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牛王來過西南峪(侯文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牛王來過西南峪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牛王來過西南峪》中國當代作家侯文君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牛王來過西南峪

西南峪是沂源魯村一個小小的山村,清朝季造,五六十戶人家的村子卻餵養着99頭牛。山高地曠的地方怎麼這麼多啊?其實那跟牛王在此駐蹕過有關。

村子東北長年流淌着一條小河,旱澇不竭,潺湲迂迴。一早一晚,那裡是牧童飲牛的俗成處所。河邊的龜石自然也就使這裡有了靈氣,龜為貴,龜喜水,泉水汩汩,溪水潺湲在這裡習以為常。地支裡面子丑相合,牛(丑為牛)的數量也就多了,人們都知道每頭牛的來龍去脈。

可是忽一日,領頭牧童卻驚喜地說:「牛不是99頭,而是100,我數了多遍了,我能說謊嗎?」眾人還是不信,領頭就賭氣似的說,:「好,我數數,錯了,你請我吃飯。」獨姓村子,老少爺們誰能哄誰?崔甲數了,說:「是啊,是100頭。」崔乙數了,也說是100頭。崔丙、崔丁、崔戊、崔己也數了,還是100頭。但族長兼村長的崔庚還是不信,有些生氣地說:「怎麼回事?連個牛都數不准?傻了嗎?我來數。」他是村里最機靈的人,人人都叫他崔氏諸葛亮。他的名字是父親專門請算命先生所起,崔庚就是催耕,當然他就是使牛耕地的好手,備受大家的推崇和尊敬也是理所當然。他連續數了三遍,就莫名驚詫了:「可是怪了,怎麼憑空多出一頭牛呢?」

想了一夜,第二天拂曉,他就召開了緊急會議,吩咐各家各戶務必給自己的牛角拴上一條紅綾布條。太陽剛剛跳出東山,一個個牧童就匯聚在龜石旁邊飲牛了。崔庚跟眾多村民就偷偷地躲在周邊窺視,都想看看能有什麼奇蹟發生。一陣清風吹過,迷濛中,牛犇牛吽,繁紛錯雜,過後,群牛就都低頭飲水了。紅布條分外顯眼,眼前就色彩繽紛,旌旗招展了。牛群有序地堆集在牛欄草坪上,大牛小牛服服帖帖,唯獨一頭腱子牛在其中天馬行空,活蹦亂跳,龍馬精神得非同尋常。原來這是山神爺派來的牛王,平時它並不顯山露水,只在牛群默無聲息,使命實則就是興隆牛族,發達崔姓。崔就是山佳,山佳則草多。牛喜歡的是山是草,以此西南峪的牛繁衍得比別處就興旺健壯。

今天神牛一見紅布飄飄,頓時就精神抖擻,現出真身了。它金光閃閃,祥雲籠罩,高大強健,俊美肥壯,在牛群獨往獨來,縱橫馳騁了。群牛也都對其畢恭畢敬,虔誠有加,要比群臣朝拜皇上還要頂禮膜拜。 大家一看,個個瞠目結舌了,也就知道這是神牛保佑了。崔庚嚴肅地吩咐大家:「此事不能張揚,咱們還要修建牛王廟、山神廟,祈求神靈保佑。」大家諾諾連聲,都在心裡暗暗祈禱神靈保佑。可是,牧童憨蛋歡欣若狂了,他說話從來沒遮沒攔,就到處信口開河了:「俺村出牛王了,保佑俺呢。保佑俺家多生牛兒牛孫,牛丁興旺。」人嘴快起風,不久周邊村落就家喻戶曉了。

山神爺和牛王爺聽了並不高興,這樣我還是神嗎?村人無知啊。但考慮到傳言的是個憨蛋,也就沒有怪罪。可是不到半年,村長崔庚死了,他所誇口的修建牛王廟山神廟的諾言卻並沒付諸實施。這就犯了忌諱,神不打誑語,我保佑你崔氏家族牛族興旺功德似海,這還有錯?天降牛瘟了,但即使請最高明的獸醫打針吃藥,也沒有制止牛瘟蔓延。今天崔甲支系死一頭,明天崔乙支系死一頭,後天崔丙支系死一頭,再後崔丁支系死一頭,一時之間,崔家各大支系都延頭了。99頭牛就死了60頭大牛,崔庚和憨蛋家死的最多,都是三四頭呢。 村民驚慌失措,紛紛熱香燒紙,叩頭祭拜,方才阻止了瘟疫蔓延。村人就想:這是得罪山神和牛王爺了。紳士就倡議在河東山上修建山神廟和牛王廟,但後來又有德高望重的耆老說:「山神爺是咱的福星,神龜也是咱的福星,咱就兩者兼顧吧,建兩座,一座是山王廟,另一座是青雲廟,山王是牛王的頂頭上司,青雲廟滋潤神龜和這方水土呢。」大家紛紛贊同,就分別修建了兩間的神廟供奉,唯獨沒有修建牛王廟,也曾香火旺盛。

牛瘟方才徹底消除,但此後村里養牛卻從來沒有超過99頭,牛王還是不高興呢。後來,雨水卻越來越充沛,這裡從來就有每年要比鄰村偏四場雨的說法,一俟關鍵時刻,這裡就下及時雨,比附近村落富庶也就理所當然了。雖是吊梢的高地山區,但往往大雨滂潑,溝滿河平;溪流潺潺,不絕如縷也是事實。

時過境遷,後來的特殊年代,山上茂密的樹木幾乎被砍伐殆盡,山王廟和是青雲廟也圯敝損毀,村里就開始怪事不斷,又開始人心惶惶。2006年,村內紳士又募款復修了兩座神廟:山王廟和青雲廟,村民還是香火供奉,畢恭畢敬,虔誠跪拜。這些年,東面河邊頭向西的總石頭就長出了另一石龜,新舊石龜一東一西,遙遙相對,形成把守村子門戶的鎖鑰,還真的保佑村子人傑地靈了。過去村里曾經出過清朝秀才崔希齡,也是名震一時;今天一浪高過一浪的大學生更是雨後筍,遍地開花了。

有趣的的是類似的故事在沂源的墨牛官莊和牛欄峪也在廣為流傳,情節大同小異。[1]

作者簡介

侯文君,山東沂源人,中學退休語文教師。

參考資料