和卷枝尾鳞苔,长可达2~3厘米,宽约3毫米。最小的是斑叶纤鳞苔,长约3毫米,宽不及1毫米。

习见种是尖舌扁鳞苔、尖叶薄鳞苔、刺疣鳞苔和喜马拉雅片鳞苔等。分布于台湾、广东和云南;朝鲜和日本也有,附生于沟谷雨林的乔木、灌木和蕨类叶面。

片鳞苔属主要用途

片鳞苔属 1.可以防止水土流失片鳞苔属植物一般生长密集,有较强的吸水性,因此能够抓紧泥土,有助于保持水土。 2.可作为鸟雀及哺乳动物的食物有助于形成土壤 片鳞苔属植物可以积累周围环境中的水分和浮尘,分泌酸性代谢物来腐蚀岩石,促进岩石的分解,形成土壤。 3.作为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 由於片鳞苔属植物的叶为单层细胞结构,容易吸入空气中的污染物,对周围环境中的污染物较为敏感。 4.用作肥料及燃料 片鳞苔属可以用作肥料有可以增加沙土的吸水性,还也可以晒干作为燃料,用来发电。 5.用于园艺栽培 它还可用来包扎花卉、树苗等,既通风又保湿。

片鳞苔属繁殖方式

片鳞苔属植物的雌、雄生殖器官都是多细胞组成的。片鳞苔属植物的受精必须借助于水。精子与卵子结合后形成合子,分裂形成胚(embryo)。胚在颈卵器内发育成为孢子体。孢子在适宜的生活环境中萌发成丝状体,形如丝状绿藻类,称原丝体 (protonema),原丝体生长一个时期后,在原丝体上再生成配子体。

片鳞苔属中药成分

含棕榈酸蒲公英甾醇酯(taraxasterylpalmitate) ,乙酸蒲公英甾醇酯(taraxasterylacetate),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山金车二醇(arnodiol),谷甾醇(sitosterol),十九酸三十四醇酯(tetratriacontanylnonade-caoate),2-异丙基-5-甲基氢酯-4-O-β-D-吡喃木糖甙(2-isopropyl-5-methylhydroquinone-4-O-β-D-xylopyranoside),2α,3β,19α,23-四羟基-12-乌苏烯-28-O-β-D-吡喃木糖甙(2α,3β,19α,23-te-trahydroxyurs-12-ene-28-oicacid-28-O-β-D-吡喃木糖甙(2α,21β,22α28-tetrahydroxyolean-12-ene-28-O-β-D-xylopyranoside),3β,16α,21β,22α,28-五羟基-12-齐墩果烯-28-O-β-D-吡喃木糖甙(3β,16α,21β,22α,28-pentahydroxyolean-12-ene-28-O-β-D-xy-lopyranoside),3,3′,5,5′-四甲氧基芪(3,3′,5,5′-tetram-ethoxystibene),1α,3β,19α,23-四羟基-12-乌苏烯-28-酸-28-O-β-D-吡喃木糖甙(1α,3β,19α,23-tetrahydroxyurs-12-ene-28-oicacid-28-O-β-D-xylopyranoside),1β,2α,19α,23-五羟基-12乌苏烯-28-酸-28-O-β-D-吡喃木糖甙(1β,2α,3β,19α,23-pentahydroxyurs-12-ene-28-licacid-28-O-β-D-xylopyranoside),3α,21α,22α,28四羟基-12-齐墩果类-28-O-β-D-吡喃木糖甙(3α,21α,22α,28-te-trahydroxyolean-12-ene-28-O-β-D-吡喃木糖甙(3α21α,22α,28-te-trahydroxyolean-12-ene-28-O-β-D-xylopyranoside),3α,16α,21α,22α,28-五羟基-12-齐墩果烯-28-O-β-D-吡喃木糖甙(3α,16α,21α,22α,28-pentahydroxyolean-12-ene-28-O-β-D-xylopyrano-side),6-羟基-反-8-二十六碳-烯3-酮(6-hydroxyhexacos-trans-8-ene-3-one),3,5,4-三甲氧基-反-芪(3,5,4′-trimethoxy-trans-stilbene),3α,21β,22α,28-四羟基-12-齐墩果烯-28-O-β-D-吡喃木糖甙3α,21β,22α,28-五羟基-12-齐墩果烯-(28-O-β-D-xylopyranoside),川陈皮素(nobiletin),羽扇豆醇(lupeol),二十六醇(hexacosanol),乙酸羽扇豆酯(lupeylacetate),10-异丁酰氧基-8,9-环氧百里香酚异丁酰氧基-8-羟基百里香酚(9,10-diisobutyryloxy-8-hydroxythymol),知叶老灌草素(brevifolin),堆心菊灵(helenalin),异丁酸堆心菊灵内酯(flo-rilenalinisobutyrate),异丁酰二氢堆心菊灵(isobutyroylplenolin),千里光酰二氢堆心菊灵(senecoylplenolin),四氢堆心菊灵(tetrahydrohelenalin),α-莎草酮(α-cyperone),槲皮素-3,7,3-三甲酯(quercetin-3,7,3-trimethylether),槲皮素-3,7,3,4-四甲酯(quercetin-3,7,3,4-tetramethyl-ether),槲皮素-3-甲酯(quercetin-3-methyl-ether),槲皮素-3,3-二甲酯(quercetin-3,3-dimethylether),芹菜素(apigenin),咸南藤酰胺乙酸酯(aurantiamideacetate)[8,9],6-O-千里光酰二氢菊灵(6-O-senecoylplenolin),山金画内酯(arnicolide)C等。

参考来源

  1. 片鳞苔属, 植物智,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