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树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牛树银 | |
---|---|
河北地质学院资源学院院长 | |
出生 |
1952年5月 河北省昌黎县 |
国籍 | 中国 |
母校 | 北京大学 |
牛树银,男,汉族,生于1952年5月,河北省昌黎县,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河北省特等劳模,1999年获国务院 “政府特殊津贴”[1],2000年入选教育部“高校骨干教 师资助计划”,2003年被评为“第三届河北省优秀科技 工作者”, 同年获首届“河北省教学名师奖”[2] 。201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获得者。 河北地质大学二岗教授,学科带头人。
人物经历
197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同年到河北地质学院任教;
1991年,被地矿部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1994年,被地矿部破格晋升为教授;
1996年,首批入选“地矿部百名跨世纪科技人才培养计划”;
1996年,获地质矿产部、河北省教委科技先进;
1998-2000年度,“石家庄市劳动模范”;
1999年,获国务院 “政府特殊津贴”;
2000年,入选教育部“高校骨干教 师资助计划”;
2003年,被评为“第三届河北省优秀科技 工作者”, 同年获首届“河北省教学名师奖”;
1991-2002年,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或自然科学基金奖二、 三等奖9项;
1996-2002年,任资源环境与工程系主任;
2003年,任资源学院院长。
多年来一直从事构造地质学和构造成矿控矿的教学、科研工作,先后主讲过多门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九五”以来,主持完成省、部攻关、重点、地质大调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十余项科研项目,在研3项。多项成果具有一定开创性,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出版专著5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科技译文10余篇。在理论上取得重要进展,在地质找矿实践中取得重要突破(潜在经济效益巨大)。为河北省地质找矿及老区人民脱贫致富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被河北省国土资源厅、河北省地质调查院、华北地质勘查总院等单位聘为技术顾问;被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等聘为兼职博士研究生副导师[4]。
牛树银 | |
---|---|
牛树银 |
牛树银长期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业绩突出 。在教学方面,坚持为本科生、研究生授课,注重教书育人,爱岗敬业;重视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以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在科研方面,追踪世界地学发展前沿,自主创新性提出“幔枝构造成矿理论”,首次明确提出金、银等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地球的核-幔源(地球深部),通过地幔热柱多级演化,呈反重力作用向上迁移至地壳浅部;建立了幔枝构造典型矿床系列成矿模式,在张宣、冀东、太行山等地区攻深找盲预测中效果显著,并在多省份得到了很好地应用推广。出版专著17部,发表论文120余篇。
先进事迹
牛树银教授治学严谨,成绩突出。于1991年、1994年被原地质矿产部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教授,1996年入选首批"地矿部百名跨世纪科枝人才培养计划",1999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入选教育部"高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2003年被评为首届"河北省教学名师奖",2007年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学科带头人,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学科带头人。
他学术精湛,科研成果卓著。在1991至今的19年时间里,牛树银教授先后获省、部级奖励11项,出版专著8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文章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际合作、中国地质大调查、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15项。
他勇于创新,地质找矿取得新突破。在30多年的教学科研中,牛树银教授和他的团队凝聚多年研究成果,在地质找矿领域提出了"幔枝构造"成矿理论,这不仅为新一轮地质找矿指明了方向,并且在找矿实践中取得重大突破,在河北、河南、山西、内蒙等省区广泛推广。
他师德高尚,甘为人梯。作为地球科学的探索者,牛树银教授不仅致力于地球科学的深入探索,精心传授科学知识,而且还关心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素质的提高。注重教书育人,以身立教,以德育人,以情感人,以智启人,以艺悟人,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一致好评,为此他多次被学校评为"教师标兵"、"科研标兵",还被评为首届"河北省教学名师"。
为我国地质教育和地矿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的牛树银教授,被河北省评为"河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009年被河北省评为"河北省特等劳动模范"。他们撰写的《幔枝构造理论与找矿实践》、《幔枝构造与资源环境》等专著受到地质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翟裕生院士、裴荣富院士等为其专著作序,还被多家地质矿产勘查局(队)用作专业培训教材。
参考来源
- ↑ 牛树银 ,跨考研招网
- ↑ 我院牛树银教授荣获首届“河北省教学名师奖” ,中国知网
- ↑ 热烈庆祝我校牛树银教授荣获第十六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腾讯, 2019-10-10
- ↑ 牛树银 ,名人简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